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人生的旅途,犹如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只,需得遵循一定的道理,方能平稳前行。
大海是变幻莫测的,时而风平浪静,像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摇着怀中的摇篮;时而波涛汹涌,似愤怒的巨兽,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吞噬一切。
在这浩渺无垠的大海之上,船只若毫无方向,不遵循航海的道理,随意飘荡,那么随时都可能被巨浪掀翻,被暗礁撞沉。
在生活的海洋里,道理就如同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记得有一段非常有道理的话:“留三分贪财好色,以防与世俗格格不入。剩七分一本正经,以图安分守己,稳度此生。
漏三分茫然无措,隐瞒天地人混然于世。藏七分众醉独醒,以至人至己看破红尘。该坏时坏,该善时善。遇佛上香,遇贼掏枪。”
人生于世间,仿若行舟于茫茫沧海,需得遵循一定的风向与洋流,方能平稳前行。
且看这世间百态,贪财好色,在世俗的眼光里,似乎带着些许贬义,然而,若全然摒弃,却又显得过于清寡。
适度的贪财,并非是对财富无节制的贪婪,而是对生活物质基础的一种重视。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需柴米油盐的支撑。
唐伯虎,这位才情横溢的江南才子,虽以诗画名满天下,但他也离不开生活的物质保障。
他也会为了几幅画的润笔费而挥毫,这是他在世俗中的生存之道。
他在对财富的适度追求中,融入了世俗的生活,没有因为过度的清高而与世间脱节。
而好色,从人性的角度而言,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本能向往。
《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这种人性本能的古老吟唱。
在尊重道德与伦理的前提下,对美好之人或事物的欣赏,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生活的多彩。
然而,仅有这三分的“贪财好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七分的一本正经。
这一本正经,是我们内心坚守的道德底线,是对社会规则的敬畏,是安分守己的准则。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清正,在那个乱世之中,以七分的一本正经,远离官场的污浊。
他回归田园,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安分守己地度过此生。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
若全然沉溺于贪财好色,便会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欲望深渊,最终被世俗所唾弃。
而若过于刻板地一本正经,不懂得适度融入世俗的烟火气息,又会显得孤僻清高,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我们行走在这世俗的大道上,需要把握好这三分与七分的尺度。
以三分的贪财好色,去理解世俗的需求,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接地气的联系;以七分的一本正经,坚守自己的良知,遵循社会的规范,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稳步前行。
这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是在世俗与自我之间找到的一个和谐的支点。
如此,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既不被世俗的洪流所淹没,又能安稳地度过此生,这也是尘世中的生存智慧。
因为在这纷纭复杂的尘世,人如蝼蚁般穿梭其中,有时候,我们需要漏出三分茫然无措。
在这浩渺天地间,谁又能真正洞悉一切呢?
就像那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旅人,适当表现出的茫然,是一种对世界的敬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古有阮籍,身处魏晋那个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时代,他常常驾车出游,路穷而哭返。
他看似茫然无措的行为背后,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隐晦反抗。
他以这种方式隐瞒天地人,混然于世,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然而,内心深处却要藏七分众醉独醒。
在众人皆醉的尘世喧嚣里,保持一份清醒是多么的不易。
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却又在官场中历经坎坷。
他身处大唐盛世,周围人都沉醉于那表面的繁华与荣耀,可李白心中却藏着一份独醒。
他看到了宫廷生活背后的黑暗与腐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他众醉独醒的呐喊。他以这种姿态,既关照他人,也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可谓至人至己,看破红尘的表象。
而为人处世,该坏时坏,该善时善,这是一种灵活的道德尺度。
我们不能一味地善良,如同东郭先生对狼的善良,那只会让自己陷入危险。
但也不能无端地作恶,丧失了人性的根本。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遇佛上香,这是对美好品德与高尚灵魂的敬重。
那些如佛般心怀慈悲、智慧的人,值得我们以崇敬之心相待。
而遇贼掏枪,则是面对邪恶与危险时的果敢。
就像李白,他有着侠义心肠,面对世间的不公与邪恶,他虽不能像侠客那般拔刀相向,但他以笔为剑,用诗歌批判那些黑暗的现象。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这种复杂而又多元的处世哲学。
它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一种融合了人性、道德、生存需求的智慧。
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恰当地展示自己的不同面。
既不故作高深,也不随波逐流;既不盲目善良,也不恶意伤人。
故而,让我们以一种圆融通达的姿态,在这红尘俗世中行走,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在尘世的烟火中,找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