首次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条例》释放了什么信号?对科技界又意味着什么?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就重点修订内容组织专家进行了解读。
“联合资助”写入《条例》,意味着什么?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认为,本次修订“为拓宽基金经费来源、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开辟了一条新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表示:“我国的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已经居世界第二,基础研究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基础研究占R&D的比重,与处于前列的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吕薇分析,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投入来源单一化,主要靠中央政府财政投入。比如,目前我国重点支持青年基础研究的政府基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年科学工作者的需要,导致“万马齐过独木桥”。因此,新修订的《条例》将较为成熟的联合基金资助模式写入第四条,同时还鼓励社会捐赠。
在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杨凌春看来,这也意味着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她表示,基础研究的问题除了可以从科学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凝练之外,还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一线中来。产业一线面临的技术瓶颈背后,往往是关键核心科学问题的制约。
杨凌春举例说,此前,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小米公益基金会正式签约,接受捐赠1亿元。这体现出企业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她认为,该规定建立起企业和其他组织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打造了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同时,也为跨界合作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与应用化。
吕薇表示,实践证明,联合基金机制不仅增加了科学基金的资金来源,还有利于解决地方、企业等关注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为了进一步实现基础研究资金来源多元化,未来还应鼓励探索社会资金捐助设立科学基金的模式。
《条例》第八条明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才。
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排版:沈嘉宝
校对:黄晴
审核: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