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写了一篇文章,却掐灭了大宋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文摘   2024-12-03 17:02   黑龙江  

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先点关注,然后再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文人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是社会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反思者。

然而,正因为有这样地位,文人也很容易误国。

北宋时期苏轼的弟弟苏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通过一篇文章,抒发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却也在无意中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这是怎么回事?


苏辙因言获罪

公元1085年,年仅八岁的赵煦登基,成为北宋的新一位皇帝,后世称之为宋哲宗。

由于年龄尚小,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国家的运作始终缺乏真正的决策者。

直到1093年,宋哲宗亲政,并开始着手改革,尝试推动一系列新的政策。

然而,在这场改革浪潮中,苏辙的声音,却成为了阻碍变革的一股力量。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家,苏辙不止一次通过文字发声,批评朝廷的政治决策。


尤其是在哲宗推行改革时,他的一篇上书《论御试策题札子》,对改革持强烈反对意见,最终导致他因言获罪,遭到罢黜。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苏辙的个人命运,也让大宋复兴的希望熄灭在了他笔下。

苏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化造诣极高,与其兄苏轼并列为北宋文人的顶梁柱。然而,他在政治上的见解与其文化成就一样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过于激进。

早在科举时期,苏辙便表现出了对政治改革的强烈兴趣。

他与其兄苏轼同赴科举,成绩斐然,而在随后的官场生涯中,苏辙的文学才情与政治抱负,成为了他与朝廷互动中的双刃剑。

他的学识和文学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一度让他声名鹊起,但在政治立场上,他的态度却始终鲜明,尤其是在面对王安石变法时,苏辙的批评声愈加响亮。

早期,苏辙曾与王安石的改革保持一定的支持态度。他深知,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北宋日益衰弱的国力。


然而,随着王安石改革的推进,他逐渐发现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甚至可能对民生造成直接影响。

由于这些分歧,苏辙最终选择辞去变法机构的职务,站在了改革的对立面。

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不只是对行政管理的调整,更是挑战了传统的政治结构和士族阶层的利益,改革的目标虽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忽略了社会的承受力与变革的渐进性。

这种观点,让他在政治派系中逐渐被视为“旧党”的一员,甚至因此被视为阻碍新法发展的力量。

然而,苏辙的最大转折发生在宋哲宗即位后。

哲宗年幼时,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朝政,待其亲政后,便开始继续推行父亲宋神宗时代的改革政策。

面对改革的深入,苏辙发表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改革的过度推进,可能会让国家陷入动荡,甚至导致国家政权的动摇。

在《论御试策题札子》中,苏辙列举了历史上的一系列失败的变法案例,警告哲宗不要急于改动政治格局。


苏辙的言辞严厉,情感真挚,虽然从理性上看,他的观点并非完全无理,但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这种强烈的反对意见无疑触碰了朝廷的底线,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宋哲宗而言,这一批评无疑是一种挑战。

苏辙的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他和与他交好的能臣们被迅速罢黜。

与苏辙交好的权臣,如蔡京、程颢、程颐等人也一并遭遇政治打压,朝廷的决策开始发生剧变。

新一代官员的上位,意味着政治格局的改变,而这些新兴的权臣们,往往以个人权力为核心,忽视国家整体利益,最终形成了日后的“六贼”群体。

蔡京等人不仅腐化堕落,更在国家面临外患时,丧失了足够的军事敏感性,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历史并非假设,但若当年苏辙没有因言获罪,或许蔡京等人的上位不会那么顺利,甚至有可能,在当时能臣的把持下,北宋的王朝能够在女真崛起之前,稳住政权,抵御外敌。


然而,正是由于苏辙这篇文章,他的言辞刺激了年轻皇帝的不安,也使得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最终演变成了政治上的内乱。

在这种内耗中,外部的威胁开始显现,北宋的国力日渐衰弱,而内政的混乱,更使得北宋在面对女真崛起时,缺乏足够的防备与应对能力。

靖康之难,成为了北宋命运的终结。


苏辙文人误国

苏辙的悲剧性在于,他并非出于个人私利或是权力的欲望,而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然而,他的悲剧也正是由于他无法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没有清晰认识到改革背后的政治力量和历史趋势。

苏辙的失败,揭示了文人面对复杂政治局势时,过于理想化和单一化的视角,最终导致了政治判断的误差。

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文人因过于自信于自身的智慧与道德判断,往往忽视了政治局势中的复杂性与博弈,导致他们的行为反而成为国家灾难的根源。

文人误国的现象,往往不仅仅是个别文人一时的失误,更是历史环境中长久积淀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士族与文人始终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他们的学识和道德为社会所推崇。

然而,这种文化传统中对文人治国的过度依赖,也让许多文人过于自信于自己的思想与判断。

当他们面临复杂的政治局势时,往往未能充分考虑政治权谋、社会变革的多重因素,最终在良好的初衷下,走上了误国的道路。

苏辙作为三苏之一,其学识和文学才情无疑是卓越的,但他在政治上的选择却深深影响了北宋的命运。

回顾历史,我们不仅要感慨文人的才情,更要警醒他们在历史进程中肩负的责任。

文人在推行政策、影响政治时,不应只凭个人理想和情感的表达,而应深思熟虑,综合权衡国家利益和历史脉络。

只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成为国家复兴的推动力,而非阻碍。

历史告诉我们,文人不仅要保持理想的高远,更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理解社会和历史的复杂性。

在复杂的历史变革中,任何一份极端的批评、过于激烈的反对,可能都成为国家走向衰败的催化剂。

苏辙的历史教训,至今仍然提醒我们,文人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面前,不能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和单纯的理想,而应具备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与政治敏感。(来源:青史说)

历史实录
挖掘历史真相,找寻千百年前的奇闻逸趣!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史实本身!真相只有一个!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