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河西支,从我们北答村中间蜿蜒穿过,将我们村分为东西两头。我村大部分土地在河的西边,河东的村民要去田间耕作,必须跨越小白河,走过50米长的水泥桥;河西的村民去县城办事或购物,也必须通过水泥桥,这座水泥桥便是连接我村东西两头的重要纽带,小白河像一条龙脉,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养育着这里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生命,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成长和兴衰,也承载着一代代村民的记忆和希望。
曾经,这座桥是一座木桥,是三乡五里村民拉呱取乐的笑柄,“北答村的桥、两头够不着,四周都是水,中间立着桥。”由于桥身太短,河水上涨季节,桥的四周都是水,村民过河得淌水;到干旱季节,牛马车通过时,桥身“吱哑、吱哑”乱响,还不住往下掉土渣。
记忆中的土路,狭窄崎岖,晴天车辆通过,会扬起漫天尘土。遇到下雨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产品运不出去,车辆开不进来,出门做生意的回不了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像两道枷锁禁锢了农村发展。
然而,现在的北答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支持下,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木桥变成了水泥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与城乡相连接,打开了农民通向外界的窗口,信息不再稀缺闭塞,农民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传统农业稳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等技术广泛应用。不但减少了资源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多,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豪。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了垃圾有人清、街道有人扫。村委会还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和体育娱乐活动广场,给农民提供了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平台;人们在劳动之余可以进行跳广场舞、打太极、打球之类的娱乐活动,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整体文化素养;“文化是农村之魂”,文化素养提高了,打架斗殴的没有了,偷盗赌博的没有了,更多的是文明、礼让、包容和关爱。
随着党的乡村振兴工程的深入实施,许多年轻人搞起了特色产业,他们的收入更为可观。种植大户吴战栋、吴大春的养牛场、赵雄飞的养鸭场、赵汝强的传统工艺珐琅、马国荣的园艺花卉、吴迎秋的打井队等等,都是成功致富的案例。
服装生产是我村的领头产业,共有20多个摊点,其中,刘铁岭服装厂带动就业人数最多,从不拖欠工人工资,且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和经济纠葛,每逢节假日都给工人发放礼品、红包之类以示鼓励,各种服装颜色型号齐全,销往全国各地。
好产品离不开女人的巧手,她们对每件衣服每道工序都非常负责,每件衣服通过二维码都能追认到制衣人。
我县的“电商兴县”战略,为农民铺平了走出农村、走向大城市的道路。
我村马国恩是率先投入数字经济的,他的中央空调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带动了一大批就业人数,有一支技术过硬安装修理一条龙的队伍,并给每个工人缴纳了养老保险金。马国恩昔日宁静的农家小院,如今变成了大高楼,成了忙碌的电商发货点。
产品的多样化引来了八方来客,订货商看到我村街上南来北往的小轿车、宽敞明亮的民房,惊讶地说:“现在的农民真是富得流油哇!”
村民富了、村民笑了、村民幸福了,这怎么能少得了我们的好领导呢?以吴同电为首的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展开,全心全意为民众着想,主动引导民众致富,努力为村民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活环境,他们在北答村致富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数字之风的兴起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支持下,我北答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大踏步前进在致富路上,古老的小白河迎来了整治修建的重要历史节点,两者交织出的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遥思整修后的小白河,定会给我村带来惊人的变化,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横跨河面的小桥平坦稳健,河岸上的植被得到精心规划和修剪,两岸平坦的休闲步道蜿蜒向前,是老年散步、情侣依依、儿童玩耍、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定会给村民带来新的契机。
编辑:青松
校对:刘树欣
审核:葛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