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别称“椰岛”、“长寿岛”,一个美丽而独特的的海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在这里,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渔歌唱晚,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海岛风光。
《沸腾的海浪》吴跃平 摄
海南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它以其独特的气息和迷人的景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也可以领略到地方文化的独特和韵味。
《夕照》白国明 摄
《光彩夺目》施用和 摄
在海南琼海,有一个小众的野生海滩,它就藏在靠近潭门港的海滩上,红褐色的礁石、碧绿色的苔藓、雪白的浪花,共同组成了这一迷人又浪漫的地方——红石滩。
《暗礁险滩》李剑虹 摄
从《太平寰宇记》(宋代)、明代正德《琼台志》到清代乾隆《琼州府志》、清代十所村人符惟英《鱼鳞洲》、清代文人唐之莹《鱼鳞洲》等,这些书籍诗句里均有鱼鳞洲的“身影”。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鱼鳞洲被列为海南八景之一。
《海岛余晖》曾荣 摄
天涯海角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景点。这里的海岸线蜿蜒曲折,怪石嶙峋,有着“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著名的石刻。
《礁石嶙峋》吴海平 摄
白马井码头渔港
白马井港是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一个渔港。早在东汉时期已是一个渔港,相传东汉初年,伏波将军平定交趾后,率部渡海入琼在南滩港驻扎,士兵炎热饥渴,伏波将军所乘的白马用蹄刨沙,有泉水冒出解渴。以后,人们为纪念马援入琼重建珠崖功绩,则将泉水筑围成井,取名“白马井”。
《满载而归》李传芳 摄
白马井港,60年代初已是国家一级渔港,是当时我国南海重要的渔业基地和天然避风良港。1962年春,郭沫若曾到白马井港视游,写下《白马井港》一诗,其中曰:“天然良港似长湖,第一渔场此海壖。多让未遑今异昔,鲸鲲南极待人屠”。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马井港作为天然良港的独特风光。
《夕阳下的渔船》李传芳 摄
清晨4时,白马井中心渔港已热闹非凡,码头上灯火通明,渔获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商贩早早占据码头集市的有利位置,渔船一靠岸,便迅速抢购最新鲜的渔获,分拣、称重、装车……渔民接力把海鲜搬运上岸,称重过后迅速装车离港,码头和市场充满了新鲜海鲜固有的气息,吆喝声、议价声此起彼伏。
《逛夜市》李传芳 摄
在这里,男女分工明确,海上是男人打拼的天地,而岸上,则是女人们的江湖。于是在白马井港南司码头这样的情景就成为常态:凌晨,男人们便已经在停靠远处的渔船上开始忙碌。而穿梭于渔船、码头、岸边,搬运和买卖渔获的几乎全是妇女,当地人叫她们为“渔婆”,这时的码头就成为女人劳作的地方,因此人们就把白马井港叫做“渔婆”码头。
《忙于丰收》李传芳 摄
“渔婆”码头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分工模式:男人们捕鱼归来,用甲板极宽的小船将海产品运至码头,剩下卸货、分拣、过称交易、搬运、结算等全部流程都由“渔婆”独自完成。“渔婆”她们以此为生,维持着家人的生计,勤劳、朴实的她们,也沉淀了白马井港独特的渔文化。“渔婆”码头亦成为海南西部沿海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忙于丰收》李传芳 摄
盐丁村古盐田
儋州湾有个世界上最小的盐田,这里散布着7300多块石头,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盐田 。它们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来自地心深处的火山熔岩,出炉时间虽已数万年,但“火气”依旧旺盛,当澎湃的海水扑向炽热的熔岩,便结出世上绝好的盐。900年前苏东坡曾为它“代盐”,相传苏东坡被贬儋州期间,就曾用此处的盐水与捣烂的狗仔花混合为药足浴,治疗足疾。
《光可鉴人》朱洞辉 摄
峨蔓盐田的历史起于宋代,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盐场之一。盐户们就地取材,将海边原本嶙峋的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将截面四周留出凸边,把中间打磨平滑,做成如砚台一般的石槽,只不过,砚台里磨的是墨,石槽里留下的是盐——夜里涨潮时,海水漫上石槽,日晒后石槽里浅浅的海水被蒸发,海水里的盐分结晶留在了石槽里,村民便可以收盐了。如果从高处俯视盐丁村,成百上千、大小不一的石槽星罗密布,颇具视觉冲击。
《蜿蜒曲折》李剑虹 摄
莺歌海盐场
大海之畔有着千年历史的莺歌海古镇,曾是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如今仍保留着许多古朴的建筑和传统民俗。在这里可以感受原生态的渔村风貌和淳朴的民风。莺歌海镇是渔业重镇,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西南端,东与黄流镇相邻,北靠佛罗镇,南临南海,面临北部湾。
《海边调色板》白国明 摄
莺歌海盐场是海南最大盐场,因靠近赤道日晒充足、气温高,以及自身的位置优势,使得莺歌海盐场形成天然的最佳晒盐场地。片片盐田在阳光下闪耀,倒映蓝天白云,被誉为“天空之镜”,是海南岛西南海岸一道绝色风景。
《调色板》李剑虹 摄
天涯海角
位于三亚市西南23公里的天涯海角游览区,依山傍海,椰林摇曳,怪石嶙峋,以鲜明的热带风光、古老神奇的摩崖石刻、悠久独特的天涯文化和多彩浓郁的民族风情驰名海内外。从古至今,天涯文化始终闪耀着独特的魅力。在古代,天涯是遥远之地,是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与壮志的所在,那 “天涯海角” 的壮丽景观,激发着无数人对远方的遐想。
《水天一色》李剑虹 摄
如果说石雕是一种艺术,那么一块块奇石便是艺术的传递,天涯海角的五大名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每一块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传奇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探索和感悟。
《礁石嶙峋》吴海平 摄
“天涯藐藐,地角悠悠”天涯石高10.8米,周长约60米,圆中见方,方中呈圆,四平八稳,是天涯海角游览区的标志和象征。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感慨人生的天涯路远,而 天涯石”见证着他们的豪情与惆怅。“天涯”二字由时任崖州知州程哲题于雍正丁未年,天涯石独占海湾一角,已有亿万年历史,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历史的兴衰。
《天长地久》
海角石,天涯石的邻居,与天涯石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天涯海角”。“海角”二字由国民党将军王毅所刻,因此得名海角石。海角石巨石团簇姿势各一,像一朵盛开的巨大石莲花,巨石临海而立,当海风轻拂海浪拍打在它的脚下,仿佛能听到它在低吟着古老的歌谣。
《浪》李焕青 摄
疍家鱼排
在中国的南方,海南岛被誉为天堂般的旅游胜地。在海南陵水新村港,你会看见一排排船屋漂浮在海岸边,那里的人临海而居,以舟为室,靠海吃海,以捕捞和养殖为业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就是"疍家人",又称"海上吉普赛人"。疍家人常年靠打鱼为生,以船楫为家,在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疍家人的生命,如蛋壳一般脆弱,"疍"同"蛋"。
《靓丽风景线》李剑虹 摄
蛋家鱼排是陵水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由当地渔民用木架子在海里搭建的一种特殊捕鱼方式。游客可以乘船前往蛋家鱼排观看渔民捕鱼的过程,以及欣赏海水中的各种奇妙生物。在这里,你会看到一大群壮硕的鱼儿在海水中穿梭,追逐游弋,整个场面非常壮观。
《整齐划一》李剑虹 摄
大花角
万宁大花角市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建于1984年,占地106公顷,是猕猴及生境自然保护区。大花角由前鞍和后鞍两个山峦构成,犹如马鞍,南面山峰叫前鞍岭,北面山峰叫后鞍岭,双峰之间有一处宽近百米的峡谷,与双峰一起伸向浩瀚的南海,于是形成一个天然的海湾以及弓状数百米长的海滩。
《海景风云》李焕青 摄
大花角的特点就是弓状海滩上没有沙滩只有卵石滩。堆在一起的密密麻麻漂亮的卵石,有圆有扁,大的如斗小的如蛋,个个光滑透碧,蓝赤青黄绿,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瞭乱。旁边的前鞍岭、后鞍岭,奇岩怪石突兀嶙峋,层层叠叠,千姿百态。
《如梦似幻》李剑虹 摄
红石滩
海南有许多处海湾,这些海湾都有沙滩和石块,而距离琼海潭门镇“千年渔港”不远处的海边,有多处红颜色的石块群,称之为“红石滩”。晴天时在阳光的映射下,湛蓝的海水与红色的石滩遥相呼应,形成非常美的自然景观。据说这里的红石滩,在海南仅此一处,红色石块的形成是这里生长着一种橘色藻类,长年附着在石头表面,使石块逐渐呈现为红色。
《海岸线》李剑虹 摄
连绵的红石滩,是大自然的神奇造物,为海的洁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一大片礁石约有五六百米,大多形状狭长、高低均匀凸起于海面,石上岁月雕琢的肌理层层叠叠,簇拥着赤火在这片海滩燃烧,装点着美丽的海岸线。“红石滩”因此得名。
《风平浪静》陈雨冬 摄
红石滩不仅是一处观赏奇石的胜地,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站在礁石上,面朝大海,你可以拍摄出独一无二的大片。无论是拍摄风景还是人像,这里都能为你提供绝美的背景。
《暗礁险滩》李剑虹 摄
东方鱼鳞洲
清朝康熙年间的感恩县令姜焯在《艺文志》作记:“海滨突起一石峰,高三十丈,岩石重叠,状如鱼鳞,故名。”由于这座小山头上的岩石长得重重叠叠,阳光折射后,灿灿生辉,酷似鱼鳞,自古便得名“鱼鳞洲”。
《水波不兴》李剑虹 摄
“鱼鳞高耸接云烟,策杖登临别有天;怪石回环看不厌,奇峰重叠翠相连。泉留一井清如许,浪击千层势欲颠;海上三山何处觅,分明此境是神仙。”正如文人唐之莹七律 《鱼鳞洲》所言,立于鱼鳞洲之巅,不知身在洲渚之上,只觉此境身处“仙山”中,仿佛“鱼鳞仙境”
《海浪礁石》何子安 摄
以往,每当夕阳西下,渔妇们便站在鱼鳞洲上翘首以盼,期待丈夫安全归来。如今的鱼鳞洲灯塔,像是一双眼睛,迎送着南来北往的渔船。“登洲一望千帆过,巨轮进出吾点航。”鱼鳞角灯塔灯塔坐落在海南岛的最西端、最突出的位置,是船舶进出八所港及环岛西航线上的重要标志。如今,年复一年为八所港外的货轮和渔船照亮前方的航路。
《鱼鳞灯塔》吴海东 摄
穿过蜿蜒千里的海岸线,深入葱茏翠绿的热带雨林,椰风海韵,渔歌唱晚。曾经是一座边陲海岛,面向南海,是无数人向往的明珠,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