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鲁迅说:“当我开口说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空虚。当我闭嘴时,却觉得充实。”
古往今来,多少人毁在一张嘴上。口不把门,胡言乱语,或者逞口舌之利,图一时之快,缺少蕴藉深藏的智慧。
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有修养,有境界的人,都能管住嘴,守住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己的格局和智慧。
知人不评人
对于别人的瑕疵、缺陷和不足,心里明白即可,不必当面指出来,让人折了面子。
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既给别人留下体面的台阶,又展现了自己的修养和气度。
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后,兵强马壮,权势已极。
这时,精通帝王之术的学者王闿运前来拜访。
落座之后,王闿运就极力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推翻清朝。
见王闿运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曾国藩不置可否,只是低头手蘸茶水写字。
后来曾国藩推说有急事起身离去,王闿运走近桌案一看,见写的是一行妄字。
原来,曾国藩觉得对方狂妄自大,不明利害,不愿如对方所言,轻举妄动。又不好当面评点,就以茶水留字,避免尴尬。
知人,是清醒。不评,是修养。
不要根据自己的见解,去指点别人的是非善恶。更不要以自己为标准,去裁判别人的思想和价值。
学会以聪明的头脑甄别人,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人,而不是以评头论足的方式,制造矛盾,招人嫌恶。
知事不言事
《增广贤文》说:“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一个人如果心里藏不住事,群处守不住口,轻则会失去别人的信任,重则泄露机密,遗害无穷。
明朝天顺年间,徐有贞担任内阁首辅,与宦官首领曹吉祥争斗不休。
起初,徐有贞凭着自己的权势和谋略,让曹吉祥手足无措,一败涂地。
但后来,曹吉祥和皇帝的一次家常谈话,却让徐有贞顿时失宠,一蹶不振。
在闲聊中,曹吉祥不经意地提起一件事,哪知皇帝非常在意,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曹吉祥说,是徐有贞说出来的,现在已经朝野尽知。
皇帝顿时很生气,因为这事他只有和徐有贞谈起过,没有告诉过第三个人。而且这事属于机密。
从此,皇帝不再信任徐有贞。不久,徐被罢免,流放岭南。
《淮南子》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事情因为保密而获得成功,说话因为泄密而遭到失败。
有些事,是秘密。有些事,是隐私。还有些事,是不愿意示人的成就或伤口。
知事不言事,守口如瓶,三缄其口,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知理不辩理
卡耐基说:“赢得争论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争论是世界上最无意义的事,赢了伤感情,输了伤面子。
杨绛和钱钟书,在出国留学的邮轮上,曾为一个法语单词的发音问题而争吵起来。杨绛说钱钟书口齿不清,并夹杂着浓重的乡音。
钱钟书坚持己见。
最后,他们找来一个法国人做评判,指出来是钱钟书的问题。两人才就此罢休。
事后,杨绛非常后悔和自责。
因为这次无谓的争吵,让他们双方都很难过。
杨绛决心以后不再和任何人争论,他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人生短暂,快乐的心境多么重要,何必为了无谓的争论,破坏了好心情。真理,不辩自明。歪理,怎么辩也没用。
尤其是和自己频率不同的人,跟他辩理,唯一的作用就是消耗自己。
有一人告诉书生,3乘以8等于21。书生一听不对,就和那人争论起来。两人越吵越凶,各不相让,就到县衙找县太爷评理。
县太爷听了之后,下令打书生二十大板。书生不服,说明明是自己正确。
县太爷说,你一个秀才,居然和一个3乘以8得21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不打你打谁?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对于一个和自己层次不同的人,任何争论都不值得。除了自寻烦恼,别无效果。
知理不辩理,是一种成熟的智慧。
▽
俗话说:“沉默是金。”
有人问圣贤,你最怕的东西是什么。
圣贤指指自己的舌头,说,我最怕它。因为它能给他人,给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学会沉默,管好自己的舌头,就远离了很多烦恼,摆脱了很多人际关系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