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评论(一)
新春,开年,我们因梦想而出发!芜湖,进击,起飞的姿态从来不会迟滞!
2月8日下午,在结束为期两天的新春“双招双引”集体调研后,芜湖“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暨“双招双引”推进大会召开。晒成绩、找差距,谈思路、话目标,诚意满满、干货满满的芜湖“新春第一会”,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芜湖必须以新的历史眼光,在新的历史方位、历史维度中,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不断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持续强化长三角一体化意识、省域副中心意识和首位产业意识。
今天的芜湖,取得的每份成绩都来之不易。2024年,全市GDP总量成功突破五千亿元,达到5120.5亿元,增速并列全省第一。创新型城市排名三年前进10位、跃居地级市第22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名居全国第25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千亿级关口,2013年突破2000亿元,2018年突破3000亿元,2021年突破4000亿元,2024年成功跨越5000亿元。十年间,全市经济总量实现了从二千亿到五千亿的跳跃。跨越千亿关口的时间线,从5年缩至3年。
芜湖也真正成为经济大市、经济强市,继续巩固了省域副中心、安徽第二城的地位。我们可以不谦虚地说,规模渐大、速度很快、质量更优,就是芜湖的经济标签。
经济是底座,城市全面进步是我们赖以为豪、引以为荣的资本。从跨江大桥、隧道,到飞赴五湖四海的班机;从快捷如电的市区县交通网,到驰骋如虹的高铁线;从日益增多的书房、宜邻中心,到无处不在的“口袋公园”……
芜湖每天都在变,每天都在变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越来越多,2024年新增了10万大学毕业生。近悦远来的感觉,以前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上海、杭州、苏州,而现在,我们的城市也有了这样的气场和吸引力。没错,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满眼柔情地打量属于自己的城市,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自信——
是的,这座城市以创新为基因,每天都充满活力。
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项目现场,对应的是马不停蹄、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接连涌现、热闹非凡的产业园区,验证的是崇尚创新、鼓励实干的文化氛围。
无论企业还是人才,你尽管拔足狂奔、拔节生长,芜湖一定能给你提供充沛的阳光雨露。
是的,这座城市正以世界著名汽车城和中国智算之城为建设目标。
我们有奇瑞,去年销量达到260万辆,汽车产业发展空间、投资空间、市场空间巨大,这是我们“双招双引”最强的金字招牌,一定能吸引更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企业落户芜湖。
我们紧跟时代和经济潮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去年成功举办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华为800多家合作商来芜见证,今年一定还有更多的精彩和惊喜。
我们有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14个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数量居全省首位,厚植了培育一流企业、成就优秀企业家的沃土。
是的,这座城市已经激发了最佳的干事创业状态。
每个周六早晨,市委书记、市长和一拨拨企业家以早餐会为平台,交流合作意见,解决发展问题。
每个节假日,市领导夜间出行,白天“敲门招商”“招才引智大宣讲”,北京、上海、广东……留下了芜湖匆匆而坚定的步伐。
当前的芜湖,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信心满满、斗志昂扬,这是我们打出“双招双引”新攻势的底气所在,这是我们追求更高质量更快速度发展的根本所在。
格局已然形成,每个人的核心任务,就是找准自己在这座城市前进、成长,变得更好更强的坐标。
我们没有理由不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安徽的省域副中心,我们是位处长三角的省域副中心。
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因为我们“无中生有”培育了世界一流的企业,“白手起家”创造了宜居宜业的环境。
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因为身边的每个人都信心满怀、朝气蓬勃,充满着对新一天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春第一会”已经打响了新年的“发令枪”,接下来就是要见行动、见实效、见真章。全市上下要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要求,坚持干字当头,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全力以赴抓好“双招双引”,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展现省域副中心新担当,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创造属于芜湖的更大精彩!
▍记者:大江评论员
▍编辑:郭安妮
关注大江资讯,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