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的指针拨回100年前,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一栋二层建筑中,26位中国地质科学的先行者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为中国地质科学擘画蓝图。
1922年,引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创新地质理论、培育众多地质人才的中国地质学会就在此诞生。此后的100年间,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地质学会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同脉搏,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引领中国地质科学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觉醒年代中诞生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西方列强出于经济掠夺的目的,在中国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不断侵占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
1903年,鲁迅以“索子”为笔名写成著名的《中国地质略论》一文,发表在留日学生刊物《浙江潮》杂志第8期。文中义正辞严地写道:“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是民族觉醒的庄严呼唤。
此时的中国,科学救国的共识已成为国内知识阶层中先进分子的共同理念。随着早期地质学子学成归国,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进入了筚路蓝缕的奠基和开创时期。
1916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正式成立。1917年,北京大学地质学门恢复招生,之后燕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设立了地理地质学系、地学系。1919年,地质学家翁文灏完成了《中国矿产志略》一书。其中《中国地质约测图(1:600万)》是中国学者自己编制的第一张全国地质图……
随着地质科学在中国迅速萌芽,更大规模、更广泛的地质调查工作和国内外学术交流都亟需一个中国本土的地质科学专业平台。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部分创立人合影
1922年1月27日,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李四光等26位中外地质学家齐聚北京兵马司9号,共商成立中国地质学会事宜。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从此,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组织,在中国地质学会的团结带领下,积极投身到科技救国、民族振兴的伟业中。
1936年,在国土沦丧、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出版的《地质论评》,特将封面设计为右上角缺失、左下角留有缺口的图案,以此警示中国地质学人不忘东北沦陷、西南国土遭受蚕食的国恨家仇,并以此告诫读者发奋进行科学探索,共图国家富强。
时局动荡,战火纷飞。中国地质学会被迫从南京迁往湖南长沙,而后又迁往重庆,抗战结束后,由重庆迁回南京。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地质先驱们团结一心、不屈不挠,对地质资料、文献、实物进行了有效保护。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中国地质先驱坚持实践、不断求索,拉开了中国陆相找油的序幕。
在动荡的旧中国,中国地质学会广大会员历尽艰辛、发奋求索,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培养地学人才,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中国地质学会在此成立
激情岁月中发展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地质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950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开发矿业”的号召。1951年,中国地质学会获得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内务部批准的社团活动登记证书。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为地质科学工作增添了工作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1952年8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中国地质学会在地质部的领导下开展学会工作。
这一时期,在全国院系调整中,相继组建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创办了南京地质学校等人才培养教育机构。全国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仅在1952年就招收大学本科、专科学生3600多人。
为全面推动地质科技进步,中国地质学会定期举办年会和学术活动。1951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1954年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957年1月,《地质论评》复刊;1958年9月,学会联合地质部、冶金部和中科院共同召开第一次全国矿产会议。
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
1958年,中国地质学会加入中国科协。在中国科协和相关部委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浪潮中,中国地质学会发挥地质科学先行作用,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建设。
在此期间,我国探明储量的矿种由1949年的2种发展到1975年的131种。1958年,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首次发现含铍的新矿物—香花石;1957年,第一次测定葡萄石等矿物晶体结构;1959年,陆相生油理论指导发现了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使我国甩掉了“贫油”帽子;1959年,发现粤北铀矿,为“两弹一星”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60年代,白云鄂博稀土矿、金川镍矿、大厂锡矿等其他矿种找矿也相继实现了突破,为我国现代工业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在双百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国地质科学研究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景象。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学说理论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学说、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学说、张文佑的断块构造学说、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和张伯声的波浪镶嵌构造学说等。
这一时期,学会各分支机构得到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1976年8月,在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国地质学会的合法席位正式恢复。
改革之春中壮大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开启了科学的春天。中国地质学会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至1985年,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28个专业委员会、4个工作委员会、2个研究会及其他机构。
1979年3月,在中国地质学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中国地质学会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任务上来。1984年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暨煤田钻探学术报告会在西安召开。1987年2月23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第31届会议在广州召开。1996年8月4日至14日,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规模、参会人数、会议成果均创历届之最。在中国地质学会的影响下,各省地质学会结合本地地质工作的需要,分别举行了各种专题学术会议和讲座,参加人员年均达万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地质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
1996年8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质工作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在能源勘查方面,相继在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地,实现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东西并重、海陆并举、天然气和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勘查开发新格局。在非能源矿产勘查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1978—1991年,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450处,探明储量矿种由132种增加到149种。1991—1995年,新发现矿产地975处,探明储量矿产151种。1996—2015年,累计新发现矿产地3870处。这一时期,地质工作还有力支撑服务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等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新时代中接续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服务保障资源能源安全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新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地质学会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一方面,打造精品学术交流品牌,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人类世”“生态地质”“医学地质”“盐湖资源与环境”“核资源与环境”“纳米地质”等分支机构,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学术交流与发展。围绕地球系统科学、资源、环境等重大科技前沿问题,学会举办的“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全国矿床会议”“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全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等系列学术会议,助力解决资源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学会还举办“中美地质学会联合学术会议”“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国际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推荐中国地学科学家到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国际地科联秘书处获批继续驻留中国到2028年。2020年,中国地质学会还获得中国科协“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工作资格,为我国地质类工程师国际互认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拓展学会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服务方向转变。中国地质学会成立“非常规油气”“继续教育”“煤炭绿色勘查”“矿山水防治”“境外地质”“境外资源经济”等分支机构,服务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和中资矿业企业走出去。举办“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监测防治”“地质信息技术应用”等系列培训研讨班,建立“地质关键技术产学研用创新基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学会还承担“地质文化村评选”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工作,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地质学会还组织院士专家积极建言,撰写的《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建议》《黄河流域煤炭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等调查研究专报,被政府部门采纳。2021年,中国科协对全国学会决策信息工作进行了发文表扬,在6个重点表扬的单位中,中国地质学会名列首位。
同时,积极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助力地质工作发展。中国地质学会创新新时代科普工作,设立“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奖”,推进地学科普研学体系建设,打造科普工作新品牌。学会为促进地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奖励体系,还相继创立了“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和“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实施多项精准服务会员行动,建立“中国地质学会会士”制度,增强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打造精品学术期刊集群,《地质学报(英文版)》被SCI等收录,《地质学报》被EI等收录,《地质论评》等被中文核心和中国科技核心数据库收录,三刊多项指标位列国内地学期刊前茅。
中国地质学会先后被中国科协授予“优秀社团能力建设提升能力”奖,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优秀科技社团”。在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2021年第三方综合评价中,中国地质学会总体指标已名列第一方阵。
一百年来,中国地质学会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报国与服务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地质人才培育与成长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地学走向国际、联结世界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地质科学精神与文化积淀传承的历史。
中国地质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中国地质学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学会”总目标,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地质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四个面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把中国地质学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会继续奋斗。
信息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探矿工程技术信息
扫码关注我们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