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走出个万司令
卢氏县融媒体中心
2023年09月07日 11:55
【卢氏红色资源及革命故事征文】
卢氏走出个万司令
1972年2月28日,天阴沉沉的,好像一口巨型铁锅反扣下来,空气好似已凝固,使人压抑,喘不过气来。成都殡仪馆最大的吊唁厅——银杏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卢氏早期参加红军,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立下赫赫战功的西南军区达县军分区司令员万怀臣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按预定的程序进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遗体火化结束时,工作人员哽咽着端来一个铺着白纱的盘子,上面赫然放着3块暗褐色的弹片,泣不成声的说道:“这些弹片是从……万司令……骨灰……中捡出来的!” 顿时,在场的家属、战友和工作人员涕泪俱下,哭声一片。
驰聘疆场 威震敌胆
循着老英雄舍身杀敌,身上留下弹片这条线索,笔者一行怀着对万司令的崇敬之情,历经数年时间,查阅档案,实地调查,多方搜集采访他鲜为人知的革命传奇故事。
万怀臣,1901年出生于大山的皱褶里豫西卢氏县瓦窑沟乡代柏沟村。弟兄三人,二亩薄地,几间草房,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年轻的时候,因逃避抓壮丁,离乡背井,四处漂泊,一度在天津港码头打工度日。后来,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和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先后转战家乡卢氏,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根据地,他看准了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于1935年11月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参军后经过不断学习,进步很快,于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加上智勇双全,敢打敢拼,一步步从红军战士升任排长、连长、县大队队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骑兵团参谋、连长、副团长、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骑兵师副师长,西南军区达县军分区司令员。
万司令驰聘疆场,戎马一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骑兵团作战参谋。积极建议,并化妆成“算卦先生”潜入敌军,里应外合,一举夺取了敌伪山东武城县武官寨炸药厂。此次战斗创造了八路军无一伤亡,全歼敌人一个营的奇迹。1941年任骑兵团一连连长,在冀鲁豫一带,威名远扬。在河北保定地区攻打南李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为取得战斗最后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1943年9月任骑兵团副团长,率部一举拔掉滑县姜庄日军据点,全歼皇协军孙殿英第二十二团。之后,又率领第一二九师骑兵团横马立刀,驰骋于冀鲁豫皖苏一带,为冀南、冀鲁豫、豫皖苏等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对日伪军作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直属骑兵团团长,1951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骑兵师副师长,曾经率领骑兵团和第二骑兵师参加了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四川、西藏等重大战役,由他率领的铁骑,所向披靡,摧枯拉朽,令国民党残匪威风丧胆。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万怀臣积极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机智多谋,善于侦察敌情,战术灵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冲锋在前,以致后来全身伤痕累累,被鉴定为三等甲级残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怀臣参加西南军区速成中学扫盲学习班。1955年任西南军区达县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9月18日,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11月7日,离职休养。1965年5月28日,被定为机关行政10级。1972年2月22日晚11时40分在成都逝世,终年71岁。
万怀臣去世后,成都军区不仅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而且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全国驰名的“风水宝地”——武汉市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
思念家乡 亲情浓浓
我们大致知道,战争年代,万怀臣舍家参加红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三过家门而不入。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硝烟渐渐散去,身为司令员的万怀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以致夜不能寐。1955年终于从成都回归故里,省亲访友,夙愿以偿。
2014年4月4日,清明将至,风和日丽,笔者一行驱车前往瓦窑沟乡,实地采访万司令的近亲和乡邻。
汽车从狮子坪乡红庙湾驶入瓦窑沟乡地域,大家在第一站下河村路边停车歇息。下河村位于瓦窑沟乡南部的淇河中游,气候温润,蓝天白云,山峦叠嶂,松柏苍翠。激流直下九曲十八弯的淇河到了此地一反常态,河床逐渐变宽,水流随之平缓,酷似一座湛蓝色的湖海。驻足张望,湖边杨柳成荫,蕙兰、水马莲、假蜡毛子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十分旺盛。几头膘肥体壮、头上长着扁担角的黑色水牛勇敢地跳进齐腰深的水里,一边悠闲自得地啃着青草,一边甩动长长尾巴,驱赶着那些该死的“吸血鬼”,偶尔扬起高昂的头颅,仰天狂吼,那雄厚洪亮的声音回荡在青山绿色之间。成群的鸭子像一条条小舟游来游去,身后立刻泛起一道道涟漪。临危不惧的鱼儿在阳光下纵身跃起,然后随着扬起的浪花轻轻落下,不厌其烦地表演着“亮膘”技艺。面前的景物,令人不由地发出声声赞叹:好一派江南风光,神奇美丽的瓦窑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稍后,大家根据事先掌握的线索,走过一座精美石桥,前往村里打听万怀臣的侄女。正当发愁不见人时,一位扛着锄头上地劳作的村民热情地说:“瓦窑沟出个万司令,这事谁都知道。至于万司令的侄女,这村里没有。下边龙泉坪村,倒有个妇女是姓万的,也许就是她!”
车子继续沿着淇河公路南行。下午两点,终于赶到了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龙泉坪村。村支书一听来意,马上放下手里农活,把大家领到龙泉坪街张明德家里。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句老话正应了下河村村民所说,张明德的妻子万秀莲果然是万司令的亲侄女。
万秀莲的娘家就是瓦窑沟的万家。万怀臣,亲弟兄3个,老大是万怀明,他排行老二,老三叫万怀乾。据万秀莲回忆,大概是1955年春天,她刚6岁,万怀臣和妻子高政武从成都回来。另外,随同的还有几个警卫员,当地人称其为“护兵”。那年,万怀臣的父母都已过世。他到家第二天,与弟弟万怀乾一起到父母坟上做了祭拜。接下来,就是去看望亲戚朋友。
万怀臣夫妇在万秀莲家住了一晚。当年,万怀臣大高个子,身材魁梧,说话和气,丝毫没有官架子。妻子高政武,中等个头,年轻漂亮,也是个军人。亲戚邻居听说万怀臣夫妇回来了,到万秀莲家看望的人很多。万怀臣对守在门口的警卫员说:“小鬼,用不着紧张,到这来的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有心害我!你们去外边转转,让我几个老弟兄好好聊聊。”
万怀臣参加红军后很是想念家乡,在之前曾经回来过一次。万怀臣伤心地说:“因为躲兵,才去参加红军的。前次回来的时间吗,应该是1936年春,受部队首长指派到豫陕边侦察敌情,本来打算顺道回家看看。谁料,返回路上听说瓦窑沟街上驻有不少国民党队伍,到处行凶抓人。心里害怕发生意外,中了敌人埋伏,更怕连累家人,没敢贸然回去。无奈,就躲在自家房后树林里观望。天渐渐黑了,从树缝里望见屋里亮起了灯光,甚至还能断断续续地听到两个老人的说话声,当时真想回去抱着老娘痛哭一场。可是,又一细想重任在身,不能有半点闪失,于是便慢慢冷静了下来。那天夜里,只好在树林里眼巴巴地熬了一夜。第二天麻麻亮,面朝着老宅方向磕了几个头,就急忙离开了。”
万怀臣对生活不讲究,喜欢吃家乡的家常饭。说实在的他两口子好不容易才回来一次,几家亲戚都给准备了不少好吃的。可是他说:“我是自家人,不是哪来的稀客,不用费事,还是吃老家的懒糕馍、酸黄菜可口。”
万怀臣非常看重亲情,赠送亲戚的礼物十分珍贵。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家几口人合盖一条被子那是常事。至于绸缎被子,那是多数人家只是听说,而没见过的事。那次,万怀臣回来,竟然给每家亲戚都送了一条缎子被面。他给万秀莲家那条被面是红色的,上面绣着龙凤呈祥,真是好看极了。村里许多人去看看说:“那不是一般东西,是很有名气的苏绣,能值好多钱。”万秀莲的母亲一直没舍得用那条被面。后来,万秀莲长大出嫁了,她娘当嫁妆陪给了女儿。万秀莲也没舍得使唤,儿子结婚时,给儿子做成了被子。但儿子也不舍得盖,想把它留下来做个纪念。
他给万家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家族在祠堂开会,万家一个宗亲,因为牵扯一起案子,内心恐慌不安。他父亲想到万怀臣当了大官,就教唆他去给万司令下跪求情,请他给通融一下。
没有想到,被万司令断然拒绝。万怀臣说,现在是新社会,是人民的天下,共产党的天下,你还想着是旧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吗?你犯什么错,自己清楚,只有去向政府投案自首,坦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才是正道。最后,那位宗亲投案后,按照万司令的吩咐,如实交代了涉案经过,得到了公正的处理。
万怀臣大公无私,高风亮节,虚怀若谷,足以昭示后人。
那次,万怀臣夫妇从成都回来,可惜在老家只停了3天。大哥万怀明想留他再住几天,万怀臣却说:“军区事太多,得早点回去,以后有机会了,再回来多住几天。”谁料,他这一走,竟是永别!
离开龙泉坪时,万秀莲把我们一行人送到村口说,我一家妹子万书女,住在瓦窑沟村大中山组。她曾在成都给二伯招呼过几年家务,可能还会知道很多事情。
安度晚年 磊落坦荡
春天的山区,天黑得较早。还不到下午5点,劳累一天的太阳就渐渐地翻过了西面山巅,只在层峦叠嶂的皱褶里非常小气地洒下几缕灰黄的余晖。通往大中山的窄而陡峭农用车路,像条巨龙似的盘来扭去,蜿蜒曲折,让人胆颤心惊。大家难忍颠簸之苦,只好弃车步行。
忽然,前面路边出现了一大片竹林。驻足一看,竹林的深处隐隐约约地掩映着几座房屋。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女孩,走近一问,不错,就是大中山。“请问,万书女是住在这村吧?”她告诉我们:“万书女,又叫万翠青。她家就在后面。”女孩用手指着说。大家刚走几步,便见一位妇女扛着铁锨迎面走来。“你是万翠青吗?”她笑了笑却幽默地反问道:“你几个是哪里?找她有啥事?”“县城来的,找她聊聊万司令?”“要是这事的话,那,我就是万翠青。”
万翠青家的院子,坐落在一条河沟旁的地角,三间平房背靠青山,面临村道,视野开阔。六十出头的万翠青,性格开朗,十分健谈。
她放下铁锨说,明个就是清明了,还没去给我大(爹)坟上绑张纸哩。这事先放一边,有啥你们先说。
一提万司令的事,翠青大姐兴奋地说,你说这事,我还真是知道一些。
万翠青父亲名叫万怀科,跟万怀臣是堂兄弟,排行老五。万翠青是1949年生的,称万怀臣二伯。万怀臣离休后,住在成都市东城拐干休所休养。有一年他给万怀科来信说,让从老家找个闺女去给他招呼家务。一天夜里,万怀科两口俩思来想去,反复商量,觉得没有合适的,就决定让自己女儿去。那年,翠青才15岁。
东城拐干休所地方很大,可是只住了5家部队离休干部。万怀臣一家4口,妻子高政武,大女万莉、小女万洁,两个女儿还正在上学。万翠青一天的营生是,早上起来先收拾房间,接着上街买菜,然后回家做饭。另外,一星期擦洗一次窗户玻璃。没啥事了,就围到万怀臣跟前听他讲讲打仗的故事。
万翠青问二伯万怀臣,听说你参加红军后,当过骑兵师长,那骑马打仗是啥滋味?这一问算是问到地方了。万怀臣滔滔不绝地说:“啥滋味?可不是小时候在家骑牛那样,一人骑着,一人牵着,想走就走,想停就停,逍遥自在。当骑兵可不是轻松的事,别看骑着战马,脚蹬战靴,手挥战刀,威风凛凛,冲进敌群,拦腰截断,杀个痛快,实际上既艰苦又凶险,稍不留神就会掉脑袋。冬春天气凉,还好受点,夏秋气温高,不少人脚趾头被战靴捂得稀烂,甚至还得了‘烂裆病’。”万翠青问到:“啥是‘烂裆病’?”万怀臣动情地说:“傻丫头,你是有所不知。那‘烂裆病’,就是骑兵的一种职业病,因为长时间行军,或者作战,捂得马裤、战靴跟肉黏在一起,晚上睡觉,疼得撕心裂肺,死活也脱不下来,没办法,只好和衣囫囵睡上一会儿。可是,大家一听到作战命令,马上精神抖擞,谁也不觉得疼痛,立刻跨上战马,举着战刀,随着一阵‘厮杀’声,就像老虎一样冲向敌阵!”
万怀臣还自豪地说:“骑兵师机动迅速,作战强悍,南征北战,解放了大半个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劳。自豪的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开国大典,骑兵师组成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还受到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呢!”
万翠青对万怀臣总的印象有五点:他和蔼可亲。从早到晚笑呵呵的,从没见发过火。他爱学习。茶余饭后不休息,总是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报纸,一看就是大半天。他喜欢走动。有空就请邻居老头到家下棋、喝茶、聊天,或者出去散步。他说话很有趣。有次逗妻子说:“别让我生气,我可给几个老伙计说了,老万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们就去找高政武要人。”高政武笑了笑,却没有吭声。他关爱后人。万怀臣对几个晚辈常常说:“年轻人一定要艰苦朴素,不要讲究吃穿。”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没几天,万怀臣就带头动员闺女万莉下乡插队。当时《成都晚报》作了报道,文章标题是《老红军送女上山下乡》。
万翠青在成都停了4年,万怀臣想把她长期留在那里。万翠青18岁那年,便让妻子在成都给她找婆家。翠青姊妹4个都是女娃,她又是老大,考虑到日后需要在家赡养父母,就谢绝了万怀臣夫妇的一片好意。
万怀臣对万翠青留恋不舍地说:“翠青,你是咱万家的孝女。你爸妈养活你不容易,就放心回去吧!”真的到万翠青要走的时候,万怀臣却拉着她的手难过地说:“你走了,你二伯的一条膀子就掉了!”
临走那天,万怀臣送了万翠青不少东西,还送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当司令员时穿着军装的照片,一张是他和妻子的结婚照。
长眠武汉 魂系故里
万怀臣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建设和中国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家乡人民以他为荣,以他为傲,同时对于他的去世深感悲痛和怀念。
2007年笔者曾先后多次前往瓦窑沟走访,搜集整理万怀臣有关史料。2008年夏,卢氏县政协文史委派人前往成都军区,查阅了万怀臣生前档案,走访了他的长女万莉。之后,撰文刊登在《三门峡文史资料》(十五期)。
2009年冬,兰草红二十五军军部将万怀臣简介和照片一并展出。之后,我和万司令的女儿万莉一直保持着联系。万莉语重心长地说,父亲在临终之前对于家乡仍然是魂牵梦绕,念念不忘,并再三交待让她回卢氏看看。万莉还说,母亲高政武,1925年出生,河南省信阳人,她是一名新四军战士。解放战争胜利后,父亲万怀臣已40多岁了,但是还没有对象,后由老红军、新四军首长张国华同志介绍,父亲才与高政武结了婚。虽然俩人年龄相差很大,但是志同道合,恩爱有加,相濡以沫。
万怀臣病逝安葬后,大概是第二年,高政武就带着次女万洁回信阳定居了。万莉还说,父亲走了,母亲走了,妹妹也走了,把她一个人孤苦零零地撇在成都。多亏父亲在世时,先是送她下乡当知青,后来又把她交给部队当了几年兵,使她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对工作和生活都充满了勇气和信心。她再三表示,有机会话,一定回家乡卢氏看看,了却父亲的遗愿。
1972年2月万怀臣逝世后,有关单位对于他的骨灰安葬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
武汉市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又称九峰山革命公墓,系全国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重峦叠嶂,松柏长青,涧溪潺潺,湖光山色,从唐代起,就被称为“风水宝地”。早在1956年,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提议在此修建革命公墓,用于安葬为革命做突出贡献的有功之臣,并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为革命公墓选址。同年6月,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武汉市人民委员会报告,同意在九峰山修建烈士陵园。按照有关规定,该公墓仅安葬、存放革命烈士和高级干部骨灰。因此,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又被称为“武汉八宝山”。
万怀臣的遗体在四川省成都市火化后,经武汉市申报和国家有关单位批准,将万怀臣骨灰安葬在闻名遐迩的武汉市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由此可见,他生前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之大,荣誉之高,政府和人民对他又是何等的崇敬和怀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4月5日,《武汉市晚报》报道:昨天,是清明节,一个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
清明节的清晨,天空中很合时宜地飘起了小雨。在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从早晨7点钟开始,人流一拨接着一拨,自发前来祭扫烈士陵墓的市民就没有中断过。4岁的小姑娘赵子墨跟着妈妈谢玲缓缓地从墓前走过。谢玲对照碑文,给子墨一一讲解:“这是万怀臣,河南卢氏人。他率领骑兵团和骑兵第2师参加了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四川、西藏等重大战役……”小子墨似懂非懂地眨了眨眼睛。随后,她从妈妈手中接过小白花,郑重地放在了万怀臣烈士墓前。
这就是家乡人引以为傲的万怀臣,卢氏走出去的万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