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就是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正如《勘探队之歌》所描绘的,在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引领下,一代又一代地质科技工作者为报效祖国,毅然投身艰苦卓绝的地质勘查事业。
一百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引领广大会员和地质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担当,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协调广大会员积极投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调查以及一些重大建设工程中,不断推动我国近代地质学发展壮大,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使命担当铺就了百年地学之路。无论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之时,还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地质科技工作者都冲锋在前。找矿,地质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基础建设,地质科技工作者是先行者;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科技工作者冲在最前线;抗旱找水,地质科技工作者是主力军;环境修复,地质科技工作者是基础支撑……
大庆油田
保障能源供给 寻找“工业动力”
能源矿产是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命脉,中国经济腾飞,离不开能源矿产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开发矿业就成了党中央最关心的大事。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以煤炭资源勘查为代表的地质勘查工作,就摆在了基础性、先行性的地位。
从1964年到1972年,煤炭地质勘探专家在艰苦的环境下,用极为简易的勘探工具,历时8年多完成了40多处勘探任务,查明了六盘水133.78亿吨的煤炭资源储量,满足了开发建设六盘水煤炭基地的需要。面对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没有放弃,坚持向“松辽盆地”进军。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终于找到了工业性油流,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大庆油田被发现。
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以陆相生油理论为指导,以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油气田的发现为标志,保障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1978-2018年,40年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近7倍,其中煤炭和石油5.7倍、天然气15.2倍,累计消费煤炭760亿吨、石油101亿吨、天然气2.2万亿立方米。
这期间,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发挥学会技术优势指导服务基层找矿,加快能源矿产勘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09年4-8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矿业经济的冲击,中国地质学会聚焦制约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各省级地质学会有侧重的从找矿理论、找矿方法、技术创新等领域展开讨论,推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
2011年11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开幕。会议以“支撑引领——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服务”为主题,展示近年来地质找矿及研究工作成果,促进全国地质领域学术交流,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助力。
这期间,在煤炭地质勘查方面,2020年,我国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71万亿吨。在油气地质勘查方面,地质科技工作者相继在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实现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再造了“三个大庆”(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等油气产量均超过5000万吨),形成了东西并重、海陆并举、天然气和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勘查开发新格局。
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腾飞,对能源的需求量激增。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近十年来,面对勘探开发诸多难题,大庆油田地质科技工作者加大勘探开发力度。2021年8月,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实现重大战略性突破。如今,大庆油田正积极推动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将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页岩油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也已揭牌。预计到“十四五”规划末,该示范区将实现页岩油探明地质储量1亿吨,新建产能100万吨,年产页岩油当量50万吨。
2021年,中国石油勘探取得5项重大战略突破、15项重要发现,新增探明油气储量当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十六年超6亿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连续十五年超4000亿立方米。
近年来,页岩气、砂岩型铀矿、地热能等勘查开发取得重要进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迈出历史性步伐,有望成为我国能源战略接续资源。
攀枝花铁矿
勘查非能源矿 储备“工业粮食”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保障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地质科技工作者陆续发现了一大批铁矿资源,有力地保障了十大钢铁基地的生产建设。
这一时期,我国在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矿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发现。1954年10月,由20人组成的地质勘察队在广西富钟发现铀矿化物,采集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块铀矿石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非能源矿产勘查成果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同时,绝大部分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实现了增长,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1年,中国地质学会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推动地调科研融合发展,协同产学研用各方,有效组织开展多项科研攻关,在成矿理论创新、勘查技术方法研发、服务国家战略规划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实现马尔康、大陆槽、藏西北等多个地区战略性矿产找矿新进展,进一步夯实大型资源基地资源基础。
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新发现,十大新资源基地开始形成,分别是:藏中铜矿,滇西北有色金属,新疆东天山有色金属,北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新疆罗布泊钾盐,新疆阿吾拉勒铁铜,新疆乌拉根银铅锌,西藏念青唐古拉有色金属,青海祁漫塔格有色金属,青海大场金矿。
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但为我国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和非金属等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工业粮食”,而且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及300多个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护航重大工程 呵护资源环境
70余年来,我国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不仅争当规划建设的开路先锋,还为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在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选线、优化建设方案、工程勘查施工等方面,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引领地质科技工作者发挥了基础性、先行性支撑作用。无论铁路、公路、隧道、输油气管线、输水管道,还是机场、港口、桥梁、核电站、水库大坝等,都有地质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贡献。
三峡大坝
据不完全统计,地质工作为我国16万公里高速公路、3.79万公里高速铁路、40多个亿吨级港口以及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天眼”FAST工程等国家超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年来,地质科技工作者还完成了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的初步调查,对已发现的近30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了群测群防全覆盖,建立8500余处专业监测点,建成世界最大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平均每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近千起。
地质科技工作者还发挥专业优势,在服务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成了地下水供水水源地1800多处、各类开采井9700多万眼,满足了北方地区60%和南方地区30%的生活用水,其中,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实施地下水供水勘查示范井2.6万多眼,解决了22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同时,地质科技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在矿山修复治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水土污染防治和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累计修复治理矿山面积110万公顷,建成国家矿山公园72处。开展土壤质量和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基本建成由2万个站点组成的国家地下水监测网,为水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土壤改良、地下水科学利用技术示范等,支撑了荒漠化、石漠化、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为率先在全球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贡献了地质智慧。
树立地勘榜样 激励地质报国
为了激励地质科技工作者投身到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地质科技进步的事业中,中国地质学会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历经几十年实践,建立了以品德、能力和成果业绩为基本遵循,面向地质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层级的科技人才奖励体系。
中国地质学会每两年开展一届“黄汲清奖”“金银锤奖”“金罗盘奖”“优秀女科学家奖”评选工作,鼓励在地质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中国地质学会还联合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矿经济学会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每年开展“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与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工作。
其中,“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银锤奖”是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中国地质界青年的最高荣誉奖,旨在表彰在地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思想和科学道德好、在青年同行中树为榜样的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旨在鼓励野外一线青年地质工作者立足基层,扎根野外,求真务实,恪守奋发进取,勇创一流的科学精神,促进更多野外优秀青年地质人才脱颖而出。
发现2个亿吨级和1个五千万吨级规模储量区,为大港油田增储建产作出重要贡献的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级工程师官全胜;从事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谭静强;从事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和地质文化村建设技术支撑的浙江省地调院高级工程师张建芳……这些金锤奖、金罗盘奖获得者只是千千万万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一面面奖牌凝聚着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与汗水,一座座奖杯倾注了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忠诚与奉献。在榜样的激励下,无数地质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坚持不懈行进在祖国大地上,无论是茫茫戈壁,还是崇山峻岭,无论是油田矿山,还是基础工程,祖国山河处处都有地质科技工作者忙碌的身影。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一代代地质科技工作者秉持地质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能源保障,在中华大地上谱写地质科学的华丽篇章。
信息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探矿工程技术信息
扫码关注我们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