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苏祖建的瓷塑世界
☟☟☟
在陶瓷世界里,如果一件精美的瓷器被冠上字词、被泼上油画,那么这件作品就如同一抹轻柔的风,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在世界陶瓷之都,有这样一个人,他叫苏祖建,1967年出生于德化一个偏远的小乡村,1987年11月入伍,1990年12月退伍。他将瓷瓶坯体与书画相融合,首创乌金泥书画。其作品曾参加北京水立方书画展获得一等奖,得到众多业界大咖认可。
受访者供图
“山外淡云无墨画,竹间疏雨有声诗……”一走进工作室,墙壁上竖挂着一幅牌匾,匾文是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廖观玉先生对苏祖建作品的赞誉之词,更吸引我的是展柜上的一件件精美作品。一瓶一罐、一笔一画、一分一毫,它似乎倾注了作者的用心,凝注了祖建对陶瓷与书画的观察与思考,更是他与陶瓷心灵契合的对白与倾诉。
在闲聊中,苏祖建告诉我们,他早年就学颜楷,后来又学了行草书,1992年学芥子园,后来又学西画,先后拜拂风、曾锦溪、吕剑贵、刘育发为师。2015年开始研发乌金泥书画,历五年始有心得。苏祖建先生说,乌金泥书画每件作品往往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有的甚至要十几天,而且创作时不能被外界打扰。在创作时,他经常把手机关机或调为静音状态。确实如此,每位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都是艰辛的,坚持是创作者内心的定力与动力,他们在无数次的失望与挫败中选择继续前行。
想当初,做陶瓷行业的堂弟一句话启发了苏祖建。堂弟说,您又会画画又会写字,能不能用泥浆与颜料糅合在一起,把它画在瓷瓶坯体上,突出立体感。堂弟的这句话让苏祖建跃跃欲试:如果能够研制出来,那也是德化陶瓷工艺的一个创新。
都说万事开头难,因为绘画瓷瓶在烧制时会收缩五分一,如果用柴烧会收缩三分一,所以在烧制时,裂开、炸开、麻面、起泡、变色等时常发生。苏祖建说,让他一直坚持的原因是当兵的性格,换成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如果没有阿兵哥这种蛮劲,自己也不可能有今天。
在研究乌金泥书画七年多的时间里,苏祖建经过1000多次实验,高温釉下1310度煅烧,终于成功地将自己的书法专长与德化陶瓷制作工艺相结合,独创乌金泥书画。
乌金泥书亦称“金书”,源于金的高成本和泥金制作的繁复性,以及书画载体的特殊性等,决定了乌金泥书画艺术在中国现代书画史中的特殊性和稀有性。古人用植物汁液调和天然金粒,涂在石器表面,起装饰作用。如今,苏祖建把乌金泥特殊材料应用于书画当中,使其成为书画的一种更高级的表现形式。
陶瓷坯体上因有书画的点缀,便有了别样的色彩和纹样。“芳情雀艳若翠仙,飞凤玉凰下凡来”,《宝鹤瓶》鹤的灵动,让人看一眼便觉得内心也丰盈起来;《水乡春色》绿意盎然,青山秀嶂,怡神悦目,春鸟立于枝头,春天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祖国山河一片红》不禁令人眼前一亮,祖国山河的壮美与巍峨,白墙黑瓦掩映其中,美丽的画卷在你眼前徐徐铺开……“薄云蔽秋雨,清雨不成泥”“昨晚西风凋碧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晶莹透亮的中国白瓷瓶坯体的衬托下,字字乌黑发亮,字体刚劲飘逸,熠熠生辉。展柜上的作品,似乎倾注了一种复杂的精神,有坚毅进取,也有沉静闲适。
今年5月份,退役军人创业产品供需交流分享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省遴选14家军创企业参展,苏祖建独创的乌金泥书画陶瓷作品有幸被选送参展。顿时吸引了海峡两岸60多名专业观众的围观。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罗厅长更是对其作品大加赞赏,他拉着苏祖建的手乐呵呵地说:“祖建不仅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作品很有立体感,能拿枪还会拿笔,真是能文能武,争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苏祖建先生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其实,对乌金泥书画陶瓷作品的坚持,在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汲取养分,在千百次窑火中磨砺技艺,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我。创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哲理融入瓷与书画之中,使得每一件瓷书画像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次灵魂的对话。苏祖建先生的作品确实做到了,那是坚持,也是坚守,而这种坚持、坚守就是在不断地尝试、反复地推敲,用书画绘制出陶瓷更多的精彩,给予陶瓷着上更出彩的嫁衣。
其实,在我们千年瓷都里,有许许多多的陶瓷创作者都秉承着这份坚守,因为它不仅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更是对陶瓷的热爱。
“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深入德化调研,为我们德化陶瓷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正因为这样,德化涌现出许许多多制瓷者、创新者,他们秉承着对家乡这独特的陶瓷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一路生花。
来源:瓷都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