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兴平:那句亲切的称呼…

民生   2024-12-18 21:48   陕西  

文/江月

 下班回家,路过菜市场时,瞥见一辆三轮车上的青菜,很是惹人喜爱:叶片肥厚,颜色浓绿,根上还带着新鲜的泥土,一颗颗格外抖擞,一看就是刚从地头来到街头的农家自种菜。

   我忍不住放慢了脚步,目光刚刚探寻了一秒,车旁卖菜的人就迎了上来,她一边招呼我,一边随手扯下塑料袋子递了过来:“娃,看这菜多好的,拿回去煮面条,蒸菜团子都好得很。”那谦和的语气会让你觉得但凡迟疑一下都对不住这份热情和善。我接过袋子,一边装菜,一边瞄了一眼这位卖菜的妇人:这是位六十多岁的农村妇女,穿着臃肿的深红色棉衣,戴着一顶淡黄色毛线帽。她的脸上,是庄稼人特有的黄褐色的皮肤。她满眼含笑,眼角的纹路里有风霜扫过的痕迹。这样的脸让人似曾相识,似乎在关中农村随处可见,散发着黄土地独特的气质。有着这样一张普通劳动大众的脸的人,她可以在田间地头勤劳地耕作,也可以在房前屋后辛苦地操持,她是为某个家庭默默付出半生的女主人,也是某几个孩子心中可亲可敬无比依赖的母亲。你哪怕与她素不相识,一看到这样的脸庞,就像这被冬日正午温和的阳光照耀,让人从心底生出一份踏实和暖意。

菜新鲜干净,没什么可挑的,袋子很快装满了,我放在了一边的秤上,“还不够二斤,给我娃再添些。”说话间,一只皲裂的沾满泥巴的手迅速抓了一大把菜放在了袋子中。“我娃?!”这一声自然又亲切的声称呼让我怔住,像是有一颗石子滑落进我的心湖,瞬间泛起阵阵涟漪,这涟漪从心底一直荡漾到了眼角。

   ——我有多久没有听到这样的称呼了?

那一声“我娃”,曾经是我的母亲的专属。——“我娃回来了 ”“给我娃拿点苹果”“问我娃晌午想吃啥”“别叫娃,让我娃再睡会儿”。言犹在耳,记忆如潮。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忘了白云苍狗,世事无常,当你失去这一切的时候,却早抓不住一丝痕迹,恍若隔世的感觉大抵如此。常常想念在母亲身边的日子,一个人不管多大,只要在父母跟前就永远是长不大的娃,才能被呵护,被关爱,被珍视。离开了妈妈,这辈子就再做不成孩子了。

日子有毒,思念无解。后来渐渐学着接受和自我愈合,每天煞有介事地穿梭在人群中,去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做好别人眼中的自己。没有母亲庇护的孩子,是旷野中的小草,坚强是唯一的选择。挥挥手,告别昨天,努力成长为一个大人的模样,成为让母亲放心的模样。那个有些任性,时常耍耍脾气的小孩,渴望被抚慰的孩子在记忆里渐行渐远。可是刚刚,这一句来自陌生人亲切的称呼,却一度让我有时空重来的错觉,抵达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付了钱,走在阳光里,我仰面享受沐浴阳光的感觉。感谢你,陌生人,让我懂得美好的过去从未离开,它一直被珍藏,一直在陪伴。


映像槐里
《映像槐里》(微视兴平)创立于2015年,兴平地区影响最广泛的本土自媒体,用镜头呈现兴平的风土人情,美景美食,用文字记录兴平城市和乡村的变迁。我在兴平,你在哪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