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犁一耙,记录着农耕文明的伟大创造;
一稻一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劳动结晶;
一歌一调,唱颂着吾乡吾土最美的声音;
一处一景,上演着农业遗产的保护传承。
播种为“稼”,收获为“穑”,
《稼穑》,听见春种秋收的最美时刻。
声音纪录片《稼穑》
秋阳暖暖,洒落茶园。福建泉州安溪县,铁观音秋茶陆续进入采摘季。
西坪镇魏家的茶山上,遍布沿山体开垦出的水平台阶式茶园。茶农们头戴斗笠,肩挎竹篓,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陇间。
▲西坪镇魏家的茶山
魏月德:“这个是比较嫩的,铁观音的采摘是短的采摘四叶,长的采三叶。这个就叫‘三叶一芽’。你看这个采摘下来的,很漂亮哦。”
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釜山分社社长崔源亨:“韩国喝铁观音的很多,我们来就是想看原产地的情况,了解历史。”
▲安溪魏家铁观音母树
除了铁观音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魏月德还有一个身份,是魏荫第九代孙。相传,安溪西坪人魏荫在1723年发现这棵母树,并培育了铁观音。他通过压条繁殖,将繁育出的茶苗送给周边茶农栽种,推动了铁观音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
▲安溪茶园
在与茶树打交道的漫长岁月中,安溪先民还发明了“短穗扦插”繁殖技术,它极大地提高了铁观音的产量,也丰富了世界茶叶种类和茶树繁殖技术。
泉州市茶业交流协会理事会副会长刘金龙:“长穗剪下来扦插,它量就很少。那这个农民就想,用这个先剪掉一部分,那这个叶子跟这个梗,一起剪起来,这一叶跟这个梗剪起来,这样去扦插,那这个量就很大了。这个全世界都是这样的,不只是在国内,目前都是用短穗扦插。”
千百年来,安溪铁观音以其珍稀的茶树良种、科学的栽培管护、精湛的半发酵技艺、多样的茶园生态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形成了完整齐全、独树一帜的茶文化系统。2022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茶界“双世遗”。
其中,尤其关键的是“摇青”,俗话说:“铁观音的香是摇出来的。”通过竹篓状的摇青机,茶叶经反复旋转摩擦,促进氧化和发酵,时长、转速,怎么样算是摇好了?
▲安溪铁观音通过摇青机完成摇青环节
茶农林剑华:“如果茶树是阴面一点的话,就要多摇一点,因为阴面的话水分杂质它会更多。第一遍摇的是让这个茶叶让它活起来;第二遍的话是摇得让它香起来;第三遍就要重一点,让它把这个香守住;第四遍就要把这个茶要摇下去,要让它经得住这个摇青的这个习惯性。第四遍的话,就要摇一个小时了。基本上叶子的话,它这个红起来的话,就已经到位了。”
芳香物质得到最大释放后,接下来是包揉。将茶叶包在茶布中,形成一个大圆球,放置在速包机上进行揉捻。茶包里的茶叶受到挤压,会慢慢卷曲,形成颗粒状。林建华把茶包打散,重复多次,最终使茶叶成为卷曲紧结的半球形。
“散开,你再卷,它就会越来越紧。这个工序要反反复复四十多次,一般是在四个小时内要完成。如果时间过久,它就会茶汤不清澈。快结尾了就要踩到这个机器。茶包都快卡住了,这样才能定住那个形状。”林剑华说。
▲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张千、吴伊端
观看林剑华制作今年最后一批秋茶
“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铁观音已经融入安溪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代代传承。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销售主管郭凯玲:“如果是安溪,你会发现,家家户户,直接的冲泡法跟待客法都会。像我小朋友,她很小,她会想:妈妈,你为什么学泡茶啊?我长大是不是也要会泡茶?我说是,因为你长在这个安溪,铁观音的故乡。”
▲郭凯玲展示泡茶流程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