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网|华东师范大学:记一位教授连续4年的乡村守护——社区为本的寻甸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探索

文摘   2024-09-20 08:30   上海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与服务对象

  1.项目背景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迎来新起点。自2016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连续7年都对“农村内生发展”提出了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对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资源相对有限的少数民族乡村地区而言,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内生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在此背景下,如何激发农村内生发展活力,发挥乡村居民的主体作用,使居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问题。

  2.服务对象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首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县区之一,作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于2018年9月29日摘除“贫困县”的帽子。泽铁村是寻甸县泽铁社区中发展较为落后的村落,以苗族居民为主,拥有较为丰富的本土资源,具有新内生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受制于内外部复杂原因的限制,在资源利用、农民主体培养和社区内生能力培育等方面缺乏有效经验与策略,限制了当地的新内生发展,这也为项目组的新内生发展的行动介入提供了空间。

  (二)理论基础与项目设计

  1.理论基础

  新内生发展理论又称新内源式发展理论,起源于2001年,由英国学者Christopher Ray在对欧盟发起的LEADER计划成功经验总结后首次提出,是一种超越内生和外生的发展理论。该模式是一种强调各种主体、资源、行动相互参与和协同合作,并最终消解内外对立互斥关系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新内生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整套现代乡村实践的基本框架,强调基于乡村内部社会资本和本土文化,实现与外部资源的良性循环,搭建内外融合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新内生发展指导框架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地方要素的开发,确立以文化为基础的主体性;二是超地方要素调控,廓清乡村内生发展行动范围;三是地方—超地方联结,构建具体有效的沟通框架;四是地方—超地方平衡,组合形成多样的发展样态。

  “社区为本”(Community-centered)的特征强调社区整体出发,依托社区原本的优势,试图通过社区成员的集体参与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本的良性作用,并以多样化的行动策略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以求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2.项目设计

  本项目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时期社区为本的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主要包括村级试点探索和县级试点推广两大阶段,其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是村级试点工作的开展。在对前一阶段新内生实践过程的不断反思和优化基础上,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具有生态性、系统性和整合性的行动框架,提供了集理念、主体、资源、行动以及结构等维度于一体的实践路径。这不仅能够激发乡村新内生发展的活力,促进乡村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照,使得乡村“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实现,以及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的复制和推广成为可能。

  二、实施进展

  (一)项目计划

  本项目自2020年11月至今,项目具体进度及实践安排如下:

  1.“寻甸新内生试验区”建设1.0阶段(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泽铁村发展现状并进行需求评估,制定初步具体实践策略与方案,主要从行动主体、资源整合、社区整体三个层面推进试验工作。

  2.“寻甸新内生试验区”建设2.0阶段(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以新内生发展视角为指导,采取“社区为本”的工作方法,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具有生态性、系统性和整合性的行动框架,提供了集理念、主体、资源、行动以及结构等维度于一体的实践路径。

  3.“寻甸新内生试验区”建设3.0阶段(2023年7月至今):评估服务成效,进一步丰富新内生试验工作的实践意涵,加强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提炼,提炼新内生发展视角下社区为本的乡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并进行推广和优化。

  (二)服务内容

  在展开需求评估的基础上,项目团队整合新内生发展理论和社区为本的方法,制定了包括理念、主体、资源、行动以及结构五个层面的一整套系统性的实践框架,具体如下:

  1.理念层面:树立新内生的发展理念,即“能力本位”和“社区为本”的价值蕴含。培育乡村能人的新内生发展理念并发挥其带头作用,在乡村居民的日常实践过程中宣传新内生发展理念,通过共识与行动将新内生发展理念内化为地方性文化资源。主要开展移风易俗与新乡风建设、公共卫生意识激发工作坊、健康意识激发工作坊、乡村文化墙、家风家训建设等。

  2.主体层面:推进社区化的赋能策略,秉持系统性思路,强调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以及社区整体三个层面赋能策略之间的有机嵌合。制定个体、家庭、群体、组织、社区等方面的赋能策略,并使之相互嵌套,共同提升地方居民的参与意识、参与动机和参与能力。主要开展妇女个体赋能工作坊、妇女网络赋能工作坊、儿童与青少年正向成长工作坊、家庭逆抗力提升工作坊、代际沟通与亲子关系工作坊、骨干培育与民主协商工作坊、治理精英与未来社区工作坊。

  3.资源层面:推动跨地域的资源流动,通过内在取向的社区发展策略以及社区关系的建立实现本土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乡村社区地方性资源评估以制定乡村发展策略,链接整合乡村社区外部资源以打破资源开发的时空壁垒,推动乡村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以促进乡村社区资源再生。主要开展小三茶品牌建设工作坊、云品寻师种养殖合作社、党群活动室、民主议事室、乡村图书馆等建设。

  4.行动层面:强化多向度的关系实践,重建“本土-外部”“内生-外生”“社区-个人”“主观-客观”“行动-结构”等多重关系,推动本土社区居民整合参与,推动外部市场主体行动介入,推动超地方多向度网络联结。主要推动经济生产类组织、生产互助类组织、志愿服务类组织、志愿服务类组织、文化娱乐类组织、影像发声工作坊等建设,撬动上海协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圭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等外部资源投入累积超30万元。

  5.结构层面:构建高韧性的治理体系,是以基层政府为枢纽,通过乡村韧性治理体系将自上而下的帮扶体制与自下而上的行动路径相结合,进而推进乡村社区上下联动的新内生发展实践。通过考核体系更新减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压力,通过乡村内部社会网络建构推进社区自治,通过增强居民自主认知与行动为韧性治理注入动力。主要开展校村党支部共建工作坊、党群活动规约工作坊、村规民约工作坊等。

  三、经验创新

  (一)实践经验

  1.“社区为本”的单元导向

  项目团队采取“社区为本”的专业方法,突出乡村社区的空间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以此动员地方居民参与到社区发展实践中,促进乡村社区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及社区社会资本各个要素之间的交流、协作,推动个体行动向行动共同体转变,以此挖掘、培育和整合各类社区资本。

  2.“五位一体”的整体导向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加强本土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联动,致力于乡村社区产业、生态、组织、文化、人才“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整体推进乡村社区的“五大振兴”,进而以泽铁村的整体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际上,资源链接和资源整合本身便是推进乡村工作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居民行动”的需求导向

  项目团队根据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服务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将“供给导向”调整为“需求导向”,从社区局面的切身利益展开,注重引导农民积极主动表达需求意愿,使得居民需求成为服务供给的关键要素。同时,建立起居民参与的服务评价机制,提供符合乡村发展实际需求的专业服务。

  4.“乡村建设”的情境导向

  项目团队充分尊重地方社区的差异性,保持对地方社区情境的敏感性,察觉不同乡村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网络、组织力量、生态环境等多样化资源,并采取适合当地发展的社区行动,以推动乡村的自主性发展。总言之,需要坚持“人在情境中”的专业价值和理念,在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境中展开乡村服务与建设。

  (二)模式经验

  1.校乡结合提炼高校帮扶新路径

  项目团队在文军院长的带领下,整合多方资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炼总结了一套高校帮扶的新路径。“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更加强调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以及内生动力与外生力量的有效联结,具有上下联动、内外合作的特征,有利于引导“造血式扶贫”向“新内生式发展”转变,进而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2.社区为本构建乡村发展新动力

  项目团队采取“社区为本”的实践视角,这一模式试图以乡村社区及其内部成员为载体,强调农村主体性的培养、整体性的视角和内外资源的联结。中国乡村的诸多问题、需求、能力、资源以及目标等都以社区为单位呈现,“乡村社区”成为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作的重要行动单元。

  3.内外联动创新资源整合新模式

  项目团队创新资源整合模式,以高校为行动主体和资源枢纽,在充分挖掘泽铁村特色乡村资源的基础上,从当地需求出发,充分调动校内专业资源,积极链接校外企事业资源和校友资源,一方面推动能够促进社区化的主体赋能和网络联结,实现本地资源的再生性培育,另一方面实现了本土资源、超地方资源和政府资源三者的有机结合,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人力物力保障,促进当地新内生实践的开展。

  四、成效推广

  1.实践成效:推动泽铁社区“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项目团队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指导,采取“社区为本”的工作方法和“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服务路径,整合“地方”和“超地方”资源,推进个体/家庭、组织乃至社区整体层面赋能策略,积极开展产业发展、乡村文明、民主协商、社区自治、赋权增能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切实增强了乡村社区和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与能力,帮助乡村社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有序促进乡村社区产业兴旺、人才振兴、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五位一体”协同发展。

  2.实践参照:为其他乡村社区发展提供新的行动蓝本

  以寻甸泽铁社区为试点,深入中国乡村发展的本土现实情境,挖掘乡村发展更多内生活力,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其他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实践蓝本,推动乡村走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项目组未来的实践方向。2023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高端论坛”在寻甸举办,来自国内3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调查研究代表到此进行时间考察,泽铁模式成为乡村社区发展的行动蓝本。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社区试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工作,并与寻甸县委、县政府就实践模式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达成共识,将社区试点成果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优化。

  3.学术成果:开拓中国特色的新内生发展理论研究

  项目团队在总结、梳理和提炼新内生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了一套强调“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社区为本的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发展理论,提炼了转型期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行动参照。此外,项目负责人文军教授在《贵州社会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组织“乡村振兴与新内生发展”“乡村振兴道路的本土化探索”等专题探讨,项目团队成员先后发表多篇CSSCI论文。

  4.社会影响:获得较为广泛的媒体关注和资源支持

  项目申报并获批首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同时以服务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发学生实践项目,先后得到了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教育部官网、上海教育电视台、《云南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和平台报道,对项目团队创新的“新内生发展视角”高校帮扶新模式给予充分肯定。2022年1月25日,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特致感谢信给华东师范大学,对文军教授的项目团队予以表彰。此外,项目还入选“2022年全国百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荣获“2022-2023年度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等。

(责任编辑:许怡)


来源:规划司

本期编辑:钱衣晓

本期校对:郑梓濠

转自|新内生发展实践

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