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青山,一位失散老红军的跌宕人生

文摘   2025-01-06 11:22   河南  
孙青山一位失散老红军的跌宕人生
他小时候叫骆驼,参加红军以后司令员取名孙得胜,解放后重新参加工作改名孙青山,退休后被认定为中国工农失散红军。

这位令人敬仰的老红军,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但他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富于传奇的革命历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仍然翻过一座座大山,走过一道道土塬,在豫西卢氏大地上广为传颂。

13岁参加红军,取名孙德胜

  老红军祖籍陕西省长安县丈八乡丈八沟,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改嫁他乡,只有七八岁的他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1934年入冬的时候,骆驼经人介绍,靠一路乞讨走了一二百里,到镇安县大财主孙伯年家扛长工。寒冷的冬天里,穿着破衣烂衫,白天上山打柴,晚上蜷缩在柴房里,手脚冻得又红又肿。

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他从山上背着一捆柴火回来,路上遇见了一队红军。一个军官摸样的高个子把他叫到跟前,询问城里的情况,当得知他在孙伯年家扛活,就把一封用黄纸写好的书信递给他,让他交给孙伯年。

骆驼也不知道信上写的啥,更不知道干啥用,只是听话地赶紧跑回去,把信送到东家手中。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孙伯年就联络当地倾向共产党的绅士,在天亮之前打开城门,迎接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进城。正是由于骆驼送信及时,为后续部队顺利解放镇安县创造了条件。

红军攻占县城后,除了没收不少布匹和粮食外,还收编了地方武装数千人。年仅13岁的骆驼,由于机智勇敢,送信有功,破例被批准参加了红军,分配在第九路游击师战斗营当通讯员。参加红军以后,骆驼才知道先前遇到的那个高个子,就是打仗勇猛,为人和善的陈先瑞司令员。陈先瑞还给骆驼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孙得胜。从此,骆驼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得胜”,并发誓跟着红军干革命,打胜仗,立大功。
14岁到延安学习,见到大首长

第二年夏天,红二十五军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继续长征,孙得胜也被调到司令部,给陈先瑞当通讯员,负责给首长烧开水、送文件等。司令部和陈先瑞下达、签发的行动计划和文件,以及坚持陕南斗争的方针任务等密件,都是孙得胜和通讯兵化妆成老百姓,步行送达各战斗营。

到了秋天,上级命令把部队15岁以下的“红小鬼”,送到延安学习文化,部队有7个人参加,孙得胜是其中之一。到了延安之后,他先在干部烈士子女学校学习,与李铁映是同班同学,主要是上文化课。除了补习文化,还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学习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明白了很多革命工作的道理。还学习党的纪律要求,像记了一辈子的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从那个时候就会背了。学完文化课,又被安排到宋庆龄创办的延安卫校学习,主要是学习医疗救治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在延安学习工作期间,还担任过学校的宣传员、卫生员,军医。

1944年春节过后,各战区纷纷到延安给党中央汇报战绩。中央在延安东门外广场召开表彰大会,欢迎各战区凯旋归来的战斗英雄,会场上红旗飘扬,歌声嘹亮,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首长亲自给战斗英雄披红戴彩。看到这一幕感人的场景,参加欢迎仪式的孙得胜热血沸腾,感慨万分,迫切要求返回战斗一线,杀敌立功。不久,如愿以偿回到了老部队。

24岁参加中原突围,救治伤病员

中原突围时,在挺进二团卫生队的孙得胜,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一路几乎是天天打仗,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伤亡。各路部队损失惨重,好多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医护人员牺牲和掉队的也不少,药品器械所剩无几。

作为一名军医,孙得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部队缺医少药,一切治疗只能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很多伤员因为没有药品救治,流血过多死亡,即使做手术,也是在很简陋的条件下进行。没有中草药就上山采药,能用偏方就用偏方。如伤风感冒用酸辣汤发汗,脚上打泡用热水烫洗。对一些重伤员,只能依靠群众,分散在老乡家里,若有敌情,就马上转移或隐藏到山上的石洞里。

部队到达卢氏木桐沟以后,上级指示就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46年底,卢灵洛中心县委在木桐沟成立,孙得胜被调到医疗所,与其他战友一起,救护四、五十名伤病员。

12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地上滴水成冰。转移途中,孙得胜所在部队1000余人,在卢氏县老界岭一带与国民党军15师打了一场遭遇战。由于敌强我弱,没有翻过老界岭就被敌人打垮了,伤亡惨重,为保存有生力量,部队边打边撤。而负责救治伤员的孙得胜,随着重伤员被安置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山洞里,为其包扎伤口,看护战友。

等战斗结束,受轻伤的孙得胜带领几个受伤的战友,相互搀扶着趁夜深人静摸到山下界岭村,一户张姓人家疗伤。为防止走漏风声,被搜查的敌人发现,老乡把他们几个藏在楼上的杂物间,每天送饭,一直到敌人撤走才敢下楼。

26岁与部队失联,历尽艰辛万苦

伤势稍轻一点,有几个战士就相继离开去寻找部队。他和两个重伤员也归心似箭,没有等伤口痊愈就穿上老乡的衣服,一路要饭去追赶部队。结果,走到西安也没有打听到部队的下落。因怕暴露身份,又靠要饭返回卢氏张姓人家等候消息。

孙得胜三人与部队失去联系后,非常想念部队,无数次站在他们战斗过的山峰上,望着大部队所走的方向仰天大哭:为什么再也找不到你们,大部队到底去了哪里呀?伤心的哭声回荡在山林中。

眼看一时找不到部队,他们就给房东提出想找点活儿干,不能在老乡家里白吃白喝。几天后,就被推荐到大财主王道平家打短工。王道平是磨口乡龙驹村人,有两所院子几十亩地,还有不少林坡。没过多久,王道平看上了身材魁梧、吃苦能干,又会医术的孙得胜,便把老二闺女许配给他,还给他们操办婚事,收拾了两间厢房做新房。

结婚以后,王道平又在街上找了一家门面房,让孙得胜开药铺,给三里五村的乡亲们看病。由于孙得胜接受过专业培训,刀伤枪伤都能治疗,还懂中医,一时间声名鹊起,不少外乡的大户人家,也都或骑马或坐轿,跑到龙驹街上找孙先生看病。对于出不了门的病人,孙得胜就背着延安发的牛皮药箱,翻山越岭上门诊治,名声在山里越传越远。

很快,就迎来了卢氏解放,两个战友也各自返回河北和山东老家。

30岁找到组织,重新参加工作

1952年初春的一天,解放后卢氏县委第一任组织部长姜子清到龙驹乡寻找失散红军,见到昔日的战友激动不已,用手搂着孙得胜问道:“小鬼,你怎么还在这里呀?”孙得胜看到指导员,也激动得热泪盈眶,诉说了那次战斗的惨烈经过以及去西安寻找部队的经历。姜之清听罢泪流满面,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你受苦了,留下来的同志们受苦了”。

到了10月份,县里通知孙得胜重新参加工作。在填表的时候,他想到全国已经解放,革命已经胜利了,以后再无仗可打,就把名字改为孙青山。到年底,孙青山被安排到卢氏县医院。后来,又先后被调到横涧公社医院,窑峪300战备公路卫生所等地工作,直到1981年从张麻医院退休。

性格耿直的孙青山,在县医院工作期间,发现有的医生遇到骨折病人就截肢,给病人带来痛苦,非常不负责任,就向院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得罪了一些人。1958年整风运动中,竟被污蔑为历史不清,被打成右派,遭受批判、游街,还被强迫到洛河大桥建筑工地劳动,从山上往山下抬石头,干的都是脏活累活。

一天上午,孙青山又被游街,脖子上挂的牌子竟然写着“国民党残渣余孽”。他妻子和姑娘看到后非常气愤,拦路质问押解人员:“啥叫国民党残渣余孽?当过红军咋就成了国民党残渣余孽?”他们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下午的游斗就取消了。

后经县清查小组内查外调,终于查清孙青山当年是红军老战士。

幸运的是,1959年元月,陈先瑞中将派4名军人专程到卢氏县看望他,并向卢氏县委说明了情况。从此,孙青山又从工地回到了医院,与其他医生一样为病人治病。

63岁确认红军身份,依旧无怨无悔

1979年,在陈先瑞中将的证明下,时任卢氏县委书记赵文秀到孙青山家,为他送去了右派平反通知书。

又过了6年,年过花甲的孙青山,被民政部门正式认定为中国工农失散红军。遗憾的是,由于超出了中央军委规定的与原部队中断5年的限期,工作时间只能从1952年算起。对此,一心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的孙青山无怨无悔,还经常对子女说:“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人民政府还记着我,得感谢党和政府。”他的闺女和儿子也都非常孝顺,生活起居日日照料,不让老人操一点心,更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使他能安逸地享受着天伦之乐。

2003年7月3日,红军老战士孙青山突发心梗,终因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1岁。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老红军孙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从孙青山老人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标准答卷。不管时间过得多么久远,环境发生什么变迁,他总是初心不改,信仰坚定,毫无折扣地履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这就是老红军留下来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新世说新语
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