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媒体对美国可能发起的贸易战忧心忡忡。有趣的是,在不久前他们还为被美国「高看一眼」、与中国「并列」为竞争对手而沾沾自喜。这种心态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新兴大国的浮躁与迷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出充满戏剧性的「国际贸易大戏」,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最近印度可能深有体会。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寓言故事:一只青蛙本来在小池塘里过得逍遥自在,却非要跳到大海里和鲸鱼比身材,结果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灰。现在的印度,何尝不是那只膨胀的青蛙?
还记得不久前印度媒体兴奋地宣称「印度已经强大到威胁美国」的情景吗?《印度快报》更是洋洋得意地把自己和中国相提并论,仿佛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是什么了不起的荣誉勋章。殊不知,这种「自我陶醉」的姿态,在国际政治的大舞台上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彼时的春风得意,与今日的惴惴不安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朗普政府祭出的关税大棒,让这位刚尝到「大国地位」滋味的南亚巨人,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老话:「过早的荣耀,往往是灾难的前奏。」
细究起来,这场贸易战的阴云早有预兆。2023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达到500亿美元,翻了整整一番。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光谱下,这个数字无异于把自己送到了靶心位置。然而,印度似乎更愿意沉浸在「被美国重视」的虚幻喜悦中,直到关税大棒真的举起来了,才如梦初醒。这种政治认知的幼稚,在国际舞台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莫迪政府的应对之策,说实话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意思。1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对比中国曾经的3000亿美元订单,这点诚意恐怕连特朗普的眉毛都没法抬一下。这就好比你欠了别人一百万,却拿出一千块说「先还着」,这不是诚意的问题,而是对形势判断的严重失误。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个专门成立的「对接特朗普政府外事部门」。这种做法,就像是一个初入职场的菜鸟,看到老板皱眉就手忙脚乱地成立「研究老板表情」小组一样滑稽。国际政治的博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简单了?
至于印度考虑加入RCEP的想法,更是暴露了其战略思维的混乱。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调皮孩子,被大哥欺负了就想躲进小弟的群体里寻求庇护。问题是,你平时没少对着这群「小弟」指手画脚啊!这种朝秦暮楚的外交风格,只会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越发孤立。
说到底,印度现在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陶醉」的后遗症。一边热衷于吹嘘自己是「超级国家」、「南亚霸主」,一边却在实打实的经济基础建设上掉了链子。且不说工业基础比中国差了好几个身位,就连最基本的农业现代化都还没完成,却整天想着要和发达国家掰手腕。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想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再看看印度的经济结构,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强中干」案例。服务业和制药业固然是优势产业,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现在美国要对这些领域下手,印度的「命门」可就真的被人掐住了。
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说白了就是「明抢」,但偏偏这种明抢还得装出一副你情我愿的样子。要么你加税,要么我加税,反正最后的结果都是美国赢家通吃。这种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在印度面前显得特别刺眼,因为印度自己也总想着要当「霸主」来着。现在可好,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怕是要狠狠地给印度上一课。
更要命的是,印度经不起这种「折腾」。不像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作支撑,印度的经济结构就像沙子堆的城堡,看着气派,经不起风吹。一旦美国真的发起全面贸易战,印度的股市、债市、汇市怕是要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三杀」。到时候,恐怕连「印度制造」的口号都喊不出来了。
最讽刺的是,在印度国内,一群对经济一窍不通的宗教狂热分子还在那儿высокое续鼓励「印度制造」、「印度崛起」。且不说这些口号能不能当饭吃,起码要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空喊口号不会让经济变得更强大,踏踏实实做实事才是正道。这种不切实际的民族主义情绪,只会让印度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
眼下的印度,就像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的少年。一会儿向美国献殷勤,一会儿又想依靠金砖国家,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只会让潜在的盟友们望而却步。要知道,在国际政治中,信誉和立场的稳定性,往往比短期利益更为重要。
结语
这场美印贸易摩擦,与其说是一场经济较量,不如说是一剂给印度的清醒剂。当自我膨胀的气球被现实的针尖戳破,或许反而是一件好事。毕竟,只有认清自己的实力水平,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对印度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或许就是放下那些虚幻的光环,脚踏实地地发展经济,而不是整天做着超级大国的美梦。毕竟,现实永远比梦想更需要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