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回答,目前省委已经确定了3项重大改革:
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让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聚焦县域这一重要单元,统筹推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一体融合,完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青年入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人”这个最核心要素城乡双向奔赴、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山、水、林等重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加快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人口要素收入。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
总结推广舟山、淳安、龙游、景宁1市3县改革经验做法,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覆盖山区海岛县,推进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设施建设、政策制度“四个一体化”。完善“人地钱”挂钩机制,逐步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政府财力可承受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打造山区海岛公共服务综合体。
今年1月1日,全国首部“千万工程”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正式施行。王通林介绍,浙江接下来将重点在四个方面聚力:
始终把美丽作为浙江乡村最亮底色,持续巩固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在新阶段,因地制宜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
重点是推进“四房共改”(自住房微改精提、古民居修缮保护、危旧房拆改整治、闲置房改造盘活),今年要完成15万栋农房宜居改造;实施“两清两合”(清废杆、清废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完成500个以上行政村电力通信等管线序化;加快“四化提标”(全面硬化、沿线彩化、节点亮化、配套优化),完成3000个以上行政村村内道路提升。这项工作有长期的计划,也有年度的计划,要持续推进。
着眼缩小“三大差距”,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进一步完善镇、乡、村连片发展机制,总结推广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走稳走好“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的共富之路。
比如,安吉余村这几年联合周边1镇2乡的23个村,以50倍空间布局推进“大余村”建设,吸引2000多名青年入乡发展,人气很旺,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紧扣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让浙江乡村更加宜居宜业。比如,推广城乡公交“固定班次+预约响应”服务模式,今年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要达到93%;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加快实现快递物流服务“县到村一日达”。
同时,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深化舟山和淳安、龙游、景宁“一市三县”试点,推动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在乡村落地,让农民就地就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进一步繁荣现代乡村文化,建设人文乡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比如,去年浙江举办的7场“村跑”,融入逛“村集”、看“村晚”、品“村味”、住“村居”,全景式、立体式展示“千万工程”给之江大地带来的精彩蝶变、给农民群众带来的幸福生活。
加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保护利用好青田“稻鱼共生”、湖州“桑基鱼塘”等农业文化遗产,启动第十三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妥善保护利用乡村古建古物等空间肌理和历史文脉。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党建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让浙里乡村更加文明善治。
为激励山区海岛县争先进位、强化内生发展动能,省委省政府从2024年开始,实行分类动态调整。平阳县、衢州柯城区、丽水莲都区成为首批调出县,额外享受“一县一政策”的专项支持。温州洞头区、嵊泗县纳入山区海岛县体系,参照生态类山区县管理。
陈海涛介绍,接下来,浙江谋划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重点是持续深化“四大机制”:
持续深化山区海岛县分类动态调整机制
2025年将开展第二轮调出县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山区海岛县主动争先进位,力争到2027年,山区县数量减少至20个以下。同时,持续强化对调出县的政策支持,用好跟踪服务机制,确保“一县一政策”落实到位。
迭代完善“一县一策”,支持山区海岛县做大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动跨越类山区海岛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类山区海岛县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力争到2027年,实现跨越类山区海岛县“一县一个百亿级产业”全覆盖。
整合山区海岛县域外的各类“飞地”,完善保底收益、税收分成、数据统计等制度设计。
推动省内经济强县、国资国企到山区海岛县参与共建“发展飞地”,引导产业链向山区海岛县延伸落地。力争到2027年底累计实施产业合作项目300个以上。
规范山海协作富民项目运营管理,拓宽项目类型。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依托结对力量建设一批山区海岛县产品专柜,全面打开推介渠道。有序推广共富市集模式,打造百个具有全省示范引领作用的共富市集,为山区海岛县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增收机会。
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8.4万名、现代“新农人”26.5万名。吴新民回答,接下来浙江将重点为入乡青年提供三个更好的支持:
紧盯青年所需,打造高能级就业创业平台,布局建设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四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集聚区12个、现代化农创园25个、“浙农英才”工作站32个、农创客共富基地125个。
集成打造一批乡村创业孵化空间,配套提供创业工位、直播间、展示展销场所等资源要素,并对入乡创业青年给予租金、物业费等优惠或减免支持,努力为青年入乡发展提供“硬”政策。
引入专业运营机构,配备创业服务人员、创业导师等服务资源,为入驻的企业、团队、项目,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培训提升等一站式创业服务与相关事务代理。
迭代升级“农创贷”“农创担”“农创保”(“农创投”“农创购”“农创师”)等“农创六宝”服务品牌,为农创客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完善定向培养、实习实践、双招双引、基层锻炼等青年入乡机制,吸引高校毕业生入乡发展,努力为青年入乡发展做好“软”加持。
集成打造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试验基地等创新载体,推行知识产权入股、技术服务入股等多方式合作创业机制,引进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让青年入乡创业驶入“快车道”。接下来,每年还将建设1000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不断拓宽青年创业创富空间。
浙江以山区海岛县为突破口,在舟山市、淳安县、龙游县、景宁县“一市三县”部署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标志性成果。陈海涛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
推广龙游县“共享教师”县域流转用人模式,通过紧缺学科教师和名优教师跨校执教等方式,突破校际师资配置壁垒,实现全县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深化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办学试点,组织22个县(市、区)、4500余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参与结对,实现所有乡村学校全覆盖。
建立“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智慧流动医院”,解决山区海岛县医疗资源短缺、老年人就医困难等问题,把医和药送到群众身边,率先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目前全省共有巡回医疗车528辆,服务覆盖偏远农村1500个以上。
实行县域特困对象“一院供养”,将县域分散在多个敬老院的特困人员,集中到一个或若干个特困供养机构,实现供养机构少下去、供养水平提上来。目前全省已有52个县(市、区)实现“一院供养”,撤并、转型特困供养机构216家。
打造“没有围墙的创业园”,集聚创业人才、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如舟山“没有围墙的创业园”成功培育普陀路下市集、定海“三毛”文化等10个热门IP,集聚民宿餐饮、文创艺术、海钓和渔农业等创业实体267家,带动就业3400余人。
下一步,浙江将积极稳妥推进试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建立健全“论证—推广—评估”闭环路径,确保“论证一个、推广一个、成功一个”,做到“一域突破、全省共享”。
有序推进试点提质扩面,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数量,激励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模式。
浙江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谋实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确保让群众有获得感。
毛鹏岳回答,浙江将从五个方面健全城乡就业创业体系:
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用好用足稳岗返还、税收优惠、就业补贴等政策,实施一系列就业支持计划,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深化人力资源大市场集成改革,发布岗位200万个,促进人力资源顺畅有序流动。进一步创新共富联营机制,深化“同心共富”工程,建强共富工坊、共富集市、共富庭院等就业创业载体,力争全省“共富工坊”累计吸纳农民就业50万人。
深化“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实施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依托“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平台,深化开展尽心耐心暖心“三心”服务行动,推动重点群体精准排摸一个不落、五级贯通责任到人、动态跟踪闭环管理,全年为80万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同时,加强残疾人就业扶持,力争新增残疾人就业1万人以上。
完善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补贴等政策,拓展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推进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推广安吉吸引青年入乡做法和舟山“没有围墙的创业园”试点经验,推动青年人实现人生梦想与促进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积极鼓励妇女创业,擦亮“妈妈的味道”等妇女就业创业品牌。
以制造业、数字经济、“一老一小”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的项目化培训模式,全年开展重点领域技能培训50万人次以上。
培育技能型乡村(社区)500个,在全省4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方便劳动者在家门口提升就业技能。
持续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快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纵深推进“浙江无欠薪”行动,努力实现欠薪案件动态清零。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试点推广“小哥码”应用,切实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权益。
陈海涛回答,接下来,浙江将持续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2025年拟安排500个左右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200亿元以上,进一步促进县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具体有以下四方面举措:
提升县城产业平台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万亩千亿”、特色小镇等各类产业平台。2025年,实现县域内产业的进一步集聚,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9%。
完善道路、给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灾减灾等市政设施,推进设施智能化、低碳化改造。2025年,新建燃气管道700公里以上,新建城乡绿道500公里以上,城中村生活污水纳厂治理率达到80%。
按照服务人口和覆盖半径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2025年,完成特困人员“一院供养”改革的县(市、区)比例达到70%。
在省级中心镇基础上深入推进小城市培育和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做法予以推广。同时,指导相关地区选择部分镇编制“一镇一方案”,针对性加强支持,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
吴新民介绍,接下来浙江将继续努力把“土特产”打造成为富民“大产业”,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全力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探索“土特产+商贸”“土特产+文化”等新模式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全省累计培育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要分别达到135条和12条。
实施乡村“土特产”优质优价工程,引导经营主体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提高“土特产”品质。构建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培育体系,持续开展“浙农优产·百县千品”推介活动,加快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越洋,高质量举办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土特产大会,提高“浙字号”“乡字号”的美誉度,增加“土特产”的附加值。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把联农带农作为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小农户等紧密联合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同时能够得到租金、薪金和股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