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 生日快乐!给祖国,也给我自己。

政务   2024-10-01 11:02   四川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从1949年到2024年,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有一群人,他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同祖国一起成长,一道走过栉风沐雨却光辉灿烂的75年。他们见证了“中国号”巍巍巨轮破浪前行、行稳致远,亲历了75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日起,成华发布推出“共和国同龄人”系列报道,听6位生于1949年的老人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看今朝的辉煌巨变,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


本期,一起走进张家群的故事。




清晨6点,在一阵舒缓的音乐声中,张家群开启了一天的生活。活动筋骨、做穴位操;听广播、看新闻、线上学习声乐;买菜、做家务……


今天是国庆节,也是张家群的生日。和新中国同一天诞生的她,无时无刻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工作敢拼敢干

活到老,学到老




1949年10月1日,张家群出生在成华区望平街附近。儿时的她,住在锦江河畔,后来,工作单位在现在的槐树店附近,再到后来,她把家安在了二仙桥。她的一生,与成华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年轻时的张家群 


1977年,张家群进入当时的成都市第三机制砖瓦厂工作。说起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年三砖厂的火爆程度,你们可能无法想象。”张家群说,厂门口前来拉砖的卡车常常从凌晨就开始排起了。


“还有更洋气的,那会儿,成都大部分建筑都用的是三砖厂的砖修的,你现在能看到的许多老建筑,用的都是厂里的红砖。”她说。


▲年轻时的张家群和友人


闻名的不只三砖厂,砖厂的工人也是出了名的能干。“泥巴经过搅拌成型各种规格的砖坯,晾晒后送至窑里烧制成红砖,最后拉到窑外的坝子里。一车重约1400斤的砖坯,我们女同志拉起就走,不带拖拉的。”


一直到了1984年,随着市场发展,三砖厂改制,张家群也被分到了成都玻璃纤维厂工作。


▲成都玻璃纤维厂旧时工作场景 


从砖厂到玻璃纤维厂,再从厂里的质检员到安全环保员,岗位的跨度与差异,让张家群深知,唯有持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她便主动向单位申请了学习机会,并凭借自身努力获得了劳动保护管理专业的大专学历,还成功考取了助理经济师证书。



张家群的学习习惯也自那时开始形成。因为喜欢唱歌,退休后,她便在成都市老年大学报名学习了声乐课程,后来又在线上报名,跟着老师继续上课。“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过程很快乐、很充实,人仿佛也越活越年轻了。”


孙子小鲁自小就在张家群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学习这件事。“他从小就喜欢飞机,一直梦想当飞行员,为此他学习特别用功,现在已经是一名正式的飞行员了。”说话间,她拿出了一本相册。“这是老伴80岁生日时,孙子送我们的礼物。”照片里,张家群和老伴身着古装,笑容满面。




认真过好每一天,

见证社区越变越好




华仔第一次见到张家群,是五年前的国庆节前夕,在二仙桥公园里,她和社区党员们一起,手持五星红旗,唱着《歌唱祖国》,为国庆节庆祝活动拍摄视频。


记忆中,张家群温和慈祥,打扮精致,这次也不例外。一身连衣长裙搭配珍珠项链,头发微卷,看上去十分优雅。“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也要打扮得精神些,认真过好每一天,老年人也是如此。”张家群说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华人,张家群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回忆说:“1982年,我搬到二仙桥北二路居住,家门口都是土路,骑车必须要包头巾,不然灰尘飞得到处都是,要是遇到下雨天,路就更加不好走了。”


▲张家群看改造后的新家园


后来随着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二仙桥片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亲历者,张家群深切感受到身边的点滴变化。“曾经泥泞的小路蜕变为宽敞的沥青路,直接延伸至家门口;承载着以往记忆的工厂内部医院,也升级成了设备更齐全、服务更优质的二甲综合性医院;子弟学校成了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家门口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周围名校比比皆是。”


张家群还与华仔分享道:“最近,老伴的腿脚有点不舒服,在家门口的誉美医院住院,离我也就100多米,送饭、看望都多方便的。”


▲张家群与亲人聚会


“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张家群说,很荣幸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变化,也很感激这个时代赋予她的机遇与挑战。“今天,我不仅要庆祝自己的生日,更要与祖国同庆,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也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如这时代一样,越来越好。”言语中,她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坚定信心。

成华发布
发布最权威的成华声音、最新的新闻资讯、最实用的民生信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0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