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眉山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一展室 黛眉山渡口 语音讲解

旅行   2024-09-19 10:32   河南  

黛眉山渡口

黄河自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的风陵渡由南下折而向东,进入洛阳后沿途著名渡口有数十处,如西沃渡口、狂口渡口、盐仓渡口、塔地渡口、石渠渡口、荒坡古渡口等。历史上这些渡口曾经辉煌过,如今有些已经淹没在水库之下,有些则还能行船。现在就来讲讲黄河新安县段的著名古渡。

   

一、塔地、石渠、西沃黄河渡口

在黄河流经新安县的35公里内的渡口较多,主要渡口有麻峪渡口、塔地渡口、石渠渡口、西沃渡口、狂口渡口、盐仓渡口等。

在其南岸较为著名的有塔地、石渠、西沃等主要渡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野战部队先后经过这些渡口,奔赴抗日及解放战争最前线。同时,在地方党组织及革命武装的接应、帮助下,大批革命将士从敌占区经由此北上到达太岳革命根据地进行作战或休整。

塔地渡口远景

塔地、石渠渡口原在峪里境内,西沃渡口原在西沃境内。地处东径112°55'至112°11',北纬34°54'至35°01'之间,这些渡口的河床一般在500-700米之间,水深10米左右,河水相对平稳,适宜于木船摆渡,是连接豫、晋的水上交通要道。    

塔地渡口对岸一角

1944年11月,由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队从塔地渡过黄河进入新安县,建立豫西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4年12月27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5000余人在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副司令员郭鹏、副政委王恩茂率领下,从石渠渡口踏冰桥渡过黄河,南下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人民抗日第三、第四支队和干部队约2000余人,由石渠、西沃渡口渡过黄河与豫西抗日二支队会师后,宣布成立中共河南区委、河南军区。1945年7月底,八路军南下第二、第三支队经石渠渡口南下与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汇合,开辟豫西战场。1947年2月末,太岳军区4纵队12旅独立2团突袭石渠渡口,全歼国民党守敌一个连,接应从豫陕边区北上的干部战士到达太岳解放区休整,并与国民党军336团和保安团激战于骆岭、大山头一带,接应中原解放军2纵队到达太岳解放区。1947年3月,太岳军区4纵队12旅从塔地渡口过黄河,接应中原五师突围部队1000余人,经西沃、塔地两个渡口到达黄河北岸的太岳解放区。    

1991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库开工建设后,这些渡口全部被淹没,成为保留在水下的

二、西沃渡口称天险

西沃渡口,位于河南新安县西沃村与济源县北长泉村之间,是黄河“八里胡同”峡谷段出口。

历史上的西沃渡口长期是黄河航运的码头。据传,昔日黄帝发明舟楫,就是在西沃古渡(俗称“摆渡口”,位于南石崖下)试水成功的。武王伐纣时,姜子牙曾布署一支人马从西沃北渡黄河,直捣殷都朝歌。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赴渑池与秦昭王会盟,自西沃渡口过黄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高迎祥、李自成率农民军从西沃渡河进入豫西,直逼洛阳。

1989年版《新安县志·军事编·第二章》记载:“黄河渡口,包括石渠、塔地、西沃、狂口等古渡口,为晋南、豫北与豫西间的重要通道,古称天险,历来有重兵驻守。1947年陈赓兵团等,由新安北境突破黄河天险,进军中原。”

1982年8月,在西沃渡口的黄河波涛之上,出现了一座横跨两岸的索道桥。桥长320米,载重60吨。    

黄河岸边西沃村

西沃村于1998年五月被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

西沃村南邻石山,北接北村、马蹄沟;西与槐林接壤;东隔黄河与济源县(今济源市)的长泉、李河沟相望。

西沃村是方圆左近首屈一指的大村,自古以来又是个黄河水路码头,和覆盖十多个村的集镇之地。

截止移民搬迁前,西沃村共有3852口人,分别居住在14个村民组。耕地2500亩,主要分布在黄河滩、西地川、鳖盖岭、老窪沟和“三十亩地”5个耕作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村东黄河岸边、村北马蹄沟口两级提黄工程的建成,加上西地、王岭等处其他水资源,西沃村80%以上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    

历史上,西沃的陆上交通十分困难。绵亘在村南的那座巍峨挺拔的南石山(亦称始祖山),使村人与山外隔绝,先辈们硬是一锤一錾地在直立于黄河之中的南石山半壁南石崖上开凿了一条曲曲石径,连通山外,手攀足蹬才能艰难通过。    

1975年2月14日,到1976年10月22日,历时一年零八个月,修筑一条东西大坝,把九曲十八弯的南青河紧紧逼到南石山根,迫使它顺着山与坝相夹持而形成的“河槽”流入黄河。同时,南石崖那条曲曲石径变成一条“南石崖公路”的双车道柏油路。紧傍大坝的“坝内公路”,在大坝的尽头通过200米的弧形引桥,与横空飞架在南青河上的“胜利大桥”相接,进而与“南石崖公路”连为一体。    

小浪底水利枢纽蓄水后,西沃始祖山下万顷碧波

西沃背靠大山,面临黄河,山里物产丰盈,诸如煤炭、硫磺、石灰石、铝矿石、木炭、木材,以及农家生活和生产所用的缸、盆、罐之类的瓷器等。昔者陆上交通阻隔,惟有黄河通往山外,所以山里的出产多以黄河水路远销开封、济南等地。曾几何时,每天从西沃装载起航,和过往西沃的船舶不下数十艘之多,西沃遂成为重要的黄河码头和集镇之地。这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给西沃人以经商务工的便捷与实惠。故村人于农事之外,或兴办矿山开采地下宝藏,或打造船只从事黄河水运,或开设行店收购山货,或开设作坊烧制瓷器。此外,下井挖炭当矿工者有之,摇橹行船当艄公、船工者有之,肩扛背驮拉车挑担运货装船者也有之。街市上开设店铺

西沃村庄四面环山,三面临水,村南是南石山,西北两面峰峦叠翠,巅连直上天下名山荆紫山和黛眉山,黄河打村东流过,与南石山的巨臂相交接,把村庄紧紧地搂在怀里。南石山下有条小河名叫“南青河”,自西而东,顺山根流向黄河。黄河岸边那几处涌泉,泉水溢冬暧夏凉……    

南石山像一道翠绿的屏障,高高地矗立在村南。史家考证,南石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故居,《山海经》称之为“帝之密都”。山上还有很多风景名胜,如“老虎庵”“虎泉”“虎啸峰”“起龙坡”“龙眼洞”“上天梯”“登云鞋”,以及“黄帝密都遗址”等。

三、搬迁后的西沃石窟

临河绝壁上有一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沃石窟。专家考证,雕凿于北魏正光年间,包括洞窟二座,立佛二尊,塔林一片,大小佛龛170余个,雕像280余躯。其造像与组合和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大体相似。主洞造像为释迦牟尼坐像,左右各二菩萨立侍,东西二壁分别为燃灯佛、弥勒佛立像。据其给人们造成的视觉影像,自古游人皆称之为“走塔不见塔”“见塔不走塔”“七十二座无影塔”。小浪底工程开建,西沃石窟从崖壁上切割下来,搬迁到“千唐志斋”。    

四、天限狂澜狂口渡

狂口村地处洛阳市新安县以北35公里的黄河南岸,黄河在狂口村北横贯东西,狂口村东的畛河纵贯南北汇入黄河。1989年版《新安县志·地理编》记载:“狂口,在县城东北27千米黄河南岸,为黄河古渡口,今属仓头乡。旧志载: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都御史李宗枢在此建城垣,南北二门俱题其额曰:天限狂澜。故又名狂澜镇。又因黄河水至此旋转涡流东去,故俗称东沃,与西沃相呼应。”    

黄河古栈道

1989年版《新安县志·文化编》记载:“渡口河床宽约400米,为带状连山石构成,有断有连,断处水深莫测,连处石大如象。每当夏秋之交,黄水滚滚而下,冲击巨石,浪起数丈,水势凶猛,涛声如雷,人称此处为老龙港。”    

狂口,上承山西壶口、河津龙门口;下启小浪底孟津口,处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上的重要位置。狂口村的田地里,曾发掘出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石器、灰陶、彩陶。早在汉末,官方在狂口设粮仓、盐仓,今新安县仓头、盐西、盐东等村,皆由此得名。

清代乾隆年间,为了平定金川叛乱,朝廷供应前方作战部队粮食辎重,乾隆皇帝曾派朝臣徐潮专程到新安狂口、渑池卧虎滩、陕县太阳渡等处沿黄河行船试水,拟重新开启黄河漕运,因沿河纤道废弃,找不到熟练船工,只好改由陆运。    

五、狂澜镇消失的古镇

狂澜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官商交易的重要渡口,所以又称“狂口”,也称东沃。狂澜渡口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水旱码头,有日进斗金之说,也有“天下繁华数汉口,汉口数罢是狂口”之美誉。早在汉末,官府就在这里设粮仓、盐仓,唐初在此设县城,唐玄宗时废县城设清河镇。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河南都御史李宗枢曾在此设立城垣,南北城门题额曰:"天限狂澜","故名"狂澜镇"亦称"狂澜渡口",后简称"狂口"亦称"匡口""挽澜"。又因黄河之水至此"涡"流东去,形成以冲集小平原,故俗称"东沃",与"西沃"相呼应。清乾隆年间设狂口镇,属北乡狂口牌,民国19年(1930年)取消牌甲制设挽澜镇。“天限狂澜”为旧时“新安八景”之一。

沿畛河而下,离渡口两公里外,就能听见那惊心动魄的黄河涛声。穿过两边是青砖青瓦深宅大院的街道来到黄河岸边,只见浑浊的黄河水从西边浩浩荡荡顺流直下,河水冲击镇子东边青山伸向河中的龙干石,击起两米多高的浊浪,水雾缭绕,涛声如雷,惊心动魄,震人心弦,即使面对面也听不见人的说话声。因震天的涛声像龙啸一般,所以当地人又把狂澜渡口称为“老龙港”。    

抗战时期,设在狂澜镇的军政机关,除了镇公所外,还有河南官磺局、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河防检查所和河防大队等。狂澜镇最出名的特产是硫磺,当时镇区附近有硫磺矿窑7孔,有采矿工人150人左右;有炼磺炉620个,炼磺工人1200余人,年产硫磺1800吨。这里的硫磺品位高质量好,曾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奖。和炼磺业相关的还有采煤业,这里有煤矿4座,采煤工人800余人,这些煤矿设施很差,采煤工人为了求得神灵保佑,经常到寺庙烧香,所以狂澜镇上寺庙兴盛,有名的有老君庙、大王庙、龙泉寺、关帝庙、奶奶庙等。

狂澜渡口是黄河上著名的大渡口,当时山西垣曲的小麦、棉花,陕州灵宝的食盐、木炭,经常走水路运到这里,再走陆路运到洛阳。新安的瓷器、木炭、木材从这里装船运到孟津、孟县、郑州,这里曾是豫西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狂澜渡头当时有载重8吨以上的大货轮3艘,载重8吨以下的小型货轮12艘,有船工40余人,码头上有装卸工人60余人。外地到这里的商贾来往不绝,这就催生旅馆业、餐饮业繁荣发达。狂澜镇有天澜商行、万盛粮行、畛阳客栈等商业服务设施。这里还是著名的军事要地,1947年8月23日凌晨,陈赓兵团从此处强渡黄河,进入豫西。    

小浪底水库建设时,狂澜古镇即被列为淹没区。1997年,古镇1749户5570人全部实行整建制工业安置,集体迁入义马市,古镇从此消失。

六、盐仓盐东有古仓

盐仓渡口的盐仓,是国家贮存食盐的仓库。盐仓村位于伸入黄河中的一个半岛上,半岛海拔高度442米,高出小浪底库区最高水位160余米。汉代曾在盐仓村设立规模宏大的国家黄河漕运仓库。

黄河东边有西汉漕运仓贮遗址,遗址位于新安县仓头乡盐东村,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有西汉漕运仓贮遗址。盐东遗址1988年被发掘,是首次发现西汉漕运仓贮建筑,出土了大量汉代泥质板瓦、筒瓦、瓦当残片,其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内菱形纹、布纹等。部分瓦留上刻有繁体“关”字。此外,还出土了一枚汉代五铢钱。此次发掘对研究黄河漕运的有关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黛眉山
中国旅游看河南,河南旅游黛眉山!云顶草原,地质奇观,高山花园,黄河大观!黛眉山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中国境内被黄河三面环绕的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奇景甲天下,应叹桃源小洞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