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深圳律所读书会
京师深圳律所读书会成立于2022年6月22日,旨在为律所同仁们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知识、提升素养的平台。读书会坚信“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社群。通过阅读与分享,提升律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读书会秉承着“知行合一”的理念,鼓励参与者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不仅限于法律领域,还扩展到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让大家深刻了解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魅力,每一本书都像一扇任意门,你想去哪里,都由你自己决定。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当我们不够优秀的时候,沉静下来,认真读书,不断提升自我。
读书推荐
书籍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
历史学家、哲学家、全球畅销书作家,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等现象级畅销书。
书籍简介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是一本跨越历史、政治、技术与哲学的著作,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领读人
罗建斌 京师深圳律所党委书记、联合创始人、工会主席
领读摘抄
向上滑动阅览
10月13日
即便是天才,也难免受到证争偏差的影响,所以并不能信任天才肯定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科学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团队互相配合,而不可能只靠单一科学家或者某本所谓绝对正确的书。当然,机构也可能出错。但科学机构与宗教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鼓励怀疑与创新,而不鼓励遵循与顺从。科学制度与阴谋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鼓励的是怀疑自己,而阴谋论者常常对众人既有的共识表示怀疑,认为他们自己的信念是毋庸置疑的,从而落入了证真偏差的陷阱。科学的标志不仅是怀疑,而且是自我怀疑,在所有科学机构的核心,都能看到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科学机构确实对某些理论(比如量子力学或演化论)的正确性达成了广泛共识,但只是因为这些理论成功顶住了一波波强力挑战,而且质疑者除了外部人士,也有机构内部的成员。
科学的自我修正机制之所以格外强大,是因为科学机构制度不仅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与无知,还会积极揭露这些错误与无知。这一点从整套机构制度的奖励机制中就可见一斑。宗教机构制度鼓励的是成员谨遵教义,对新奇的事物要保持怀疑态度。想成为拉比、伊玛目或神父,甚至是升上首席拉比、大阿亚图拉或教皇的职位,并不需要你去批评你的前任或提出任何激进的新观念。事实上,近代许多最具权威、最受尊敬的宗教领袖,之所以得到名声与支持,靠的正是严格抵制类似女权这样的新思想与新趋势。
但在科学界,情况恰好相反。科学机构的聘任与晋升,遵守的原则是“不发表就淘汰”,而想在优秀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你必须揭露现有理论的某种错误,或是发现一些前辈不知道的内容。没有人会因为忠实地重复过去学者的话、反对所有新的科学理论,就能拿到诺贝尔奖。
10月15日
随着人类迈向21世纪的第二个25年,一项重大问题就是民主政权与极权政权如何面对目前信息革命带来的威胁与契机。这些新的科学技术,究竟会让某种政权胜出,还是会让世界再次分裂?而隔开双方的不再是铁幕,而是一道硅幕。
一如过去的年代,各种信息网络会努力在真相与秩序之间达到适度平衡。有些网络会以真相为优先,并维持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也有些网络会做出相反的选择。我们在回顾《圣经》的正典化、早期现代欧洲猎巫行动、以及斯大林的集体化运动时吸取的许多教训在目前仍然适用,而且或许值得好好重新学习一番。然而,目前的信息革命也有一些独特之处,非但不同于过去的信息革命,可能更加危险。
到目前为止,史上的所有信息网络都需要由人类担任神话编造者与官僚才能够运行。虽然泥版、莎草纸、印刷术与无线电技术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那些撰写文本、解读文本,决定了谁是女巫该被烧死,谁是富农该被奴役的,始终都是人类。现在,人类的对手将会是数字神话的编造者与官僚。到21世纪,政治上的主要分歧可能并不是民主政权与极权政权之间的分歧,而是人类与非人类个体之间的分歧。可能出现一道新的硅幕,居其两侧的不是民主政权与极权政权,而是一侧为所有人类,另一侧为我们无法理解的算法霸主。所有国家、所有行业的人类(甚至包括独裁者),都可能发现自己得在一套高深莫测的智能面前卑躬屈膝。这套智能有能力监控我们的一切,但我们却对它正在做什么一无所知。
10月18日
计算机就不同了。就智能而言,计算机不但远远超越了原子弹,更超越了泥版、印刷机、收音机这些所有过去的信息技术。泥版能够储存关于税务的信息,但无法自行决定要收多少税,也无法发明某种全新的税目。印刷机能够复制《圣经》这样的信息,但无法决定《圣经》要收录哪些文本,也无法对这本宗教经典加上新的注释。收音机能够传播政治演讲与交响乐等信息,但无法决定播放哪些演讲或交响乐,也无法创造演讲稿或交响乐。但这一切对现在的计算机来说都已经能够做到。过去的印刷机或收音机是人类手中的被动工具,但计算机正在成为一种主动行为者,它能够摆脱人类的控制,超越人类的认知,主动塑造社会、历史与文化。
对于这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我们虽然无法预测在几百或几千年之后它会有怎样的长期演变,但还是能谈谈目前的演变情况,而且这种对当下的讨论可能更为迫切,毕竟无论在政治还是个人层面,这个新计算机网络的兴起都会对所有人造成影响。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会谈谈这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有何新颖之处,对人类生活生活又有何意义。我们开宗明义就该讲清楚的是,这个网络将会创造出全新的政治与个人现实。前面几章讨论的一大重点,在于信息并不等于真理与真相,而信息革命也并不会揭露事实真相。信息革命能做的是创造出新的政治结构、经济模式与文化规范。由于当前的信息革命的重要性远胜过往,所以它很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现实。
10月19日
我们必须避免让计算机网络完全控制社会,这不但是为了让我们有点儿休息的时间,更是为了有机会修正网络里累积的错误。如果网络只是不断演化、不断加速,里面的错误就会越积越多,快到我们来不及找出并修正那些错误。因为网络的特性除了永不停歇,无所不在,还很容易出错,没错。计算机能够收集前所未有的大量人类数据,一天24小时观察我们的行为;计算机也能用超人类的效率,在海量数据中找出各种规律与模式,但这并不代表计算机网络对世界的理解就永远正确。信息不等于真理与真相,一套全面监控系统对世界与人类的理解可能极为扭曲。计算机网络有可能并不会找出关于世界与人类的真理与真相,反而是利用它庞大的力量,创造出一套新的世界秩序,并逼迫人类接受。
哲学家梅根·奥吉布林在《上帝、人类、动物和机器》一书中谈到,我们对计算机的理解,其实深受传统神话的影响。她也特别强调,现在的人工智能很像是犹太教与基督教里的那位无所不知、深不可测的神:人工智能或神做的决定,对我们来说似乎都是那么既绝对正确又高深莫测。但这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危险的诱惑。
10月21日
遗憾的是,仔细研究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卢德分子并没有完全讲错,人类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对强大的新科技抱持几分畏惧。就算这些科技到了最后的最后是利大于弊,但在那个快乐结局到来之前,人类往往得先经历百般磨难与考验。新科技在历史上之所以常常带来灾难,并不是科技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人类得花点儿时间才能学会善用科技。
工业革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工业技术在19世纪开始传向全球,颠覆传统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结构,仿佛辟出一条道路,让人类有机会创造出更富裕、更和平的全新社会。然而,要学习建立一个良性的工业社会绝没有那么简单,简单得经过许多代价高昂的实验,还得产生数以亿计的受害者。
新的计算机网络对民主制度的最后一个威胁不是形成数字极权,而是促成数字无政府状态。民主制度的去中心化性质以及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虽然能够抵御极权制度,但也让维持秩序的难度增加。民主制度的运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能针对关键议题进行自由的公共对话,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社会秩序与制度信任。而自由的对话绝不能落入无政府状态,特别是在处理紧急而重要的问题时,进行公共辩论必须有一套公认的规则,也必须有合法的机制以保障某种决定的达成(即使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在报纸、广播与现代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大规模社会无法既有自由辩论,又有制度信任,也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民主。现在随着新计算机网络的崛起,大规模民主是否再次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难处之一,在于计算机网络让让人更容易参与辩论。在过去,报纸、广播与各大政党这样的组织扮演了守门人的角色,决定公共领域会出现哪些人的声音。社交媒体削弱了这些守门人的权力,于是公共对话变得更为开放,但也更加走向无政府状态。
每次有新的群体加入对话,除了会带来新的观点与关注,还常常会推翻关于如何辩论、如何做出决定的共识,于是就得重新协商整套对话规则。这样的发展可能很正面,能让整个民主制度更具包容性,毕竟民主就该修正过去的偏误,让过去权利遭到剥夺的人重新参与公共对话。然后就短期而言,这种做法会造成干扰与不和谐。而且,如果对于如何公开辩论、如何做出决定迟迟无法达成共识,结果就不是民主,而是无政府状态。
近期之所以会出现一波民粹政党与魅力领袖的浪潮,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信息网络变得越来越高深莫测。信息仿佛排山倒海而来,令人难以消化、不知所措,民众觉得自己一旦再也看不懂世界是怎么回事,就很容易成为阴谋论的猎物,于是想向某个自己能够理解的事物,也就是某个人类,寻求救赎。遗憾的是。在算法逐渐主导世界的存在,虽然魅力领袖绝对都有其长处,但一个人不论多么鼓舞人心或才华横溢,单凭一己之力绝不可能破解算法运作的谜题,也无法确保算法真正公平。问题在于,算法在做出决定时参考了大量的数据,但人类却很难有意识地对大量数据进行反思、做出权衡。我们就是比较喜欢面对单一的数据。如果碰上复杂的问题(不管是贷款、疫情还是战争),我们常常希望能找出某个单一的理由,采取特定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单一归因谬误。
10月27日
新计算机网络的崛起,将会怎样改变国际政治的形态呢?除了各种世界末日的场景(比如独裁人工智能发动核战争。或是恐怖人工智能催生致命的全球疫情),计算机对目前的国际体系还有两大挑战,第一,由于计算机让信息与权力更容易集中于单一中央枢纽,人类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帝国时代,整个世界就这样落入几个帝国(甚至是单一帝国)之手,而且控制的强度远高于当初的大英帝国。
第二,一道新的硅幕可能让人类分裂,使之分属于敌对的数字帝国。随着每个政权对于人工智能一致性问题、独裁者困境与其他技术难题提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就可能各自创造出独立而又非常不同的计算机网络。在不同的网络(以及这些网络所控制的人类)之间,互动的难度将越来越高。每个网络的生活经验与世界观都大异其趣,于是几乎无法沟通。也难以达成共识。如果事情真的这样发展,就很容易产生各自的世界末日场景。或许每个帝国都能让核武器控制在人类手中,也能让疯子远离生物武器,但如果人类分裂成诸多无法彼此理解的敌对阵营,想再避免毁灭性战争或是防止灾难性气候变化,机会只能说是微乎其微。世界如果由不透明的硅幕隔成许多敌对的帝国,也将难以约束人工智能爆炸性的威力。我无法预测人们在未来做出怎样的决定,但身为历史学者,我确实相信有改变的可能。历史让我们学到的一大重点就是许多我们以为自然而永恒的事物,其实是人为且多变的。所以在我们了解了冲突绝非必然之后,不能因此自满,反而要知道这让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了重大的责任,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意味着,如果人类文明被冲突毁灭,人类不能拿什么自然法则或非人类科技来当借口。同时这也意味着,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观点绝非天真,而是无比现实。现在所有的旧东西都曾经无比新颖。历史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
结语:
我们现在召唤出了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非人类、非生物智能,它有可能逃脱人类的控制,除了可能危及人类物种的存亡,更有可能将无数其他生命形式也卷入危险之中。我们所有人在未来几年所做的决定,将决定召唤这种非人类智能究竟是个致命的错误,还是会让生命的演化翻开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书友读书感悟
陆明:
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将目光聚焦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时代。他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担忧。期待的是,人工智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担忧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失控,对人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这不妨碍《智人之上》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让我们对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思考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积极参与到这场关于人类未来的讨论中来。总结来说,《智人之上》是一本具有前瞻性、思想性的著作。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未来的书。如果你对人工智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不容错过。
刘小宇:
《智人之上》作者从石器时代的口头传统,到印刷术的诞生,再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兴起,生动地叙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创造出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传递手段,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文明的持续发展。
作者的叙述充满激情,将枯燥的技术发展史写得生动有趣,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从古至今的信息革命。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正如书名所暗示的,我们已经超越了智人,进入了由信息网络驱动的新时代。我们有责任明智地利用信息网络,持续学习和创新,以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繁荣和进步的未来迈进。
李瑶: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史。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整个社会传承的信息知识量呈现出几何级爆炸增长的态势。人类社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以往的时代更加强大,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AI时代的社会使人更加依赖网络依赖技术使得许多的人缺少了思考的习惯,增加了大规模人类隐私和信息泄漏的风险,更进一步增加了撕裂整个人类社会的风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等的传统联结将会被打破,而人工智能所重新定义的新联结可能使得某些人类个体和群体被边缘化或被排斥,甚至将取代人类成为新文明的主导力量。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必须让人工智能“超级对齐”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它的演化和使用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李晨:
《智人之上》这本书采用极为宏大的叙事观回顾了人类历史上那些“绝对正确”的事务及结局。个人感觉作者对于AI时代的许多说法都持消极和悲观的意见,他在书中明确表示这本书的重点就是在于提出一些可能的悲观情景,以求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提前应对。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框架和视角去探索世界,但是不应当深陷其中,说到底这也只是作者创造的一个“秩序”。
罗晗宇:
本书的开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魔法师的学徒利用魔法来召唤出扫帚帮他打水,但是却没有办法让扫帚停下来。在这个全面拥抱AI的时代,是否AI也是这样的扫把呢?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本书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发展的历史,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比如本书从信息的角度出发,重新解释了民主与独裁这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独裁是一种集中式的信息网络,而且缺乏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相较之下,民主政体则是一种分布式的信息网络,并且拥有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并通过不同的国家、年代去解释、扩展了上述的观点,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信息是如何流动的,人类有是如何选择的。最终认为或许21世纪,政治上的分歧不再是民主、集权,而是人类与非人类个体的分歧。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如何,但是生活在AI时代的我们,或许不该盲目乐观,认为AI一定能为人所用,应该更加审慎,我们创造出ta,是否就一定能控制ta呢?或许我们都是一个个渺小个体,无法改变时代的巨轮向前,在这个信息时代,不妨就努力自己的信息接受和整合能力吧
(PS本书的简中版似乎独裁和集权是同义替代,不晓得原文是否如此,有机会可以看下原文)
赵飞:
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社会结构和人类认知的深刻变化。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然而,这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假信息等问题,对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在案件分析、法律检索和方案推荐方面确实取得显著的进展。但律师的工作远不止与此,收集、固定证据,法律适用,与忙碌的办案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这些都是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
人工智能在案件分析、法律检索和方案推荐方面确实取得显著的进展。但律师的工作远不止与此,收集、固定证据,法律适用,与忙碌的办案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这些都是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