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新内生发展视域下镇域乡村振兴模式探索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领衔,该项目汇聚了一支跨校、跨学科专家服务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和硕博士研究生组成。
理念层面:营造新内生的发展理念
民俗汇展,内化新内生的发展理念。2024年7月26日,项目团队在天苑社区文化广场组织举办“和谐共融,文化同行”社区民俗文化节,通过民俗集市、文艺展演、民俗活动等形式有效地增进了居民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将新内生发展理念融入和内化为地方性文化。
扎根群众,日常实践宣传内生理念。2024年7-8月,项目团队对天苑社区200余名居民开展个案访谈, 并从幸福感、复原力以及适应力等维度对移民社区居民的适应力进行专业量表测评,并在他们日常实践中创造认同,逐步激发他们内生发展意识。
主体层面:推进多方主体的赋能策略
双线互动, 启迪学子参与创新实践。
专业赋能, 助力村镇骨干能力提升。
2024年8月10日,项目团队开展了“基层骨干赋能”系列工作坊第二期“情感智慧:基层治理的柔性策略”活动,帮助村镇干部与村镇乡贤增进情感治理共识、培育情感治理意识、掌握情感治理方法,助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亲子共育, 激活社区家庭发展动能。
2024年7月28日与8月10日,项目团队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系列工作坊第一期“家倍幸福:读懂孩子内心促进亲子关系”与第二期“呵护青春学有所长:青少年自我成长”活动,聚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正向成长,增进亲子间相互理解。
资源层面:推动跨地域的资源流动
书籍捐赠,共享外部优质教育资源。2024年7月28日,项目团队通过校内外筹集方式向天台学校捐赠图书,希望以此为契机向天台学校输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育人才,推动天台镇乡村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跨校联合,拓展专家智库服务资源。2024年7-8月,项目团队联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授和研究生组成跨校、跨专业服务团队,通过跨校联合直播等形式拓展专家服务资源。
行动层面:强化多向度的关系实践
入户调研,探听基层一线社情民意。2024年7-8月,项目团队多次走村入户全面了解兴红村、星光村、天苑社区等村社区在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方面的发展状况与困境,为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实践奠定基础。
校村联合,助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2024年7月27日,项目团队与天台镇兴红村联合开展助农直播活动,直播获赞超68000次,销售额超6000元,这标志着项目团队在探索数字化时代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多重实践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现代化发展等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企业参访,深入考察产业发展现状。2024年7月29日,项目团队对天台镇多家知名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实地参观与交流,深入考察天台镇传统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文化基础,为双方未来在产业促进方面的深入合作提供重要前提。
结构层面:构建高韧性的治理体系
校地联动合作,共促乡村振兴发展。2024年5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与赤水市政府携手共建的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举行揭幕仪式,仪式上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与赤水市副市长袁贵平共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揭牌,华东师大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赤水市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加速度”。
选调基地共建,协同推进人才培养。2024年4月7-9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一行赴赤水市开展调研并挂牌设立“华东师范大学百县笃行大学生生涯发展实践基地”,并于7-8月选派社会发展学院4位博士生扎根天台镇,开展为期1个月服务实践。
项目成效
实践成效:推动天台镇镇域“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项目团队积极开展产业发展、乡村文明、民主协商、赋权增能等方面的行动 介入, 切实增强赤水市天台镇居民的内生动力与能力, 有序促进了天台镇的产业兴旺、人才振兴、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五位一体”协同发展。
学术成果: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内生发展理论研究
项目团队在总结、梳理新内生发展实践的基础上, 探索新内生发展理论, 为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行动参照。就此相关议题, 项目团队先后在多家CSSCI期刊组织了专题探讨, 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与撰写相关著作。
社会影响:收获了较广泛的主流媒体关注和资源支持
项目实践先后得到新华社、多彩贵州、赤水融媒等多家主流媒体和平台报道。同时,项目团队运营“新内生发展实践”“社会转型与发展研究”等微信公众号平台, 宣传项目实践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 为社会各界提供实践范式和经验借鉴。
未来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