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过年,在渐渐变淡的年味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与成人的不同心境。
一、孩子的期盼:过年的热闹
过年,于孩子而言,是一场盛大而迷人的狂欢,那热闹劲儿如同磁石般深深吸引着他们。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笔下孩子守岁时的兴奋,正是这种期盼的生动写照。
随着新年的脚步渐近,孩子们的心就像被点燃的烟花,满是雀跃。
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年货是他们眼中的宝藏。
红红的春联、福字,五彩斑斓的糖果,还有那造型各异的鞭炮,每一样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家里,大人们忙碌地打扫、准备食物,而孩子们则穿梭其中,像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欢乐。
过年时,亲戚朋友的相聚更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他们可以收到长辈们的红包,那小小的红包里装着的不仅是钱,更是一份份惊喜和祝福。
他们可以和小伙伴们肆意玩耍,没有了平日里的约束。
街头巷尾回荡着他们的笑声,那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是过年热闹氛围中最动听的音符。
这种热闹,是孩子心中对过年的定义,是他们无忧无虑童年里最绚丽的色彩。
二、成人的归属:过年的清静
然而,过年对于成年人来说,热闹背后,更多的是对清静的向往,那是一种心灵的归属。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所追求的宁静,也暗合了成年人过年时的心境。
在忙碌了一年之后,成年人早已被生活的琐事、工作的压力消磨得疲惫不堪。
过年,虽然有着诸多的社交应酬,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渴望着片刻的清静。
当喧嚣的拜年声渐渐散去,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静静地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想。
成年人不再像孩子那般热衷于热闹的聚会。
他们看着孩子们欢闹,脸上虽带着微笑,但心中或许更希望能有一杯热茶,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世界,享受着那一份独处的宁静。
在过年的清静里,他们可以沉淀自己一年来的得失,规划未来的方向。
这种清静,不是孤独,而是一种在喧嚣世界中难得的自我回归,是成年人在过年这个特殊时刻对内心安宁的找寻。
三、热闹与清静:过年的两面性
过年的热闹与清静,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这个特殊节日的独特韵味。
热闹的是表象,那是传统节日传承下来的外在形式,是家庭团聚、社会交往的一种体现。
而清静则是更深层次的需求,它反映了成年人在生活重压下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这种对比愈发明显。孩子们在过年的热闹中成长,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庭的温暖。
而成年人则在热闹与清静的转换中,寻找着生活的平衡。
过年,既是家庭的团聚,也是个人心灵的休憩。
它提醒着我们,生活既有充满活力的热闹时刻,也需要有宁静致远的清静时光。
四、过年的启示:尊重不同的心境
过年时孩子的期盼和成人的归属,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境。
在家庭聚会中,不要只看到孩子的活泼和热闹,也要理解成年人对清静的需求。
对于社会而言,过年的这种多元性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在传承过年热闹传统的同时,为成年人创造更多享受清静的空间。
这样,过年这个节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包容不同需求、满足不同心境的特殊时刻,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过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