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樱花开了又谢,布林肯的国务卿生涯也要画上句号了。但这位即将卸任的美国外交掌门人似乎还不甘心就此落幕,近日在美国外交学院的演讲中,他不忘给继任者留下临别赠言。只是这份饱含苦心的遗产,恐怕注定难逃被断舍离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即将谢幕的国务卿,究竟在唱什么戏码,又在为谁唱这出「大戏」。
「只有中国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布林肯的这句话,堪称是他任内对华政策的总结陈词。听起来振振有词,实则暴露了美国外交思维的根深蒂固——非黑即白的冷战思维,从未远去。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当你手里拿着锤子时,看什么都像钉子。布林肯和他的团队,不就是带着这副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吗?
说起布林肯的政治遗产,就不得不提他亲手打造的「中国屋」。这个听起来颇具东方韵味的机构名称,其实就是个专门「研究」如何「遏制」中国的「智囊团」。布林肯显然对这个「作品」颇为自得,仿佛这就是他任内最大的「功绩」。就像一个园丁精心打造了一座温室,却不知道里面种植的是名为「遏制」的政治盆栽。
特别有趣的是,布林肯还特意强调「中国屋」在重建中美沟通渠道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话说得,就像是一个人先把门关上,然后又骄傲地宣布自己打开了一扇窗。这种大门虚掩式的外交手法,不过是在玩弄「开放」的把戏罢了。
在他看来,拜登政府这四年不仅「重建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力」,还实现了「负责任管控中美关系」的目标。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总结,让人想起那个永远给自己打满分的学生——只是这个「满分」在别人眼里,恐怕只能算是勉强及格。
布林肯特别得意的是,在他任内实现了所谓的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战略趋同。说白了,就是拉帮结派,企图构建反华统一战线。这让人想起小时候打群架时的场景:总有人喜欢到处拉人入伙。
在谈到美国的全球战略时,布林肯还搬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论调:美国并不要求各国「选边站」。这话说得,就像是一个手里拿着大棒的人说「我不是在威胁你」。殊不知,从经贸制裁到技术封锁,从军事威慑到外交施压,美国的所作所为早已将这句话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回顾布林肯的整个任期,他确实做到了一件事:把「负责任地管理中美关系」这句话,说得比谁都动听。从「中国屋」的设立,到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再到处处设限打压,这种「负责任」的方式,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布林肯似乎特别在意他的「政治遗产」能否被继任者继承。但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打脸——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他精心构建的这套体系很可能被来个彻底「重启」。这种政治遗产的不确定性,恰恰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短视和反复。
更值得深思的是布林肯对「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执着。在他眼中,世界似乎永远需要一个「灯塔」,而这个灯塔必须是美国。但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多极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布林肯在演讲中还特别强调,对华政策已经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这种说法颇具意味——它既反映了美国政坛对华认知的局限性,也暴露了美国外交思维的固化。这就像是两个医生对同一个病人做出了错误的诊断,然后沾沾自喜地说「我们达成了共识」。
在布林肯眼中,中国似乎永远是那个需要被「管理」的对象。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不仅反映了某种根深蒂固的傲慢,更暴露了对国际关系现实的误判。世界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被单极主导的世界,企图通过「管理」来维持霸权地位的想法,终将被时代洪流冲刷殆尽。
结语
布林肯的「临别赠言」,与其说是对继任者的忠告,不如说是对自己外交理念的最后坚持。但无论他如何不舍,历史的车轮都将继续向前。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固守冷战思维只会让自己成为时代的看客。所谓「政治遗产」,最终不过是一个即将谢幕的国务卿的最后倔强。或许,这才是布林肯应该留给继任者的真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