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集美学村经常遭受日军炮火,危及师生生命安全。1937年10月,集美学校的师生迁移到安溪城内的文庙上课。”在安溪文庙,讲解员为研学团介绍安溪文庙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渊源,详细讲述集美学校在抗战时期内迁安溪艰难办学的历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5月厦门沦陷。在日军侵华的隆隆炮火声中,集美学校近500名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内迁至安溪县城继续办学。安溪县政府将安溪文庙借给集美学校作为临时办学用房。在内迁安溪的八年时间里,安溪人民大力支持集美学校办学,集美学校学子也以此为根据地,抱定“抗战胜利属于我”的坚定信念,奋发学习。陈嘉庚先生也曾来到安溪文庙视察学校办学情况并发表演讲,言语间满是对集美学校学子的殷殷期盼,成为百年流传的一段佳话,安溪也因此被誉为“集美学校的延安”。
“文庙不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作为集美学校的内迁地,更是滋养爱国主义、凝聚‘嘉庚力量’的重要场所。站在纪念墙前,看着墙上栩栩如生的雕刻,我对陈嘉庚先生纾难救国的抗日壮举、坚持办学的不屈意志肃然起敬,身为集美学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油然而生。”此次研学团成员、集美大学大二学生梁博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学团领队陈满意是厦门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厦门晚报社记者,他对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及贡献已研究十余年。多年来,陈满意由文入史,苦心研究,已经撰写《名人笔下的陈嘉庚》《集美学村的先生们》等多部关于陈嘉庚的作品。他曾用三年时间,搜集大概1.2万份资料,撰写《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先生的1940》书稿,更正了陈嘉庚1940年回国慰劳考察之旅的历史。他告诉记者,组织此次研学夏令营,不仅能实打实在中小学生中传递红色文化基因,让学生深切感悟革命精神,同时能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冲击,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
据了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此前,厦门晚报组成的采访团已先后奔赴大田、长汀、赣州、重庆、成都、兰州、西安、洛阳、长沙等15座城市,在1万多公里的行程中,寻觅嘉庚足迹,讲述嘉庚故事,弘扬嘉庚精神。此次“重走嘉庚路”研学夏令营研学团面向社会招募,省内行程于7月底出发,在7天6夜的时间内,组织团员重走安溪、大田、长汀、古田等地,寻觅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时,在福建留下的足迹和故事,在当地文史专家和学者的专业讲解中,进一步了解嘉庚精神,挖掘陈嘉庚先生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后续,主题活动还将远赴西安、延安等省外城市,开启重走嘉庚路的省外路线。
相关链接
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史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战火就烧到福建沿海,日本的飞机、军舰、大炮开始侵袭厦门,集美学校生存发展面临严峻形势。9月5—6日,学校校董连续两日紧急致函请示陈嘉庚:“生少而抗战长期应移安溪”。陈嘉庚随即电报回复:“函悉,移安溪可主张”。就这样,安溪成为爱国侨领陈嘉庚创立的集美学校内迁的落脚点。
黄永玉手绘集美学校内迁安溪文庙期间平面图
为了安置全校的学生和教师员工,除借用安溪文庙外,学校还借用了安溪中学、中心小学的部分校舍,并于10月20日正式开始上课。随后,商业、农林、水产航海三校也先后迁入安溪后垵乡、同美乡、官桥乡的后垵小学、同美小学、曾郁小学等地。
在《血花日报》《抗敌呼声》等师生自办报刊的影响下,一大批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同时,集美学校内迁安溪也极大地推进了安溪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师生们也尽己所能为安溪的乡亲们帮工、扶贫,作出了回报。
到1939年,因沿海局势日渐紧张,且各校学生增加许多,安溪校舍已容纳不下,部分学科先后迁往大田、南安诗山等地。
1940年10月25日,陈嘉庚到达安溪县城,当晚,安溪祥云渡热闹非凡,集美学校安溪全体师生及安溪各界代表都集中到那里欢迎陈嘉庚。26日上午,陈嘉庚到中学视察,随后赴安溪县各界欢迎会演说两个小时,晚上出席欢迎公宴。27日早,出席在文庙校舍大埕举行的欢迎校主大会,陈嘉庚在会上报告了回国访问的观感,分析了抗战的形势,指出:“抗战胜利属于我,这是一万分之一万的肯定”,勉励师生要把救国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
抗战胜利后,学校师生逐渐由安溪迁回集美,大部分校具器物也随同搬回,诸如集美学校长坑分校则由当地人士接办为崇德初中。8年又3个月的内迁岁月,集美学校“有如隆冬草木,在严霜沃雪中,全其生机”,培养出大批安溪籍的知名人士,有曾星如、施金城、廖祖烈、傅圭璧、李少菁、陈福接、李尚大、李陆大、李景昀等等。
记者:陈和俐 林婧(实习生)
编辑:洪金示 吴欣
审核:一审|林坤源 二审|杨伟艺 三审|谢永茂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