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3+1!“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名单公布

文摘   2024-12-30 22:29   甘肃  

2024年4月,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共和国印记——江河奔腾看中国”主题活动,近日,“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名单公布。其中,甘肃3项见证物和1位故事讲述人入选。



“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甘宁及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50多年前,面对景泰川百姓靠天吃饭的极度困难局面,以李培福为代表的老一辈景电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住地窝、啃干粮、喝凉水,不畏严寒酷暑、顽强拼搏,相继组织建设了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累计提水166亿立方米,是全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运行,已成为灌区内60余万人的重要水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引洮供水工程


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引洮河之水润泽干旱大地,是当地百姓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民生工程。1958年,甘肃首次启动引洮供水工程,但因技术条件限制,3年后被迫停工。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引洮工程再次启动。2014年引洮一期工程总干渠成功通水,2015年引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21年9月建成试运行。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省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跨流域引水工程,从黄河上游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洮河调水,干支渠总长达1069.83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市14县区600多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视察时,结合《甘肃省引供水洮工程总体布置图》听取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真切地回忆起2013年初到施工现场考察的情景。当得知近600万群众从此告别苦咸水后,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求加强维护和管理,让这项工程为沿线群众生产生活发挥更大效用。

1954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授予天水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

“面向群众,联系实际,科学生产服务”锦旗


这面锦旗来源于天水站和邓家堡的故事。邓家堡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的渭河南岸,解放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活贫困。1942年,任承统、傅焕光、叶培忠等先驱创立了农林部水土保持试验区,这便是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前身,我国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工作的序幕由此拉开。1952年,天水站在天水专署领导下,组成农林牧水联合工作组,赴渭北6县建立了8个农村基点,开展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工作,邓家堡就是其中之一。在艰苦奋斗的几年里,当地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邓家堡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向黄河输送泥沙,当地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从1953年的亩产117.5斤增长到1957年的337斤,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树立了建设山区的一面旗帜。1957年的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上,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委员会授予邓家堡水土保持特等奖,授予天水站“面向群众,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锦旗一面。它是老一辈水保人为水土保持事业辛勤付出的时光印记,更是天水站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友谊见证。


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

《藏乡江南的“守护者”——三眼峪排导渠》

讲解员董文婷



2010年8月8日,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40分钟降雨量高达97毫米,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沟系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白龙江1200米江道堵塞,河床抬高约10米,形成堰塞湖,三分之一县城被淹没,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困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第一时间成立舟曲抗洪抢险协调指导小组,全国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向舟曲进发,确保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有效开展。

作为泥石流灾害的亲历者,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讲解员董文婷的讲述中,三眼峪排导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代表着舟曲人民重建家园的希望。它建于2011年3月,全长2.16公里,内设5座格栅坝和10座重力式拦挡坝,可抵御巨石强大冲击力,排泄能力高达每秒800立方米。排导渠沟道里设置了雨量计、地质灾害监测站、卫星遥感系统等自然灾害预警项目,全方位全天候进行环境监测,确保百年一遇的洪水得以安全通行,为抢险救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甘肃省文物局  武一菲)

甘肃省文物局
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向全社会介绍甘肃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为公众提供最新文物保护利用资讯。感谢您对甘肃文物事业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