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以产业投行为载体,为营收或估值介于千万级至亿元级,具备强技术、好产品、高成长性的"出海"企业提供全要素重度赋能服务。金融机构跟企业一同“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既是“首席风险官”,又是资金“弹药库”。在混乱的世界里,聚志同道合者,不仅去实现属于我们的复兴,更去开创一个新型的协作体系。
未来之所以是未来,就是因为它与现在有所不同。
比方特朗普发表了一番煽情的获奖感言:"我之所以没有去见上帝,是上帝给我安排了使命,让我带领美利坚再次伟大"。
台下粉丝,掌声雷动,群情激奋。
而咱们当然要有底线思维,要有应对最恶劣情况的预案,也要进行必要的准备,但在我们还有余力的时候,决不能提前投降。
想起人民日报副总编卢新宁应北京大学邀请,在北大进行了一场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她并非是高谈阔论,而是非常真诚的说道:"我唯一担忧的是,你们已经不再相信!不相信规则可以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术场景有别于政治斗争,不相信学术追求不同于权谋之术,以及不相信风骨胜于阿谀奉承。也许你们已经失去了信仰,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只追求地位,而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待遇,而讨论理想的人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而大师却越来越少。当你们踏入社会时,我只想告诉你们,好好守护你曾经燃烧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毕竟,如今的美国已经已经不是当年的美国了,中国也不再是2018年、2016年甚至1996年的中国。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美两国各有优势,美国相对中国整体偏弱,但中美相对其他一切国家都将遥遥领先。
回到现实,当一个老板很缺钱的时候,大概率所做的决定是错的,不利的,短视的。
肚子很饿的人,不会过多考虑很久远的事情。
时间久了,什么事都曾经出现过,所以遇到问题翻翻历史,肯定有启发,但也仅仅是启发。
例如目前正面临的经济放缓,有人非常担忧,甚至怀疑未来还行不行,颇有些要高举投降白旗,不战而败,种种极端言论都出来了。可但凡了解下历史,这算什么啊。
仅从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就已经经历了多次通缩危机。
但你每天混的圈子,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就决定了你的未来。
所以,永远不要说世间不公平,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今天是10万亿水落石出的日子。究竟是多少万亿、以什么方式救市,我想今天的会议会给出答案。
于是,你很可能就在一个很好的回答中发现不同,寻找到改变未来的蛛丝马迹。
问题是,你的答案是什么?
站在决策层立场,不管采取哪种策略,都会受到一些代入者的欢迎,以及另一些代入者的责骂。
所以他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出“各种代入之间最大的妥协”,即怎么在最小损失的情况下找到最合理的措施。
但凡一项政策的诞生,寻求的都不是对某类人的最优解,都不是对少数人的最优解,而是对整个国家的最优解,对整个社会的最优解。
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
所以一项政策诞生后,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委屈者”和“牺牲者”,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政策决策是一门“屠龙技”,但政策又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几乎所有人的工作、生活,尤其在中国这个几千年大一统的国家,在中国做任何事情,理解政策就是顺应大势,必然事半功倍。
但理解政策,需要摒弃一些错误观念。
如果我们不幸成了“那少数的一部分”,希望你能够早日想通并接受它。
哲学家罗伯特有句话说得好:"少数方要明白,既然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把对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地参与实施"。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运行,小道理必须要服从大道理。
咱们国家过去的M2绝大多数都是信用货币创造的,那么,如果国债都被老百姓买走了,这算放水吗?
肯定不算,全社会的钱还是那么多,只不过是从老百姓的账户里转移到财政的账户里而已。
说人话就是,财政向老百姓借了10万亿,老百姓自己不花是吧,财政替你花。哪怕这笔国债永续,社会的钱总数也不会多出一分。
但如果国债是被央行买走,那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在几级市场,央行一旦介入国债就意味着涉及放水。因为央行对财政的债权增加,一般就意味着央行通过财政部门向社会注入了基础货币。
大白话就是:央行是印钱的,财政从央行手里拿到的钱,属于凭空增加的,是原来M2里没有的。财政花了这笔钱,就等于向社会放了水。
这事表达够清楚了吧?
毕竟千头万绪,总得一个扣一个扣解,先解决现金的问题,再说其他。
但话要说通俗了,今天的10万亿不是放水。即便以后真的会走到央行出手购买国债那一步,那也是以后的事。
别急,你在十一二月做的事,在三四月自然会有答案。
央行出手才叫放水。
刚好看到这么一句话,结合环境,深有感悟。 “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违反其内在规律的外在干预,任何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都是不能奏效的。”
RCEP签了!打完印度左脸打右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