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上午,联合国荒漠化大会COP16中的“农光、牧光、渔光一体技术研讨会”在沙特利雅得COP16会场蓝区“中国馆”举办。本次边会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联合主办。国际能源网承办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参会嘉宾有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付凯博士、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继江,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佳丽、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助理林靖岚,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处长廖杰,宁夏远声绿阳林草生态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脱向银,中国科学技术技术大学教授刘文,江苏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鲍恩财,海南大学副教授刘建等。
研讨会分享了农光、牧光、渔光等复合光伏项目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以及当前主要的研究成果。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付凯博士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付凯博士发表致辞。他表示,世界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大规模消费和严重依赖化石能源,解决危机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EIDCO)成立于2016年,是由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等自愿结成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使命是促进清洁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何继江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继江博士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边会筹办的经过。他表示此次边会由能源部门与林草部门共同参与,凸显光伏赋能土地和人民的重要性。对此,他举例说明,一亩地660平方米,可以安装60kW光伏电站,每年发10万度电,收入大约为3万人民币。这种土地与光伏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全球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人均需要可再生能源10千瓦,其中大约7千瓦来自光伏。如果全球人口以80亿计,光伏装机将达到800亿千瓦,需要8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土地可以是田间空地、水面,或者沙漠荒地、建筑屋面。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佳丽
在主旨报告环节,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佳丽以“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提出了四点建议:坚持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光伏+储能”发展模式;探索多场景应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光伏发电技术进步。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文斌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重点介绍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他指出在荒漠区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面临破坏土壤、地貌和植被,风沙运动加剧等问题。运维过程中则要面对碾压植被土壤,易起尘风蚀的风险。对此杨文斌秘书长提出羽翼袋沙障的固沙方法。该方法基于低覆盖度治沙,创新发明了底袋固沙、袋顶的羽翼波动阻风削弱风能的复合型沙障。这一方法不仅降低成本,而且显著降低场平对原土壤、地貌和植被的破坏,防沙治沙成本降低50%左右。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助理 林靖岚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助理林靖岚分享了农光牧光和渔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案例,并进行分析。林靖岚总结了农光、牧光、渔光互补等复合光伏项目面临的两大挑战。其一,由于光伏电站主要建在荒地上,土壤肥力查,需要长时间、大投入来保护。这对于农业公司而言是巨大挑战。其二,消纳问题。西部面临发电大于用电的挑战。因此林靖岚建议引入长期合作机制以及保险,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处长 廖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廖杰 副处长发表《沙区可持续土地管理——政策、水、生态、农业、新能源》主题报告。
廖杰表示,可持续土地管理(SLM )对于环境健康、社会福祉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强调需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做法,以解决土地退化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并支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其对环境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灾害风险均有重要影响。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在过去6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众多挑战:首先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包括低降水高蒸发,大风沙尘天气,以及沙性土壤肥力低。其次是严重的沙漠化和盐渍化问题。这些农民收入下降,大量年轻人离开乡村衰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发了一种节水、高附加值、环境友好的作物品种——沙漠羊肚菌。将种植羊肚菌与光伏有机结合,达到保护环境、改善生计与与社会系统能力提升的目的。
宁夏远声绿阳林草生态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脱向银
宁夏远声绿阳林草生态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脱向银以“荒漠土地生态治理工程”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随着各地荒漠化治理需求的加剧,各地对沙生植物种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柠条、花棒、杨柴、胡杨、沙棘、沙柳、沙拐枣、沙冬青、梭梭等,在国土绿化,沙漠治理,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公路、铁路护坡,机场、湖坝堤生态保护方面,这些种子因为具备价格低廉、适宜生长、可持续利用的特征。远声绿阳将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关注每一粒种子”,从采种--收集—晾晒--加工精选--包装—抽检--仓储—销售—运输—售前售后服务。力求质量可靠,货源充足、流通快捷、客户满意。
广州发展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新能源助力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方案与案例。
中国科学技术技术大学教授 刘文
中国科学技术技术大学刘文教授以视频方式发表《农业光伏新一代技术》主题报告。刘文教授指出对于光伏板下农作物而言,常因为光线不足影响生产。为此他提出三种解决方案,其一是使用半透明的光伏板。其二,是在普通的太阳能板下面安装照明设备。其三是使用跟踪支架系统,反射太阳光,兼顾发电与作物生长。
江苏省农科院副研究员 鲍恩财
江苏省农科院鲍恩财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光伏如何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力,减少环境影响,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本次研讨会,鲍恩财研究员分享了光伏农业园区绿色低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题报告。
他指出,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争光矛盾是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该技术模式依托 30 余项纵横向项目,探索了农光系统中周年光温分布规律,采取温湿环境调控策略,创制了新型农光互补建筑一体化结构,筛选适宜光伏生产的农作物品种,农光高效稳产种植技术体系,农业产量能达到同地区露天条件下平均水平的80%以上,单位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提升3倍。
海南大学副教授 刘建以视频参会
海南大学刘建副教授的团队深耕光伏温室领域11年,已取得3项光伏温室相关专利,研发的热区光伏温室(大棚标准棚型 5 种),光伏温室(大棚)咨询设计项目20余个,总投资100亿元。本次研讨会刘建副教授中国热区光伏温室实践创新成果。
本次研讨会科学家、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企业代表齐集,共同探讨光伏+农业、渔业、牧业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分享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研讨会成功召开为光伏赋能土地与人民,光伏解决农业、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发展方向。
艾进才:打造全球光伏+生态创新高地,为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龙源模式
宁夏中卫市市长马洪海:依托腾格里沙漠6GW光伏电站项目,与全世界共创共享防沙治沙科技创新成果
COP16特展:自然保护区的能源-水-土壤-植物整体解决方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何继江在COP16会场
何继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副秘书长
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清华MBA校友能源环保协会副会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每人一千瓦光伏课题组负责人
清华大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可再生能源促进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生计”项目部中方负责人
这是何继江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也发布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原创文章。
科学精神,社会情怀。
率性修道,向光而行。
骑向碳中和,争做大零蛋。
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社会发展。
全球每人一千瓦光伏,
助力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际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