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包入住、吃住免费,让务工环境更舒心;稳定招工、精准输送,让招工更省心;专人专岗、主动服务,着力解决用工难题……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幸福里”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服务站,有效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我省正积极构建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幸福里”就地就近就业模式在全省各地推广。
永仁县“幸福里”社区产业工人前往农业产业基地务工
永仁“幸福里”就地就近就业新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点赞”。这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有什么亮点?
永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永德:
我们发挥“国投劳务+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租赁盘活闲置校舍、敬老院、办公楼等低效国有集体资产,配套建设食堂、洗浴室、卫生间、洗衣房、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并将县客运企业纳入服务网络,上下班专车接送,免费提供吃住行一体、工作生活学习兼顾的综合保障,打造出“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的务工环境,密切了党群关系,稳定了产业工人队伍,解决了企业用工和群众务工“双难”问题。我们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提高了企业用工效率,吸引了一些果业龙头企业落地投产;同时,组织引领就业创业、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推动传统农民成长为有组织、懂技术、会经营、专业化的产业工人,将务工“游击队”变为产业“正规军”。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云雁:“幸福里”就地就近就业新模式,采取“用工企业+用工平台+务工人员”模式,形成了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等难题的有益经验。通过搭建“管家式”劳务平台,把零散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起来;通过营造“家庭式”用工环境,为群众提供吃住行一体、工作生活学习兼顾的综合保障,让四处打工变为家门口就业;通过探索“员工式”规范务工方式,开展技术技能、法律法规等培训,加强劳动权益保障,让普通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幸福里”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民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三难” 问题,有效促进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永仁县“幸福里”社区产业工人在数字蓝莓产业园采摘蓝莓
黄云雁:
目前,楚雄州建成“幸福里”社区26个,提供岗位9.13万个,帮助20余万产业工人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幸福里”成为一个就业服务品牌。“幸福里”社区典型经验已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我省3大改革典型之一。各地积极构建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在建“幸福里”社区76个,建成零工市场140个。 兰坪县群众就地就近在当地某酒业公司务工 刘宇 摄
“幸福里”就地就近就业新模式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云南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包广帅:
通过与社区随时对接,我们的用工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人;经过社区培训以后,工人的技能水平普遍较高,不论是采果还是田间劳务工作,都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让我们既省心又省钱,解决了用工大难题。以前基本上是打散工,哪里有活就去哪里,非常不稳定。在“幸福里”社区,我和妻子一个月能挣到8000多元,心里特别踏实。而且,社区吃住条件都好,逢年过节也能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在一起,对于我们农村务工人员来说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目前,云南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扩大县域就业容量方面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如何更好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与农民工工作处二级调研员 杨恩道:
当前存在两个方面困难,一是县域经济普遍不强、市场主体相对较弱,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二是县域市场主体就业岗位大多属于体能型及低收入型,薪酬不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产业、项目、企业岗位收集发布力度,夯实岗位供需匹配基础;加强多部门联动持续引进和扶持一批符合县域实际的企业,特别是人力资源企业;持续推进就业信息资源库、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二期建设,为群众提供“不打烊”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更多家门口岗位,实现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我们首先通过实施人社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以工代赈项目等全力挖掘岗位,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县内转移就业)已达847.21万人。其次,因地制宜提供“一站式”培训服务帮助群众“一技促就业”,全省已统筹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14.97万人次。第三,多元搭建返乡创业孵化平台,“输出打工人,引回创业者”,全省已发放贷款35.18亿元扶持1.53万人返乡实现创业梦。另外,投入3600余万元资金推进数字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2190个就业帮扶车间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就业。目前,我省已帮助3.48万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解决就业问题,同步开发了45.59万个乡村公益性兜底保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