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仙桃市委组织部
与仙桃市融媒体中心
联合制作播出的党建广播栏目
《党员好故事》
讲述仙桃党员好故事,
传播身边党员的正能量!
节目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五
16:30——17:00
潘方兵,一位来自农村的普通党员,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带领贾窑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他不仅在六年时间内让村庄经济实现了有效提升,更将党的温暖送到了每位村民的心坎上。
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成为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他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持书写辉煌,是村民心中真正的“领头雁”!
点击收听音频
本期嘉宾
郑场镇贾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潘方兵
嘉宾介绍:
潘方兵,男,1979年6月出生,201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至今任郑场镇贾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4年候补为政协仙桃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党员故事(一)
主持人:贾窑村位于郑场集镇南侧,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50户,2360人。2018年,村账户仅有863元,负债逾60万;短短6年时间,该村账户积累30万元,集体年收入30万元,从一个“垫底”村一跃成为“看齐”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8年的1万元到如今的1.5万元。这一切,是贾窑村“两委”班子的努力结果,也是您舍小家,为大家,不忘初心使命带领全体村民探索致富道路的有力之路。据说为了改变贾窑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您曾定下一个五年之约,这个五年之约是什么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好吗?
潘方兵:好的,贾窑村作为一个镇郊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村办企业、招商引资带动村民就业曾解决过村民的经济之困。但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缓慢,土地产出有限,致使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集体因为产业匮乏,有负债无积累,村级运转面临“停摆”之窘。我上任之初,面对镇党委政府的谈话,面对全村父老乡亲充满希望的眼神,我暗下决心:要埋头苦干,改变面貌。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支持下,我立下了五年之约:“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效果,五年变示范”。
基础如何打?局面如何开?路渠管网是关键。转机来自于当时的全市“红色头雁”工程。时任市财政局副局长的程远标回乡担任红色头雁第一书记,我第一时间向程书记汇报工作,吐露心声,说明短板,亮出优势,力争支持。在积极奔走之下,市财政局会同郑场镇加大对贾窑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2018年到2019年,贾窑村完成水泥路修建5300米,沟渠疏挖3500米,修建u型槽2500米,全村田成形,路成网,排水管道通到底,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凤凰。基础设施完善了,我的心转到了“五年之约”的第二步,土地流转壮大集体经济。在一次走访企业当中,我无意间得知湖北银丰公司有意在仙桃流转土地种植高产机采棉。无意消息,有心之人,我立即想方设法与银丰公司取得了联系,邀请公司高管赴贾窑实地考察,与考察人员共算“经济账”。经过多番艰苦而又不屈的争取,银丰公司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于2023年来贾窑村流转土地350亩。一“凤”既来,多“凤”争聚。在这家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又有其他公司(合作社)陆续到贾窑村考察,至2024年,全村共流转土地800余亩,有机白瓜、机采棉花、无公害蔬菜在田野上依次丰收,农民得到土地流转收益,在作物收获季节到合作社务工又增加了收入。土地流转活了合作社的新路子,又壮了村集体的家底子,还鼓了社民的钱袋子。仅土地流转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让村民增收3000元,实现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三赢”好局面。
百“凤”齐来,村级换颜,村民富足。6年来,有市内剅河、陈场等镇先后到贾窑村参观取经;有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贾窑村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头村”示范效应终于为曾经的“五年之约”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员故事(二)
主持人:您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在面对贾窑村不同困境中的群众时,您的细心关怀与精准帮扶让大家交口称赞。请问,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您是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理性决策,确保在有限的资源下,既公平又高效地解决每一位群众的难题,同时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输血”与“造血”并重,共同推动贾窑村走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未来的呢?
潘方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面向党旗和誓词宣誓时的诤诤誓言。不忘初心易,践诺守誓难。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群众的困难冷暖我时时牢记心上,解民忧才能不忘本心,主动服务才能赢得民心。困难群众各有各的苦,但我的“随手记”笔记本上对每一位贫困群众的诉求都“了然于胸”并不遗余力地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帮扶。
贾窑村八组贫困户郑敬娥是一个“苦命人”,儿子媳妇身体均残;老伴外出务工,她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屋漏又逢连夜雨,2023年9月,她的小孙子因感染病毒得了肺炎需要在仙桃住院治疗。我得知后第一时间指导郑奶奶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手续;住院期间专程看望祖孙俩,出院后又往返市医保局四趟为孩子报销医药费3000多元,及时解决一家人的生活所困。每次到郑奶奶家,她都拉着我的手,嘴唇颤抖,泣泪感动:“书记呀,你比我的儿子还贴心啊!我们全家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贾窑村一组脱困户谭水娥,身体残疾,老伴去世,儿子在外打工,孙女在仙桃上学,她一个人在家孤苦伶仃。我对谭水娥十分照顾,经常上门进行慰问和走访,陪她聊天。考虑到谭奶奶的出行需求,我主动多次向民政部门申请,争取了一个轮椅送到她的家中。谭奶奶逢人就说:“我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潘书记为我送来了‘路’和‘脚’,我要好好活下去!”贾窑村二组困难老党员朱仁学,小儿子因病去世,儿媳改嫁,孙子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老朱每每以“我是党员”婉拒村委的资助,因此我选择“曲线”帮扶,将小朱介绍到村里做临时工,并多方为其留意招聘信息。现在小朱在上海工作。老朱说,“潘书记用心推荐孙儿外出工作,锻炼他的生存本领,这比单纯的资助更让我们难忘!”
我来自农村,始为农民。农村老百姓和群众是我的亲人,也是我工作的初心和本心。我要将工作做在主动,做在平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党员故事(三)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在您的成长历程中,家庭环境对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那个充满党员精神的“党员之家”。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如何塑造了您对于党员身份的认知与使命感?在担任贾窑村党支部书记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将这份来自家庭的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村庄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的呢?
潘方兵:我出生于农村一个“党员之家”,祖父生前是建国时的老党员,父亲曾当兵入伍9年,至今已“光荣在党50年”,家里还有叔舅等多名党员。在这样的党员环境下,我自宣誓入党之始,就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基本准则。
自担任贾窑村党支部书记后,我时时处处谨记组织要求,与镇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党委交办的任务,再苦再难都要完成;组织告诫的纪律,再诱惑也不踩红线不逾底线。我的帽子是组织给予的,既是责任,也是担当。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还立足于带好支部班子,在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大胆改革,6年间,对“两委”班子进行了优化组合,将3名扎实肯干的同志充实进了“两委”班子;发展党员4名,将3名村民培养为村后备干部。一个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村“两委”班子像一面红旗在郑场镇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年来,我对家庭是有些亏欠的,母亲多次住院,是年迈的父亲照顾;孩子学习考试,是妻子倾心陪伴。但我又是骄傲自豪的,家乡发生了巨变,群众的腰包鼓了,精神状态好了,家庭和睦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没辱使命!
路阻且长,但坚持走就有美丽的风景。在奋斗路上我永不会停歇。未来,我还将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以“支部书记”激励自己,与村“两委”班子,与全体村民共同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每一期节目里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起倾听吧
《党员好故事》
总有一个能触动你的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