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原突围部队的指示是:“生存第一,胜利第一”。“活动于鄂西北、豫西南广大地区,一面保存自己,同时牵制大量敌人,对全局作出贡献。”
接应中原五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调集10个整编师约30万人包围中原解放区,企图消灭中原解放区部队,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进军道路。1946年6月,进攻解放区,国民党军将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分割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光山、商城、新县、大悟之间,纵横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内,向中原军区部队阵地大举进攻,这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起点。我中原军区部队开始突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五师(原属新四军)二纵队文(建武)汪(锋)支队,自上年由鄂北宣化店突围后,转战千里,2月下旬有一部到达豫西。太岳军区派四纵十二旅和太岳四分区独立二团到黄河南岸接应,李之放、韩大正、岳钦亭等率豫西武工大队随军渡河。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二)凌晨,接应部队突袭石渠渡口,全歼守敌一个连后,在高庄、刘黄一带与文汪支队之一部会师并与尾追其后的国民党军激战于骆岭大山头一带,歼灭其一个营,毙、伤100余人,俘80余人,其余败逃。当晚,接应部队掩护中原部队由西沃北渡黄河,安全到达太岳根据地。
3月24日(农历闰二月初二),太岳军区四纵十二旅在豫西武工大队配合下,第二次由塔地渡过黄河,接应另一批中原五师突围部队。当日仅在歪头山附近与小股敌军遭遇。经短时战斗,即将其击溃。沿途群众送饭,送茶,送衣物,慰劳中原部队。当晚部队分别从西沃、塔地两渡口安全北渡。
三五九旅的南下北返和中原突围
一、三五九旅奉命南下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上,我党军民已成为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 中国的国土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收回被国民党丢掉的国土。面对河南、湖南大片国土沦为日军占领区,党中央和毛主席火速制定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抽调八路军皮定均、王树声等多支部队进入河南,开辟豫西、扩大豫东抗日根据地,再抽调新四军部队向豫南发展,恢复豫皖苏区。同时决定以战功卓著的三五九旅为主体,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挺进湘鄂赣经新四军五师的豫中根据地转战至湘鄂赣一带,在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推翻日伪的残酷统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政权,逐步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进一步向华南发展,完成这一战略性的使命,以争取最后的胜利。
南下支队1944年11月10日由延安出发,东渡黄河,跨越同蒲铁路与太岳军区会师,后再南渡黄河,1945年1月与新四军五师会师。然后与五师十四旅张体学部一起南渡长江,深入鄂南,创建了鄂南抗日根据地。后南下支队主力部队又继续南进,进入湖南的平(江)、浏(阳)地区。力争建立湘鄂赣边根据地。
我军在湘鄂赣边区抗日根据地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先后和日伪顽军战斗了130余次,毙俘3000余名,给了日伪顽应有的打击。至此长江以南,赣北、彭泽以西,湘北岳阳以北的广大地区除公路、铁路、及少数孤立点外大多获得解放。收复大小城镇乡村270多个,发动了群众,壮大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胜利完成了创建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使江北、江南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的任务
二、日本投降,北返中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早在1945年5月1日,国民党就下发了一份《清剿沦陷区奸匪以利配合盟军登陆作战方案》,蒋介石又电令沦陷区党政军彻底一元化,集中全力,以消灭奸匪之组织及武力,并不惜“策动伪军建立根据地”。并明令“各地清剿工作,应于七月以前完成”。而挺进华南的南下支队,更被蒋介石视为心腹之患,支队进入湘南后,蒋介石又电令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和第九战区司令薜岳,调集了7个军22个师共15.8万人,集结在湖南的永兴、桂东,江西的西南边界和广东的南雄、始兴等地布防等待,妄图从三面夹击,将南下支队消灭在湘粤边境地区。
形势十万火急,南下支队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王震决定立即召开军政委员会。经过反复分析研究,一致同意立即发电报请示中央:北返中原,与新四军五师会合。
得到了中央的批准,部队离开赣南向北转移,。1945年9月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南下支队全军从鄂城一线顺利北渡长江。10月5日进入湖北省礼山(大悟)县境,第二次与新四军五师胜利会师。南下支队的将士们再一次受到新四军五师热烈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江北10月,冷风已侵入肌肤,李先念等五师的领导早已估计到南下支队急需补充被服,立即命令五师部队一律停发棉服,把新做好的棉衣、被子首先发给了南下支队。营房打扫的干干净净,伙房里放满了肉、鱼、鸡、蛋。路两边用松枝扎起了凯旋门,人们敲锣打鼓列队欢迎南下归来的战友们。
同年王树声也率河南军区部队从豫西南下来到湖北和李先念、王震部会合,三支主力部队在桐柏山区会师。
三、组建中原军区、中原局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新四军第五师、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以及鲁豫军区一部组成中原军区。决定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戴季英任副政治委员,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河南军区、江汉军区、鄂东军区和野战第一纵队(以原王树声的豫西部队为主体)、野战第二纵队(以原五师的部队为主体),共约6万之众。
1945年10月3日,南下支队恢复“三五九旅”番号,编入中原军区野战军第二纵队序列。
中共中央为加强中原战略区域的斗争,将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改为中原局,郑位三代理书记,李先念任副书记,王首道、王震、陈少敏、王树声等为常委。
同时又组建了中原局和一系列完整的政府机构。中原局、中原军区控制的地区为“中原解放区”,是全国6大解放区之一。
四、中原解放区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心要发动内战,窃取胜利果实。但全国的军事形势对其十分不利,国民党的440万军队,有一半以上位于西南、西北大后方,华东、华北、中原地区的大城市、交通要道,大部份处于八路军、新四军的包围之中。
自1945年春,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与新四军五师会合后,与五师张体学部一起南征,扩建了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当时的中原解放区,已发展到东起安徽的宿松,西达湖北的襄樊、宣昌,南起湖南的南县,北抵河南的叶县,跨越鄂、豫、皖、湘、赣5省交界的广阔地区,横跨平汉铁路两侧,横渡长江、汉水,并将通连9省的战略要地——武汉,包围在其间。中原腹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屯兵掩军重地,踞险地而扼要冲,既可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进行直接抗衡,也可对其他解放区形成有力支持,此时,中原局势,维系全国。
五、坚持中原斗争
1945年10月上旬,蒋介石命刘峙沿平汉铁路,胡宗南沿陇海铁路,进犯我中原解放区。遭到了我中原军区部队的有力回击。
12月中旬,国民党军连遭打击后,蒋介石严令刘峙迅速调整部署,由6个军增至8个军,向桐柏山区步步紧逼。我军在豫南、鄂北进行了几次反击战,一再重创敌人后,跳出了敌军的包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原军区实行了战役转移,分南北两路转移至平汉路以东之大悟县宣化店地区。
李先念司令员曾说:“……当我们结束桐柏战役后,部队一直向东走,最多五天就可以到达苏皖解放区,那时跟在我们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只有一个军,打过去毫无问题。” 但中原部队以全局为重,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继续坚守阵地,将国民党的30多万军队牢牢牵制在中原地区。有力地阻滞了国民党军队向华北解放区的推进,掩护了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为迎击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赢得了保贵时间。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定停战协定,发布停战命令,组成由张群(后为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参加的三人军事委员会。并在北平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为调处各地的军事纠纷,又成立了多个执行小组。1月19日成立了负责调处中原战事的“军事调处汉口执行小组”,李先念、王震等参与其中。我中原军区部队严格遵守停战协议,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驻扎在宣化店地区,就地待命。但是,国民党却违反停战协议,暗中调动刘峙、胡宗南、顾祝同三大军事集团36万之多的兵力。在中原解放区的北面是国民党第四十七军,西北面是第六十六军,而在第四十七军和第六十六军的北面还有第四十一军,东面是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南面是第七十二军,西面是第七十五军。仅环绕解放区的碉堡就修建了六千多座,挖掘了几万条战壕、工事,国民党军将这个狭窄的区域围困得铁桶一般密不透风。中原主力部队被包围在宣化店周围方圆不足100公里的狭窄地区,致使中原部队的数万官兵犹如在汪洋大海中困守于一叶孤舟。
这时,为了策应我军进入东北,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党中央和毛主席要求中原部队和三五九旅做出牺牲,暂缓突围。1946年2月1日,毛泽东接见了来延安汇报工作的任质斌、王震,明确指出:“蒋介石和国民党对待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原则是,‘能消灭的则坚决消灭之。现在不能消灭的则准备条件将来消灭之。’我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原军区部队要吃苦,继续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性任务,并要准备作出最大的牺牲,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中原军区部队被寄予无限的信任和期望,承担了太多的牺牲和艰辛。
蒋介石的目的是要全部消灭中原军区部队,控制整个中原地区。从1946年1月到6月,国共双方在中原地区发生上千次大小冲突,我军的地域逐渐缩小,中原地区出现又打又谈的局面。
六、生存第一,准备突围
面对国民党军企图“围歼”中原部队的阴谋,党中央一直努力争取中原部队能合法转移。1946年4月29日,毛泽东致电在南京的周恩来与国民党及美国谈判代表,争取中原部队合法转移。毛泽东又致电中原军区:“只要顽军不破裂,应依原计划争取合法转移为上策。”
5月1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声明:“根据可靠情报,国民党军事当局即将对被围已久的我中原军区李先念将军所部六万余人实行凶恶的‘围歼’计划。”“如果国民党当局竟纵容国民党内挑战分子掀起中原的血战,则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认为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内战,已由国民党方面再一次发动,其一切后果,均须由国民党当局负其全责。”
1946年5月5日,周恩来飞抵武汉,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会谈,要求尽早让新四军第五师部队撤出。5月6日,周恩来又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同赴中原解放区视察,8日抵达宣化店,面见中原军区领导人,听取了国民党军对中原部队围攻情况的揭发和汇报。周恩来还带来了中共中央对中原将士们的赞扬:“你们拖住了几十万蒋军,有你们在这里,蒋介石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们支援了东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你们都立了大功。”周恩来又向中原部队领导人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原解放区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详细研究了突围方案,以及给养、伤病员等工作。
此时,跟随三人小组到达宣化店的美国记者李敦白,将他所掌握的关于国民党军即将发动军事进攻的情报,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李先念。之前,李先念与李敦白在汉口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李先念说他这个美国人挑选了和自己一样的姓氏,证明两人有缘;李敦白说自己还会木匠活,而他知道李先念从前也是个木匠,证明两人更有缘。
1946年5月10日,周恩来同国民党、美方代表签订了停止中原战事的《汉口协议》。6月初,在马歇尔将军调停下,国民党下达6月停战令。
中原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进行了突围作战一系列的组织准备工作。
(1)先后复员了近万老弱人员还乡生产。
(2)根据《汉口协议》可将伤病员及家属1200 余人由铁路运至河南安阳,但由于国民党的阻挠、刁难,只有 740 余人登上火车,还有 400 余人被阻回。
(3)以各种形式进行干部化装转移。为减少部队在突围时的负担,中原局组织部专门建立了化装转移站,运用各种方法将多余干部分散,化装转移至华北或其他地区隐蔽。
《汉口协议》的墨迹未干,背信弃义的国民党就急迫地准备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大规模地进攻。6月下旬,国民党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撕毁停战协议。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命令所属部队,对我军缩小包围,准备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企图于7月1日发起总攻,制造又一个“皖南事变”,一举包围歼灭我中原军区部队。蒋介石曾得意忘形地吹嘘说,中国将有惊人之举。
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早已洞察其奸,6月21日,中共中原局电示中央,要求中央允许在本月底实施主力部队突围计划,经鄂中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6月22日深夜,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中原局:(一)二十一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二)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三)望团结奋斗,预祝你胜利。”
中原军区制定了周密的突围计划:
首先命令皮定均旅先期向北线和东线运动,佯作我军主力将向北、向东突围,起到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待主力突围后再见机向苏皖解放区靠拢。
又命张体学部在突围前夕接防宣化店,掩护军直机关乘换防时秘密转移。
主力部队则分南北两路行动。
北路军:由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和副司令员王震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的四十五团、三五九旅、干部旅,共约一万人。从宣化店向西,那是国民党军认为最不可能突围的方向,因为那个方向山高林密河流纵横。
北路军又分为左右两翼行动。
左路纵队: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之四十五团、中原军区警卫团。
右路纵队: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和干部旅。
南路军:由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刘昌毅(第一纵队副司令)率领第一纵队二旅、三旅、第二纵队十五旅(欠四十五团)共约九千人。准备越过平汉铁路,进入鄂西北的武当山区,创建游击根据地。
七、中原突围战役——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
6月26日清晨,张体学部警卫营接管了中原机关的警卫任务,可表面上宣化店一切照常,中原军区司令部的牌匾仍然高悬于驻地,李先念、王震等领导不时在机关露面。部队照常出操、唱歌、上街采买。当日夜晚的宣化店,夜市仍灯火通明,买卖热闹非常,其实早在黄昏时分,中原军区已悄然开始突围行动。王震以演习为名集合部队,率领三五九旅和干部旅,冒着蒙蒙细雨向西突围。
美蒋代表毫无察觉。我方谈判代表任士舜上校主动约请美蒋代表吃饭、打牌、观看文艺演出,演出结束后,国民党代表提交了一份“据了解共军正在集结突围”的备忘录,我方当即否认。接着,美方代表提出要见李先念,此时李先念已经离开宣化店十五公里了。我方代表说李将军身体欠佳已经休息,而李先念接到报告后立即策马连夜赶回。27日一早,美方代表看见中原军区司令部里一切如常,操场上仍然还有士兵在操练,而李先念躺在床上,美方代表问候了几句,放心地走了。他的身影刚一消失,李先念再次上马飞驰而去。
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战役开始,由此拉开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的序幕。
皮定均旅受命后,用第一、第二团的部分兵力,在正面吸引和牵制敌人,以一部兵力白天向东佯动,迷惑敌人,造成主力向东突围的假象,保障中原军区主力出其不意地向西突围。完成掩护任务后,皮旅先隐蔽起来,避敌锋芒,后挥师向东,走与中原军区主力完全相反的路线,以减轻军区主力西进的压力,然后穿越大别山,成功地向苏皖解放区挺进。
6月30日,北路军之右路纵队——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和干部旅、左路纵队——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的四十五团、中原军区警卫团,顺利向西越过平汉线。取得突围的第一个胜利。
遵照李先念司令员事先精心的安排,1946年6月29日下午,在空旷安静的宣化城内,我方谈判代表任士舜上校在宣化店国际招待所举行了宴会,答谢美方代表对李先念司令员的“特别关心”和“调处”为中原停战所作出的“贡献”,并在宴会上郑重宣布:国民党向我发动进攻,李先念将军已率中原部队突围。一直被蒙在鼓里的美蒋代表听后,顿时目瞪口呆。
张体学送走了第三十二执行小组,当晚率领独立第二旅向东突围。把一座空城留给了敌人。由此我中原部队按照预定的部署,突破了敌人的重围,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初步胜利。
1946年7月15日毛泽东致电中原军区领导人,高度评价中原部队胜利突围的意义:“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调动了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从日本投降到中原突围,中原军区部队进行了十个月的战略坚持,从战略全局上为解放军巩固华北、华东和争取东北的战略部署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中原突围后北路军在李先念、王震的带领下进入鄂豫陕交界区,遵照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三五九旅将继续转战在陕南秦岭地区,由于三五九旅在秦岭一带的艰苦斗争,吸引了敌人大量的兵力,为中原军区主力的转移行动赢得了时间,李先念、郑位三部早已在1946年7月31日越过荆西公路,在洛南县留先坪和刘庚、龚德芳率领的陕南游击队胜利会师,转战于鄂陕边界。有同志写了首打油诗:
李郑大军进鄂陕,王震将军入秦川。
南北形成磨两扇,磨死老狗胡宗南。
八、胜利回到延安
1946年8月9日,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电告中央,建议三五九旅返回陕甘宁边区。党中央认真分析了三五九旅的处境,认为部队的伤员日益增多,又有一批干部随军行动,不宜再继续和数十倍于我的敌人周旋,当即电告王震:迅速突围,然后横穿秦岭,由陇东返回陕甘宁边区。接到返回陕甘宁边区的命令,“杀出重围,重返延安,去见毛主席!”的信念鼓舞着三五九旅的全体将士,给了大家无穷的力量。
党中央考虑到三五九旅长时间连续作战消耗量很大,决定派部队接应。毛主席在延安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接见了习仲勋,当面征求他对接应三五九旅的意见,并于7月26日至9月2日,九次写信给出具体的指导。习仲勋迅速派出多支精干的武工队,深入陕南开展游击战,打乱了胡宗南的部署,有力地支援了三五九旅的突围行动。历史做了这样的安排:毛泽东送出这支南下远征的部队,习仲勋迎回了这支北返征战的部队。
8月29日在宁县屯子镇三五九旅与黄罗斌旅长率领的警三旅胜利会师,当天就收到党中央的贺电,祝贺三五九旅胜利重返边区。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南下、北返、中原突围,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延安,回到毛主席身边。
中原解放军突出重围,历经五省,转战两年,先后牵制了国民党三十二个整编旅,打乱了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部署,迫使蒋介石推迟了进攻华北、延安的时间,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原解放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他们英勇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流芳百世!在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中抛洒热血、英勇奋战的全体将士们和奉献出生命的烈士们将永垂不朽!
为了纪念在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的征途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我们作为亲历者的后代,有义务、有责任颂扬和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让更多的人牢记先辈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经受了苦难、奉献了生命。传承先辈们为信仰、为理想视死如归的奋斗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