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做大做强制造业,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专题记者会现场。
1月20日
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专题记者会举行
重庆已累计布局建设
国家级、市级科创基地420多家
高健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高健介绍,2024年,市发展改革委聚焦重点领域、发挥特色优势,坚持“创新+产业+生态”协同,推动制造业“动力+质量+效率”变革,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高健发言。
一、创新引领,加快制造业动力变革。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制定了全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了首批11个项目,总投资33亿元。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打造方面, 我市已累计布局建设国家级、市级科创基地420余家,产业创新平台能力实现突破。
二、产业集聚,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
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巴南区生物医药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重庆高新区集成电路等8个市级战新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发展质效提升显著。
抢抓先机布局未来产业。组建全国首个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获批全国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着力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三、优化生态,加快制造业效率变革。
产业发展平台载体领域,我市在全国率先完成新一轮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
政务服务要素供给领域,我市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率提升到100%,“一网通办”率提升到84%。
产业宣传推介方面,我市举办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重庆站”等高规格活动,宣传推介重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高健表示,接下来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持续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动一批集成电路、汽车、先进材料等重大项目,争创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场景。还将实施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加力培育各类民营经济主体、龙头链主企业、精英企业家。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2025年重庆力争汽车产量达到260万辆
王志杰 市经济信息委主任
王志杰介绍,重庆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协同跨越”行动,将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力争2025年汽车产量达到2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在去年95.3万辆基础上提升至130万辆。为此,将重点抓实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发言。
一、突出沿链聚合、完善生态、集群发展,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跃上新台阶。
用好稳增长政策,落实国家和市级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政策直达快享。
主导产业能级,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协同跨越”行动,优化长安、赛力斯等集群生态。实施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起承转合”行动,大力发展AI手机、AI PC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协同推动3大支柱产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提升。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药产业生态圈,发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物制造等“6+3”未来产业。
二、突出“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数字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提升,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推动“33618”“416”深度融合,创新技术攻关组织模式,建成产业创新综合体10个以上。
强化资金链和人才链供给,发挥“中信银行重庆专精特新支行”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行动。
着重推动“四侧”协同,围绕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人才有成,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做强创新主体。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四链”“四侧”协同能力,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新模式。今年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将达到15个。
三、突出技术改造、实数融合、绿色转型,推动产业质效升级迈出新步伐。
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在去年实施1825个工业技改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新实施1500个项目。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力争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去年的4201亿元达到5000亿元,从业人员由去年的43.7万人突破50万人。
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全年新建绿色工厂50个。
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40家以上。
四、突出领军链主、专精特新、融通协同,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取得新成效。
做强做大重点企业,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提升“三新一强”能力,今年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600家,努力实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40家。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
五、突出双招双引、改革攻坚、精细服务,推动惠企助企营商环境得到新提升。
强化懂你招商、链式招商、生态招商,强化央地、东中西部产业合作,全年签约20亿级项目50个以上。
办好系列产业活动,高标准举办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及境内外展会,扩大全球产业合作“朋友圈”。
推动改革事项和试点示范取得标志性成果,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机制,分行业、分区域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
强化助企帮扶服务,打通企业成长通道。
2024年涪陵区规上工业产值
突破2700亿元
黎勇 市人大代表、涪陵区委书记
黎勇介绍,2024年涪陵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70%,以工业有力支撑助力全区GDP突破17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率先在区县中实现超100亿元,其中税收57亿元、增长11.5%。具体做法是突出五个重点,做到五抓五强:
市人大代表、涪陵区委书记黎勇发言。
一、突出“聚链成群”,抓产业强基础。
把产业聚链成群作为提升产业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一招”,围绕全市“33618”体系,加快构建2个千亿、3个5百亿、4个百亿、9个“新星”的“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2024年,材料产业产值达1388亿元,占全市比重超1/4,保持全市第一,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气超700亿方,刷新全国纪录。
二、突出“梯次培育”,抓企业强主体。
把培育企业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引导企业向“新”求“质”,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高新技术、领军、链主、上市和百亿级企业矩阵。
三、突出“四链融合”,抓生态强活力。
把打造科技、数字、金融、人才、绿色低碳融合互促的产业生态作为积蓄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全区科技创新指数排名从全市第12位提升至全市第9位,全社会研发投入42.3亿元、全市第五。新增市级研发机构15家,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纳入市级建设名单。
四、突出“体系重塑”,抓招商强后劲。
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涪陵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打好基金招商、产业生态招商、应用场景招商“组合拳”,组建总规模超50亿元的3支产业基金,“央渝同行”涪陵专场活动引资833亿元、投资热度全市第一,2024年招引工业项目62个、到位资金221亿元。
五、突出“能级提升”,抓园区强载体。
深化园区开发区改革,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度达92.4%,两大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均超1200亿元,涪陵成为全市唯一拥有两个千亿级园区的区县。
黎勇表示,接下来将聚焦“稳增长”、聚焦“促转型”、聚焦“调结构”、聚焦“优服务”、聚焦“守底线”,锚定到2027年实现工业产值4000亿元、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目标。
2024年两江新区全域GDP
突破5000亿元大关
许宏球 市人大代表、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
许宏球介绍,2024年,两江新区全域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直管区GDP同比增长7.2%,直管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科技型企业突破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0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市人大代表、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许宏球发言。
一、坚持科教融合,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两江新区坚持推动科研院所供给能力从基础研发端转向产业创新端,主动构建了“拨投结合+直投+基金”项目支持体系,以人才培育驱动产业创新为目标,打造了一批硬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二、聚焦强链壮群,提升主导产业“新能级”。
两江新区作为全市汽车、电子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广阔应用场景。
三、超前谋划布局,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两江新区聚焦绿色低碳、智能机器人、空天信息及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分行业量身定制“一个行动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批应用场景”,带动了一批新兴及未来产业加速成势。
一方面,两江新区坚持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另一方面,两江新区筑牢数字化转型基础,建设全国唯一的“四节点”网络基础设施。
五、强化服务创新,激发产业生态“新活力”。
两江新区聚焦产业金融、通道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细分领域,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许宏球表示,2025年,两江新区将持续推动科产融合发展,巩固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及未来产业,坚持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紧盯做大做强制造业,打出更多满满含金量的“硬货”“干货”组合拳。
大家都在看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今年重庆这么干!
来源:重庆发布
编辑:姜念月、李娇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