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王永志、王振义
李振声、黄宗德“共和国勋章”
9月29日上午10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
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
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
“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一起致敬最闪亮的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至此
我国共有13人获得“共和国勋章”
每一枚勋章背后
都闪耀着英雄的光辉
都是不朽的传奇与荣光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于敏出生于1926年
幼年时代
他经历了抗日战争
目睹了山河破碎
于是立志要科学报国
1951年,于敏被调入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几乎全靠自己
于敏还是掌握了国际核物理前沿知识
并在短短数年间
使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
1961年,组织决定让他参加
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此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一边是自己十分热爱、耕耘了10年
即将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
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
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服从分配
他说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隐姓埋名28载
两鬓斑白才走入大众视野
他不在乎功名利禄
用半生的寂寞
换来了那道震撼世界的“惊雷”
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1951年
山西省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正值青年的申纪兰发现
女社员的劳动报酬
比男社员少一半
她申请为女社员
专门划出一块劳动土地
鼓励女社员同男社员比赛劳动
用劳动成果
为自己争取权益
申纪兰(左一)和妇女们在一起劳动(资料照片)
从偏僻的西沟到首都北京的几千里路程
参加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申纪兰
整整走了四天四夜
对这位中国最基层的人大代表来说
这一步仅仅是个开始
在履职尽责的路上
申纪兰整整奋斗了60多年
已经记不清自己提交了多少建议和议案
2012年3月14日,北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申纪兰走出人民大会堂
她说
“当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
我是基层代表
我知道群众在想什么
我(的建议)就要体现农民的心愿”
申纪兰说:“青年人是最红的太阳,要照亮。”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孙家栋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
1967年建军节前的一个下午
正趴在火箭图纸上研究的孙家栋被通知
钱学森直接点名
让他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1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
带着东北汉子的果敢
孙家栋慨然领命
然而航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失败与挫折也时常伴随左右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失败
让孙家栋刻骨铭心
“飞了21秒之后
火箭爆炸了
在那样冰天冻地里面
大家真是含着眼泪
在地面搜索所有的残骸
捡了三天”
2007年11月5日
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
“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
在欢呼的人群中
孙家栋悄悄转过身
掏出手帕,擦去脸上的泪水
六十载航天征程
孙家栋用一次次奋斗
换来了科学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在关于实现“飞天梦”的国家记忆里
到处可见他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身影
面对年轻一代的钦敬与祝福
孙家栋说
“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就是让中国卫星飞得更高更远”
孙家栋说:“新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更多更好的机会,希望你们珍惜时光,向着自己的未来和目标不断迈进!”
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20多次,是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李延年出生于1928年
从小就经历了旧中国战火纷飞的磨难
1945年,17岁的李延年
在吉林长春参军入伍
成为东北吉黑纵队二队三连的一名战士
辽沈战役打响后
李延年所在纵队参加黑山阻击战
在阻击战最关键的时候
李延年和战友们连夜急行军100多里
双腿跑赢了敌人的汽车
赶在天亮之前到达预定地点修筑工事
在修筑工事期间
敌人以数倍兵力扑了上来
发起一轮轮强力冲击
一批批战友倒在了前沿阵地
他清晰地记得
在那场空前惨烈的战斗中
一个战友牺牲了,另一个就主动补上去
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后
李延年继续留在部队
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
1961年,已经在北京成家的李延年
接到驻防湖南、广西的任务
在李延年看来
服从命令,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
李延年工作繁忙
爱人齐振凤独自撑起整个家
可即便家里再缺衣少食,孩子缺钱治病
已经荣誉加身的李延年
也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他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劳
“所有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
都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
我们要永远铭记
这些为新中国牺牲的英雄们”
李延年说:“青年们要好好学习,继承革命的意志,要把中国这么伟大的事业继承下来。”
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多次荣立战功。1955年,他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埋头工作。
1948年
24岁的张富清
离开陕西汉中洋县的家
光荣入伍
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
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
矮小瘦弱不被“瞧得起”的张富清
加入部队后发生蜕变
最终成长为敢打敢胜的“战斗英雄”
张富清年轻时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1955年初
面临退役转业的他
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
或者回到阔别多年的陕西老家
而怀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憧憬
从武汉一路向西
来到地处偏远、人才匮乏的
湖北恩施来凤县
张富清(左)与老伴相依相伴几十年,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曾说
活一天就要奉献一天
“任何人都想在条件好的地方工作
可是困难的地方
我不去哪个去,党员不去哪个去?
党员应该带头
应该在艰苦面前迎难而上啊
我从没有考虑个人怎么样
死我都不怕,我还怕苦?
苦我就更不怕了”
张富清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很多事情需要年轻人接着做。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干下去,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年轻时
袁隆平决意报考大学的农学专业
父母都不同意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
人们就不能生存
最终,他说服了父母
步入“农门”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专注科学研究。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为了这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
袁隆平几乎拼上了所有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
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他以一颗赤子的心
深沉地爱着稻田土地
牵挂着苍生饱暖
这是1981年,袁隆平为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新华社发
“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他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
只为那个朴素的梦想
“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
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
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
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袁隆平曾在采访里
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而这份初心
不但袁爷爷自己始终坚守
今天的年轻人们
也没有忘却
袁隆平曾经像呵护稻子一样
爱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
已经成长起来
新一代的农学生们
正沿着袁隆平的脚步
继续追寻着“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说:“年轻人是今后我们建设的后备力量,今天是桃李芬芳,今后就成长起来,就是国家社会的栋梁。”
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
1958年
我国正式启动研制核潜艇
当时的研发团队只有29个人
平均年龄不到30岁
黄旭华和同事们就靠着
一把把算盘和一股子干劲
日夜不停、争分夺秒地开始了研究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
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
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尽管试验前整整做了三个月的建造复查
黄旭华和所有参试人员
依然要面对巨大压力
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决定
亲自参与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
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
单位领导得知后
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
但他却坚持参加
黄旭华深潜归来
事实证明
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
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
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
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为佳话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春节期间
黄旭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时至今日
他依然记得当初立下的铮铮誓言
“党需要我冲锋陷阵时
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
党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时
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黄旭华说:“爱国主义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有这一点就够了。”
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1951年
屠呦呦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
结下不解之缘
毕业后,她进入中医研究院
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右)与老师楼之岑一起研究中药
上世纪六十年代,恶性疟疾横行
1969年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
带领科研团队整理典籍、走访名医
对200多种中草药
380多种提取物
进行筛查,反复摸索
第191次实验才获得成功
屠呦呦和团队终于研制出青蒿素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
作为抗疟首选方案
正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和屠呦呦对于国家使命的忠诚之心
让世界疟疾感染者免于病痛
重获新生
屠呦呦说:“年轻人既要有自己的兴趣,也要关注人类的需求,并为此做出努力和奉献,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奋力。”
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
青年时代
钟南山考取了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
他先后担任老师、临床医生
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2022年6月
一张广州南——武汉的动车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这张票
二等座上方写着“无座”
乘车人是钟南山
乘车时间是2020年1月18日
这让不少网友想起
那时正是武汉疫情暴发的时候
那天钟南山接到去武汉调研的任务
匆匆登上了去武汉的列车
没有车票,只能坐在餐车里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
和新冠疫情的战斗中
钟南山挺身而出
成为了许多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
“当国家需要我
我责无旁贷”
钟南山说:“这世界属于青年,就让青年改变世界。”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和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
18岁时
王永志听闻美国飞机在朝鲜战场上狂轰乱炸
意识到国家需要强大的国防来守护
他放弃了原本做农业科学家的梦想
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
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录取
(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其间被派往莫斯科继续学习
后来,王永志又因为国家需要
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当时,导弹专业非常敏感
上课不允许记笔记
脑袋记住多少算多少
留学期间,由于保密要求十分严格
王永志竭尽全力强化记忆力
力争多带回一点知识
留学回国后,王永志参与了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型弹道导弹
“东风二号”的发射过程
然而在试射前夕
因为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
不能灌进足够的燃料
导致弹头无法达到计划射程
当时,30岁的王永志
主动敲开钱学森的大门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被采纳
经过一次次改进
1964年6月29日
“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的导弹事业
从此迈向自主研制的道路
王永志说:“希望后辈认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继续圆梦飞天。”
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放弃申请药物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
1978年
王振义投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这是一种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
经过八年研究、测药无数
王振义终于攻克难题
为了让更多患者能无负担地使用药物
王振义放弃了专利申请
甚至尽自己最大努力
将药物价格“打下来”
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
口服黄色小药丸
被纳入了医保
他说
“钱或名誉的事,我不会去想
我只想病人能好”
如今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一进门
就能看到一块石刻上书写着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这八个大字由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
以期无数青年学子
尽瘁科学,造福人类
王振义说:“年轻人要认清自己从事科研的动力和最终的人生价值是什么,要得到人生有价值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只要在一个方向上不断努力,总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和期望的成就。”
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
受条锈病肆虐影响
我国粮食年产量一年就损失100多亿斤
相当于4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1956年
25岁的李振声瞄准这一世界性难题
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
远赴西北工作
粮稳天下安
李振声一辈子扎根麦田
不仅培育出抗病
耐盐的高产优质小麦
还组织开展了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
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李振声回忆当时
“在火车开动的时候
虽有留恋之情
但你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70余年的科学生涯中
李振声始终把“回报国家”作为奋斗目标
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
李振声说:“一个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要跟着国家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在多场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
1948年12月
17岁的黄宗德参军入伍
成为山东荣成县海防大队的一名战士
1949年4月
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战斗
黄宗德说
“我不会水
但有一个信念
我绝不能牺牲在这
我们要解放全中国”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黄宗德面对
敌人军用雷区、铁丝网
和火力点交织构筑起的防线
以及敌人密集的弹雨
第一个跃出阵地
率领全班突破7道铁丝网
攻下敌前哨阵地
他带领战友策应兄弟部队
突破敌防线
打掉敌地堡3个,毙敌7人
只身俘敌22人
那时他年仅22岁
每当他接受荣誉奖章
总是忍不住想起逝去的战友
“我是幸存者
他们才是英雄”
如今
黄宗德虽已93岁
身患膀胱癌等多种疾病
但仍坚持做红色基因的传递者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黄宗德说:“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宁的保证,部队的同志们要忠于党和人民,好好提高本领,为保卫国家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值此
向13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致敬!!!
来源:广州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