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以和气的态度对待他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和气不仅指情绪平和、易近人,而是要有一颗能换位思考懂得别人,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的真心。
俗语说“春风和气,温润如雨。”和气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万物。乖气致戾,和气生祥。
和则兴,不和则败。
“虚怀若谷慎言行,养晦韬光莫逞能。远却是非巧进退,做人低调不争锋。
和气的人,为人处世总是豁达随和,与人相处总是低调谦卑。
和气的人很少发脾气,不是没有脾气,而是将修养融进了骨子里。
曾国藩管理湘军之道,在于“诚”与“和”二字。
他身为统帅,却从无官威之态,更无摆架之习,反以仁慈宽厚为本,倡导以德治军之理念。
李鸿章,早年受业于曾国藩门下,曾亲眼见证其师日常之态。
每逢军中聚餐,若众人未至,曾国藩必耐心等待,从不先行用餐。
席间,他更常以幽默之言讲述笑话,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气氛欢乐融洽。
1861年之际,忠王李秀成率大军压境,祁门城岌岌可危。时有兵士心生怯意,欲弃城而逃。
曾国藩得知此事后,并未严加惩处,反而传令:“敌军逼近,若有欲暂归家者,可支取三月薪水,待战事平定,归来军中,吾绝不介意。”
对于那些行径不端的士兵,曾国藩并未施以军法,反而以宽容之心待之,体谅其难处。
他下令释放这些士兵,此令一出,众士兵深感羞愧,对曾国藩充满感激之情,纷纷表示不再叛逃。
世人皆称赞曾国藩:“曾公之仁,人皆不忍欺之。”
他以德治军,以诚待人,赢得了士兵们的衷心拥戴与尊敬。
和气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修养,成大事者都是面带和气。
《相心》中写:“有心无相,相由心生。”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面相呈现出来。
面相和气的人,往往给人一种如沐清风的温暖感。
面相和气的人,往往内心善良,让人愿意与之深交。
面相和气的人,往往淡定从容,与之相处很有安全感。
梁实秋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豁达大度的君子。
曾经有一次,梁实秋受邀到师大校庆发表演讲。然而,主讲人因故迟到了许久,在场的师生们逐渐显露出不满与焦躁。
校长见状,急忙请梁实秋上台救场,以缓和气氛。尽管梁实秋也等待了许久,但他心中却毫无怨言,欣然接受了校长的请求。
他步履从容地走上台,微笑着对观众们说:“昔日京剧演出,在正戏上演之前,常有一位二三流的角色上台表演,为后台的主角争取准备时间。今日,我便是被委以重任,前来为大家跳上一曲加官舞。”
此言一出,全场顿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为那迟到的主讲人巧妙解了围。
和气之人,胸怀宽广,处事从容不迫,更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梁实秋先生的这番举动,无疑展现了他深厚的修养与高尚的品格。
和气的人,内心豁达,处事淡然,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他们懂得,与其困于纠葛与抱怨,不如轻扬嘴角,一笑释千愁,理解了别人,自在了自己。
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与人交往要和气,才能换来他人的善意。
越是和气的人,人缘就越好,路也越走越宽。
沈从文,总是面带微笑,温文尔雅,宛如春风拂面。
他为人和善,只要不触及底线,从不与人争执,与人交往总是坦诚而温和。
巴金、朱光潜、郁达夫、徐志摩、丁玲等人,皆为其数十年挚友。
在沈从文从湘西漂泊至北京的旅途中,虽困难重重,但朋友们皆伸出援手,共渡难关。
寒冬中,沈从文双手冻得通红,郁达夫更是亲自上门,赠予羊毛围巾,邀其共进晚餐。
这位湘西走出的青年,以和气之性、高洁之德,赢得了众多朋友的深情关怀。
《管子》有言:“善人者,人亦善之。”
你用什么态度对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回馈你。
为人和气,才能得人心、聚人气,让人如沐春风,收获更多的好人缘。
《周易》说:“和气致祥。”
中国人还有句老话儿:“和气生财。”
和气,能够给人带来财富和祥瑞,是福气的开始。
前几天坐出租车,看见司机面带微笑,一脸和气,车内布满了鲜花,还有一些温馨的挂饰。
心中很诧异,最近经济形式不好,好多出租车司机都愁云密布,很少碰见这种面带微笑的司机。
于是和司机闲聊,司机笑着说:“凡事往积极方面去想,以和气待人,这样运气就会跟着过来,能比别人多载点顾客,收入也会多一些。”
下车时候,正好路边有人要乘车,有另一个出租车司机过来,乘客经过几秒的比对之后,亦然坐了这个满脸和气的司机的车。
《菜根谭》有言:“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一个人的福报,就藏在他的面相里。
越是和气,越是热心,福报越是深厚绵长。
和气春风贤者坐,静山流水玉人怀。和则福气生。
和气是一种睿智,为人处世待人宽一分是德。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和气升财,越活越好看,越活越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