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眉山地区抗战时期分析图
豫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中央指示:1944年5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向河南发展的指示》。
1944年10月,毛泽东指示中共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负责同志:这次南下的战略任务是要深入敌后,以嵩山为依托,在三点两线(三点指郑州、洛阳、许昌,两线指平汉、陇海铁路)之间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沟通陕北、华北与华中的战略联系,牵制日军西犯,保卫祖国大西北。
主要措施
1.军事斗争:积极主动创造战略主动权。
1)率先出击:1944年9月30日,袭击登封正在施工的日军机场,歼灭日伪军一部,解放民工2万余人。10月16日,于陇海铁路巩县黑石关铁桥,歼灭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100余人,击毁日军小汽船13艘,解放修桥民工2000余人,战斗之后被解救的民工各自返回家乡,互相宣传八路军已经过了黄河打击日军,解救河南民众,使八路军在豫西的影响得到了扩大。
2)击退扫荡:1944年11月,粉碎了日伪军千余人规模的对根据地“大扫荡”。1945年5月下旬,在豫西地区粉碎日伪军2万余人的“大扫荡”。
3)扩大地盘:1944年12月,拔除了偃师县佛光峪据点,击毙日军联队长1名。1945年1月30日,奔袭登封颜仗川、东西白栗坪等地,歼伪军团长孙长海以下100余人,解放村庄数十个。6月12日,攻克临汝县城。
4)游击战争:积极宣传,扩大自身影响力和良好形象;动员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5)被服厂和军械所的建立:为解决豫西二分区军需问题的困难,1945年4月,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曹村乡袁山村附近的丁庄,利用地主丁耀南家宅院中的10间房屋,建立了由李广英任厂长的被服加工厂,拥有4台缝纫机和15名工匠,主要将从太岳区送来的白土布及二分区自己征得的少量土布,用巩县生产的煤染成浅灰色,加工成制式军服、饭包、子弹袋等军用品,供给二分区部队指战员使用。
与此同时,在石井黑扒村的车厢沟占用村民侯景誉、侯景星、郅中友、郅克敬等4户民房共计24间,建立了由王建国、许光兴任所长的军械所,选用太岳区和当地知名工匠35人,主要从事枪支和手榴弹的修造,虽然条件简陋,但也修造出了十子连、三保险、二十出等武器。为解决修造中的钢材问题,抗日县政府财粮科组织民工60余人到渑池运回铁路道轨1万余斤,3个月时间共修造长短枪150余支,供给二分区部队和县大队使用。日本投降后,军械所随二分区撤至太岳区。
2.基层党组织建设: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培养干部。
1)恢复党组织:恢复1941年前后,因国民党企图破坏中共河南党组织,为避免大的损失而撤出的各级党组织;大胆使用隐蔽下来的党员。
2)发展党组织:建立新的党组织,先后建立了六个地委和二十多个县委(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是“自上而下”先建立领导机关,而后在群众中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逐步发展起来的);争取在每个自然村都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从太行、太岳和延安随军南下进入豫西的干部的作用。
3)培养干部:创办豫西军政干部学校、豫西公学、党校,培养本地干部,为豫西抗日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财、卫、教等方面的干部,充实了地方和军队的各级领导班子。
太岳分校与豫西公学干部培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设在山西沁阳县上木亭村,我县第一批前往的学员中,有中岳村的毛复生、毛守信,甘泉、石寺、北冶等地的于一、仝伟、柳敏、李波、李生、田军、宫政、高清、王峰、王铭等12人到校学习。被编入第五连,毛复生、李波任文书,于一、毛守信、仝伟分别任一、三、四班班长。
1945年3月上旬,抗大太岳分校派政治指导员谷德、李洪涛率宣传干事张再旺、队长乔连升、通讯员王福堂,在新安人于一、宫政、王仁等人的陪同下,第二次到新安招生时将招生处设在甘泉于一家中。为保证家处敌占区中学员家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次招收的学员大部分都更改了原有的名字,招收一批送走一批。在所招收的77余名学员中,新安籍的70名,洛宁6名,渑池1名。在招生期间,招生处还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组织领队和学员共同演出了《打春桃》《回头看》等剧目,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所招收的学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1944年9月,太岳军区39团在我县武装侦察期间,进步青年李震、高明、段星灿、扬志敏、侯杰、魏敏、王茂生等人经常随部队活动,接受先进思想教育。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渡过黄河后,成立了县抗日民主政府,随后在石井黑扒村成立了由王斌吾负责的“新安县抗日干部学校”。较早到校学习的学员有于国礼、于清和、徐宗权、闫作斌、杨志敏、侯杰、段星灿、郭仲涛、高峰(女)、高鹏(女)、刘轩(女)、李纪曾、李运昌等人。主要学习了《社会发展史》《红军长征故事》《八路军抗日故事》等内容。12月,学校改名为“二支队随营学校”,学员达80余名,分住在石井的粟园、曹村的袁山等村。学员自带被褥,学习期间以石块做櫈,膝盖当桌,睡地铺,每天只有两顿饭,晚上还要集中学习讨论。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革命书籍。
1945年1月,豫西二专署决定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扩建为“豫西公学”。3月5日,在渑池县杨村举行了开学典礼,校长由豫西二专署专员贺崇升兼任,第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丁荣昌任副校长,下设政治、教育两个教导处,政治处由曹铭任主任,王席珍、杨万春任干事,郑文举任组织股负责人,杨荣新、张高峰任保卫股负责人。教育处由张复明任教育长,王兴昭任科长,供给处负责人张超伦,卫生所负责人张绿茵。学校成立了由丁荣昌、曹铭、张复明、郑文举、王兴昭等人组成的党委,丁荣昌任党委书记,校部设立党总支,支部建在各队,由政治指导员兼任支部书记。学员主要来自新安、渑池、洛宁等地和部队战士,他们或是成批进校学习,或陆续吸收,最多时达800余人,按军队编制,编为4个大队,第一大队先后由潘玉峰、韩玉海任队长,李彦生、杨百川、薜哲先后任指导员。第二大队先后由赵洪波、舒大海任队长,杨郎樵、薜哲先后任指导员。第三大队先后由潘玉峰、赵洪波任队长,郑焕周、杨百川先后任指导员。第四大队先后由韩玉海、潘玉峰任队长,薜哲、杨百川、李彦生先后任指导员。第二大队还组织有30多人的宣传队,由李林和张见分另后任队长和指导员,新安籍的张兆俊、张祝良、李天文、杨志敏、冯及生、徐宗权、高鹏等人为骨干分子。学校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的教学模式。第一、二大队主要是培养地方干部,侧重于政治理论学习。第三大队侧重于军事知识学习。抗战时期的“豫西公学”,既没有固定的校址,也没有象样的教室和教学设备,先后在新安县的袁山、安里、印头和渑池县的杨村及山西阳城和济源市逢古村等地,以庙宇、民房作为教室进行学习和工作。在如此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孟庆云、安畏、高延柳、孟又民等教师为学员讲解了《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论持久战》《大众哲学》《抗日根据地建设》《为人民服务》和延安整风等革命理论,还定期邀请地委和县委负责人作形势报告。
“豫西公学”办学历时一年多,为八路军和豫西地区培养了数千名德才兼备的干部,其中新安籍140多人。在这些学员中,除少数留在二专署和分到各部队外,大部分分配到豫西各县,充实区级基层干部队伍。他们中一部分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一部分后来成长为党政军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这所战争年代的特殊学校,象参天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豫西的大地上。
附1:新安县赴抗大太岳分校学员名单
于 一 仝 伟 柳 敏 李 波 李 生 宫 政
高 清 王 锋 王 铭 毛复生 毛守信 王 仁
王 勇 赵保华 袁保昆 何其俊 王长安 王 超
王治轩 赵天平 王正军 许泉申 冯中林 张保仁
高 标 毛 琳 王 忠 介 灿 王 兴 吕明斋
高 昊 何文珠 李 震 王 朴 韩 赓 高 卫
李明甫 田光敏 李 彬 张的辉 曾昭明 石济民
孔宪忠 高振忠 王 卿 刘文献 王天禄 王景莹
王玉琳 郭振芳 毛国珍 王尚斌 刘振武 刘志高
刘志贤 王新军 王 珍 李昭武 王天民 未 明
孔 丕 董连城 王化英 王 健 郭 奇 谢 涛
王茂生 白光忠 谢文通 刘 陶 傅尚民
附2:新安县参加“豫西公学”学员名单
于国礼 于清和 于清文 于平华 毛克忠 毛有忠
毛克礼 毛有岑 毛书堂 毛子方 王晓钟 王兆禄
王兆庆 王世芝 王治华 王天明 王尚斌 王林彬
王以哲 王宗昌 王云青 王振铎 王照耀 王一戎
王继先 王海润 王洪显 王 团 白石高 白俊哲
白会先 白金钊 未 明 孔庆寿 孔庆斌 孔庆云
孔庆兰 吕锡纯 牛秉章 田致茂 刘振亚 刘建华
刘守和 刘守礼 刘法钦 刘建督 刘志云 刘太荣
刘焕文 刘 汉 刘明远 刘宪伍 宋金焕 宋世英
刘振吾 李天文 李 会 李 瑞 李荣欣 李荣仁
李运昌 李纪曾 李复华 李茂修 李廷泽 李廷观
李廷魁 李之华 闫国干 闫作斌 冯及生 张兆俊
张兆青 张祝良 张希文 张克强 张志芳 张志良
张建督 张建寅 张景湖 张冠军 张 乐 张西安
张国光 张开来 张 炽 孙建生 许天庆 邓宗禹
姬天星 师乃光 侯 杰 杨子修 杨子敏 杨锡铭
杨锡田 徐宗权 安 畏 安保林 孟 韬 孟晓峰
赵振明 赵和朋 赵宗礼 赵 平 赵保顺 赵世贤
赵士光 陈金铭 苏 民 高 鹏 高 明 高洪涛
高振国 高志匀 高景川 高 昊 高会云 高延柳
郭广庆 郭明霞 郭仲涛 郭振亚 郭玉峰 郭明堂
梁少村 姚学智 薜文魁 谢永仁 谢维书 谢玉琳
龚廓明 傅尚敏 韩景奇 韩景伟 韩 铎 董 娥
董惠民 董 钧 曹豫修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作用,组织团结,内部巩固,群众基础扎实,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奔向抗日前线。在党的“七大”提出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指引下,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3.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1)政权建设:八路军所到之处,都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委任了县长、区长和乡村干部,并吸收了上层有影响的进步人士、开明士绅及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各专署、县政府还设立了公安局、司法科,在维护社会治安,镇压敌特、汉奸,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基层政权的建设上,我党着手对旧有保甲制度进行改造。豫西广大地区保甲制度甚严,保甲长均为国民党党员。根据地建立之初,我们党暂时利用当地的保甲长,使之为我服务。随着根据地的发展,立即改变基层政权形式,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乡公所与村公所。改保为乡,或两保为一乡或一保为一乡;甲改为村,或两甲为一村或一甲为一村。选举正副乡长与村长,并选举村干部。这些正副乡长、村长与村干部,必须是明显倾向我党的人,不少还是中共党员。在条件完全成熟的地方,则深入地开展组织农民抗敌救国会活动,并逐步从农抗基础上改造乡政权。基层政权的建设与改造,成为根据地开辟的可靠保证。
竹园会议与印头会议
1947年8月25日,在新安县城首次解放的战斗中,地方党政组织也相应展开了建立县、区领导机构工作。豫西工委在工委书记裴孟飞同志主持下,在西沃的竹园村召开豫西各县县级以上干部会议,研究我野战军在豫西打开局面之后,如何开展地方工作及地方组织建设等事宜。豫西工委负责人刘道安、邵文杰与新安县委赵天锡、李之放、韩琳、任荣廷等同志及宜阳、洛宁、渑池、陕州、栾川、洛(阳)孟(津)等县县委书记、县长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邵文杰宣布了研究过的各县委书记、县长名单。对解放区如何开展工作事项作出部署后,还对区级和区以下干部数量做出了具体的配置。会议时间只有半天,但她对于贯彻落实党对豫西地区的工作、方针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7年9月初,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在新安县城北后贯沟郭家院听取豫西工委刘道安、邵文杰的工作汇报后,认为我军虽然解放了东起偃师,西至陕州约300华里的陇海铁路和洛潼公路沿线附近村镇,但洛阳城仍由国民党军控制,地方敌对势力和残余股匪决不甘心失败,我野战军为配合全国作战,不可能在这个地方与残余敌人纠缠,而要寻找战机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扩大解放区。当即决定将一个由连排级干部组成的干部连留给地方,随豫西工委活动,保护党政机关的安全。
9月中旬,太岳区党委派宣传部长李哲人等人到达新安解放区,在石井镇印头村召开会议,传达太岳兵团前委和太岳区党委会议决定,在黄河以南新开辟的解放区建立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辖新安、渑池、陕县、孟津、宜阳北、洛宁北、偃师等八个县。地委由刘道安、邵文杰、贺崇升、郭庆祥、丁荣昌、赵天锡、李之放、蔡迈轮等人员组成,刘道安、杨蔚屏先后任书记,宣传部长邵文杰兼任组织部长,张超任组织科长。贺崇升任专署专员,张云生任副专员。郭庆祥任五军分区司令员,刘道安任政治委员,刘兆先任副司令员,丁荣昌任副政委,参谋长张振华,政治部主任李俊生。太岳五分区司令部成立后,从太岳区调来51团和52团作为部队主力,原保护豫西工委机关的干部连回归九纵队建制。五地委建立后,以新安县为中心,建立了地方武装组织和农会组织,领导豫西地区人民开展了剿匪反霸、打击敌人的斗争,配合部队主力筹集军粮、搜集情报等工作。五地最初驻石井印头村,随着形势发展先后在石井的山沃、三王庄,渑池县境内驻扎,后迁驻在正村镇的古村村。
太岳五地委成立后,县委书记赵天锡和县长李之放在石井镇印头村成立了“中共新安县委员会”和“新安县民主县政府”,刘歧山任组织部长,刘少力兼任公安局长,姚学智、张希文、高一峰先后任县委秘书,刘汉任公安股长,毛克忠任财政科副科长。在党政机构不太健全的特殊情况下,县委和县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任务是发展地方武装,配合军分区主力开展打击敌对势力和反匪反霸斗争,先后建立了县大队和区大队等地方武装组织。9月,县政府迁至刘黄村,建立了邮政局,由王奇任局长。
新安县委和县民主县政府建立后,相继建立了六个区委及区级政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争得了民众的支持,赢得了民心。
1947年8月,为解决地方武装枪械问题,新安县民主政府在黄河北岸的关阳村芦国彬家大院建立了枪支修械所,由安振川、孟宪民先后任负责人,组织民众从县城运往关阳村步枪580余支,机枪20余挺,迫击炮2门。由柳树沟村周善堂,安桥村陈中立,盐仓村高常子,横水村高科等技术人员负责修配。因所缴获的枪支过于老旧,加上没有其它修理设备,只有两盘烘炉,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共修配步枪200余支,手枪10支,机枪2挺。同时,给孟津县大队修配步枪300余支。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民兵的对敌斗争。
袁山抗日民主干部学校
豫西政工学校简称“豫西公学”,是在新安县抗日干部学校基础上建立的,后改为二支队随营学校、豫西公学、太岳军区军政学校等校名,其旧址位于曹村乡袁山村,建筑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
1944年11月14日,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在石井黑扒村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为培养地方干部,成立“新安县抗日干部学校”,负责人为王斌吾。较早到校学习的有20余人,主要来自新安县周边地区的青年骨干分子。1944年12月,改为“二支队随营学校”,学员增加至七八十人。1945年1月,扩建为“豫西公学”。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到豫西地区的洛宁县、宜阳县、陕县等县,校长由豫西二专署专员贺崇升兼任,下设政治处和教育处、组织股、保卫股等机构。豫西公学学员最多时达600余名,按军队编制,设四个大队,队长和政治指导员负责日常管理。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学校先后迁至渑池、济源冯石村和山西省阳城县礼庄村等地。
刘黄小学
刘黄小学创办于1922年,是新安县创办较早的学校之一,时称新安县西北区高等小学、新安县第二完小。因治学严谨,成绩优秀享誉全县。1932年起就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开民活动,县内外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在这里传播革命火种。在外地求学的张帆及在山西抗日的韩钧等人通过寄送进步书籍的方式宣传党的主张。从这所小学校里走出了以韩钧、王之波、刘镇中、刘少力、刘钧等为代表的80余名我军中高级领导干部,是新安县红色革命的摇篮。
一、传播先进,投身革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先后从外地和从本地派遣楚志明、李君亭、施云长、路柴亭、刘寒初、刘培华、高格等人到该校任教,宣传革命进步思想,传播马列主义,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新安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李之放以国民党县督学的合法身份多次到校指导工作,向师生教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曲》等革命歌曲。师生们编导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抗日到底》《驱逐东洋鬼》《戚继光抗倭》等节目,学校门口彩绘的“曙光就在前面的漫画,在当地民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唤起人民参加抗日斗争的情绪。
受第一届校友韩钧的感召和历次中共地下党员教师的重大影响,1938年和1939 年,该校五、六年级的学生中有50多名投奔到韩钧在山西领导的抗日决死二纵队。这批学生第一次过黄河时,受到国民党河防队的阻绕,他们返回家乡后找到刘黄村在国民党新安县党部任职的同乡刘洽民寻求帮助,开具了“抗日敌后宣传队”的路条,在教师张超的带领下,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韩钧所在的山西决死二纵队参加革命。
附 1937年12月第一批赴晋抗日人员名单
组织人:傅东岱 张 帆 张金翼
学 员:张 帆 张学龄 刘镇钟 薛 俊 李中原
韩永禄 李光明 介天超 苏 彤 于振中
高 扬 韩永仁
1938年2月第二批赴晋抗日人员名单
组织人:郭英才 孙署名 张 超
学 员:张 超 王子波 刘 钧 刘少力 刘 温
刘 彩 刘 洪 高一峰 高仁杰 刘 武
张绍谦 于登科 王天新 刘锦堂 刘 宣
刘 室 刘 松
1939年5月第三批赴晋抗战和参加抗大学员名单
招生委员会主任:杜芳召
学 员:怀万英 高 军 李溶难 刘景新 裴景晨
高 昂 刘冠五 牛尚森 韩永明 高兰斌
高普乐 刘西藩 陈先觉 王 朴 张 经
路金选 刘 鹏 丁文新 樊 云 刘学固
刘景初 高景福 李一民
以上人员中,高兰斌、韩永仁、韩永明、牛尚森、高银山、高勃、裴金柱、高军、刘法典、于登朝等人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1944年至1945年,受刘黄学校党员教师刘寒初、刘培华、高格等人的长期教育引导,曾在刘黄学校就读的学生中,先后又有30余人参加革命队伍。
附 到“二支队随营学校”学生部分人员名单
高 清 于存忠 介 灿 李 震 高振中 韩 庚刘文霞 于清文 王兆庆 刘振亚 刘建华 刘 汉刘守和 刘法钦 刘宪伍 李荣仁 李庭观 李庭魁张兆清 阎作斌 高 明 高振国 高会云 韩 铎 高延柳 高志匀 刘焕文 高景川、王以哲 张兆俊 高 昊 李 会 高 峰 李荣欣 刘守礼 高 鹏
二、新式教育,引领先河
“七七事变”爆发到全国解放,刘黄学校作为老解放区党组织所关心的一所小学,坚持文化教育适应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的要求,贯彻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的方针,改变旧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集体讨论、重点辅导、个别帮助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打成一片,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完全新型的学校。
1936年和1938年,县教育局两次在刘黄小学举办全县师资培训班,推广其办学经验。学校重视发展民众教育,在正规教学以外,组织各种补习班、农民夜校、识字班,消灭社会文盲,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学校不仅成为教育青少年的场所,又是一个集政治宣传、推动民众觉醒、组织社会开展全民文化运动的中心,极大的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在解放区培养了具有民族意识、抗战思想、有胜利信心的青年一代。
三、破除迷信,坚持始终
刘黄学校建校之初使用的是一座16间的民房,文明的校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远近闻名,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校舍适应不了教学需要。同时,受“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员教师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意识较强。师生们大胆破除愚弄百姓的封建迷信思想,在进步校董和家长的支持下,捣毁了村东北一座占地较大的“广爱寺”中的神像,驱逐靠吃斋念佛骗人的和尚,将寺院改为新的办学场所,设立初小、高小两个教学部。同时,把寺院原有的30多亩寺田收归为校田,增加办学经费,减轻学生负担。1930年,伊洛杆匪袭扰刘黄地区时,一把火将原有的校舍焚毁,民众义愤填膺。又组织师生将本村关帝庙内的玉皇殿、龙王殿、奶奶庙等四处神像予以捣毁,作为新的校舍,继续办学。
四、教育泰斗,出自刘黄
在开辟新安县现代先进教育史上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出自刘黄,既是名望高、影响大的教育界泰斗,也与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
高延柳,名登科,号延柳,1892年生,北冶镇三王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知书达理,聪颖好学,河南省立洛阳第八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学工作。1922年创办刘黄高级小学,开发山区教育。在担任教师、校长期间,倡导教育救国方针,积极参与社会革命活动,团结教育界同仁和进步青年参加与地方恶势力斗争。1927年任县教育局长,1931年春,创办新安县初级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领导县师并联合其他学校师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揭露日寇罪行,哭诉亡国痛苦,激发爱国学生斗志。
1932年春,经韩钧介绍,聘请共产党员郑曼石和青年进步教师李建仁到县师范任教,支持并掩护郑、李开展革命活动,1938年暑假县举办师资训练班,高延柳担任班主任,掩护中共地下党在班里的活动。受中共新安县委指示,委任了各小学校长。使全县大部分小学校长都由中共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为中共新安地下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38年至1941年,地下党在县立中学领导的几次学潮,都得到了高延柳的大力支持。
豫西抗日根据地创立后,在县抗日政府的领导下,在碾坪村主持举办政教训练班,为发展根据地革命教育培养人才,着重为革命队伍输送了一批干部。抗战胜利后,高延柳随军北渡黄河,先后任太岳行署咨议兼文教馆长、太岳教育督导员、第四专区职业学校董事等职。
1947年秋,随解放军回到新安,从事新安解放区的地方建政工作。1948年由韩钧、邵文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任豫西干校校长、洛阳公学校长、河南省人民政府交际处副处长、中国教育工会洛阳市委员会主席、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67年病逝,终年76岁。
高璟,1922年生,北冶镇三王庄村人,幼年在刘黄小学读书时,表现出天姿聪明,好学求进的秉赋,立志走教育兴国之路。在河南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后曾任刘黄学校校长、曹村学校校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安县师范学校校长、县完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县高级中学副校长、校长等职,曾当选新安县人大常委会委员。高璟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善教善导,爱生如子,桃李满天,1985年,新安县人民政府授予“功勋教师”荣誉称号,后由学生在原新安县高级中学院内为其树碑纪念。受到教育的刘黄周边学生也集体出资为其树碑昭示后人。高璟于1988年病逝,终年67岁。
刘黄学校从办学初始到战争年代,无论是面对土顽匪帮的劫掠,还是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限制严查,学校在地下党组织的指导和党员进步教师的努力下,始终以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学生灌输正义必将战胜斜恶的信念。
碾坪村农会干部培训班
1945年7月上旬,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由曹村袁山迁往北冶碾坪村郑子良家大院。县农会在碾坪村举办区农会主席、重点村农会主席和积极分子等70余人参加的农会干部培训班。县委书记赵天锡作国内形势报告,县委秘书王晓钟与县妇联主任贺卫毅、一区委书记韩路光等干部参加历时7天的培训班,发展15名共产党员。为保证人民群众度过特大旱灾,支持农民回赎自己的土地。县委书记赵天锡,组织部长兼农会主席宋启仁和宣传部长高军等县委领导,召开回赎土地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农民土地回赎工作政策。会后,二区区长张超带头把自己家里买地与典当契约当众烧毁,无条件退还给贫困农民。三区秘书张祝良说服全家人共退还土地20余亩。这些举措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群众中的威望。
1945年7月,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北冶碾坪村举办了一、二区教师参加的师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教师分别听取了县委书记赵天锡所作的国内外形势报告,农会主席刘冰所作的农村阶级分析报告,县委组织部长宋启仁所作的建党报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军所作的时事报告和李心清所作的知识分子政策报告等。培训班历时35天,由刘寒初、李璠、王晓钟等作为介绍人,发展共产党员27名。系统学习了《论联合政府》《陕甘宁边区教育方针》等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班结束后,学员各回各校任教,培训班负责人和部分党员则按照上级命令,撤离到太岳区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此次培训班,弥补了解放区和敌占区民族教育的空白,也为我党培养了一批从事教育工作的农村知识分子。
抗日民主政府
1944年11月14日,由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到达新安县北部,击溃国民党刘绍唐顽军,在石井镇印头村成立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代行县政府职权,由宋启仁任主任。这是新安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办事处先后驻石井镇印头、太平庄、黑扒等村和曹村乡袁山等地。
1945年2月,办事处撤销,正式成立了新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及办事机构,下设公安、税务、民教、司法和财粮等若干工作部门。李之放任县长,高星五任副县长。曹萍任公安局长,毛之方任税务局长,曲鸣亚任民教科长,刘衍如任财粮科长,连一明为副科长,赵东初任司法科长。县政府初驻石井镇五顷村,后迁袁山、碾坪。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领导和动员全县人民参加抗日斗争,镇压破坏抗日的汉奸、特务和反对抗日的地主、恶霸豪绅等,处理刑事案件和调解民事纠纷,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进行长期抗战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县政府随同县委主要流动在山下黑扒、印头、碾坪、袁山、刘黄等地。
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在新安打开局面后,在石井建立了第一区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设在石井,辖石井、云水两个乡,王一戎任区长,曹萍、高一峰、张逢溪先后任副区长。在北冶镇望古垛建立了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辖甘泉、刘黄两个乡,高军、张超先后任区长,柳三朵任政府秘书。1945年2月,豫西二地委决定,为了保证新渑通道及石渠渡口的畅通无阻,由渑池县划出一部分成立渑北区,驻石井镇山窝村,辖石渠、峪里两个乡,范全龙任区长。3月,在石龙泉成立第三区抗日民主政府,辖正村、铁门两个乡,后迁正村镇古村、白墙村,王文达任区长,张祝良任政府秘书。同期第四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南岳成立,辖中岳、五头、磁涧三个乡,韩大正任区长。区级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以民兵为主下设区干队和农会等组织,积极开展工作。
至此,县区抗日民主政府及办事机构健全,领导和组织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1945年8月,豫西抗日根据地作战略转移,县政府与区政府随部队全部撤至黄河以北。
抗日战争时期,在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建设、土地改革、剿匪反霸、兴办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②经济:
豫西抗日纪念馆一角
1.倒地运动:1945年春夏,中共河南区党委先后颁布了《土地转移法》十三条和《河南灾期卖地倒还条例》七条。
1)流程:先由村农会对买卖双方进行调解,自愿倒回土地,若调解不成,再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以卖土地者为原告,以买进土地者为被告,到县政府或专署司法科打官司,由政府裁定,将土地倒回原主。
2)规定:在灾荒期(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一日至三十二年九月底止)因灾荒所被迫卖出的土地房产,准以原价收回;价款以现时流通的货币(法币);地上青苗随买回、赎回地权转移,不准毁坏。
3)结果:“倒地运动”使大批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并且扩大了党在豫西地区的影响。
2.合理负担:1945年2月16日,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发布了《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
1)规定:停止旧的征粮办法,实行合理负担,采取累进制征粮办法,先由各户自报产量,
然后由征粮小组进行评议,确定每户总产量数额。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起征点。人均产量达不到起征点的免征公粮。人均产量达到起征点的,按比例征收一定数量的公粮。然后再划分若干等级,人均产量上升一定数量,征收率也相应提高。每年公粮一次核算,分夏、秋两季征收。
2)结果:既保证了八路军的供应和地方政府的开支,也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
3.减租减息:1945年6月3日,河南区党委发布了《减租条例草案》。
1)规定:农民在当年粮食收获后,只将收获物的25%作为租粮交给地主,其余75%农民留用。而且规定过去历年积欠的租粮可以暂时缓交。分半减息规定农民向地主借债,利率最高不能超过一分五厘。
2)结果: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既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际利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使地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租粮和利息,有利于团结中小地主共同抗日。
4.收取商税:
1)日军占领豫西,八路军在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陇海铁路中断。回郭镇的香烟、新安的硫磺西运,渑池、洛宁一带就是必经之地,在这里设卡,收取香烟税和硫磺税,增加收入。
③思想:
1.群众路线:
1)组织为百姓:时刻为百姓着想,切实让大家受益,使大家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
2)百姓为组织:发挥群众的力量,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宣传,发展党员、补充兵员;建立了各级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动员贫苦农民组织武装自卫队,投身于抗日反霸除奸的斗争;各县相继成立民众抗日武装独立团,各区成立区干队,配合我军主力作战;鉴于长期斗争的需要,组织制鞋工厂、组织群众成立修械所、小兵工厂、战地医院、依靠当地技术力量筹建电池工厂等,为巩固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2.统一战线: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中间力量,共同抗日。
1)政治人才:邀请有影响的民主人士和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参加各级政权。
2)科技人才:对一些专门人才不求全责备,充分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为抗日战争服务。
3)策反:策反土匪、地主武装、国民党基层保甲组织、国民党正规军等旧式武装和地方实力派武装中怀有进步思想的部分。由于我党、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和我们政策的正确,再加上受到各种社会矛盾的制约,七百多个保甲组织成为两面政权,一千多正、副保长和一千多保丁为我们办事。
4)豫西事变:吸取“豫西事变”的教训。在部队中搞“民主整军”,触动了豫西大地主及上层人物的利益,加上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挑拨和拉拢,豫西部分上层实力派及其代表人物对共产党产生不满。国民党顽固派为拉走独八旅,派特务暗杀了中共党员、独八旅旅长李桂吾。1945年5月26日,独七旅旅长上官子平率该旅在渑池叛变,投靠国民党顽固派,旅政委王舟平、副旅长王德清等70多名中共干部被杀害。5月28日,陕县县大队在陕县王彦叛变,县委书记蔡迈轮逾墙脱险,县长薛文高等牺牲;6月26日,桂吾旅旅长郭连杰率旅部和一个团叛变,另一个团不久也叛变。
四、结果:
自1944年9月第一支八路军支队挺进豫西起,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豫西抗日根据地控制了北临黄河,西接潼关,东连平汉路,南靠伏牛山20000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拥有300余万人口;建立了六个行政专署和新安、渑池、宜阳、登封等2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正规部队发展到近万人,地方独立团武装发展到8000人,民兵武装发展到7000余人。历时较短,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