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茌平地名】第八十二期:杜郎口镇崔何村

民生   时事   2024-11-27 10:42   山东  

茌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号

话说茌平地名


  

杜郎口镇

崔 何 村

茌平


编者按: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名文化,使大家了解茌平历史文脉所在、乡愁所系,提升大家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凝聚人文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共同致力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茌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茌平区民政局、茌平区地名文化研究会,特意推出茌平地名介绍系列声画图文展。
今日推出的是杜郎口镇崔何村。



概述


崔何村位于杜郎口镇政府驻地西南5.5公里处。东邻东阿县高集镇庙杨、南接乐平铺镇佛堂村、西连武庄、北与南李村为界。总面积2737亩,其中耕地2300亩、村庄占地360亩。现有村民245户、920人。村落呈方形,主街道东西向3条、南北向2条。




村名来历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何明会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何家庄,简称何庄。明中期,六世崔应时自邻村崔楼迁来,至嘉庆五年(1800),十四世崔庄临考取举人,随后崔庄临长子崔象贤之子崔承之,以咸丰癸丑科(1853)进士任内阁中书,而崔庄临次子崔象仪之子崔穆之,又以咸丰庚申科(1860)进士由翰林官湖南岳常澧道署布按二司,自后民间便俗称其村名为崔何庄。

但在茌平旧志中一直名何庄,至新中国成立后始正式命名为崔何。



姓氏情况


全村多为崔姓、何姓,同时还有李、杨、史等姓氏

关于崔姓迁来情况,据重修于清宣统二年(1910)《崔氏族谱》世表载:“一世思荣,配董氏,子五:明、亮、能、刚、景,原籍登州府黄县八里臼,今名崔家井,明洪武二年(1369)迁东昌府茌平县城东南二十余里佛堂(今属乐平铺镇),遂移居崔家楼(今乐平铺镇崔楼),卒葬庄西。”又据撰写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明庠生鹤公暨子墓碑记》载:“先世登州府黄县人,前明洪武,公始祖思荣公,迁邑之东南治崔家楼,阅五世,应时公徙居何家庄。”由此可知,六世崔应时自崔楼村迁来。

关于崔氏族人外迁情况,据《崔氏族谱》所载《郡庠生茂堂公墓表》知:“大武(乾隆六十年—光绪三年),字绍文,太学生,好施予,族中之待以举火者众,致家道中落,时居茌平东南治之何庄,以居宅湫隘,徙居佛堂庄左名南北崔庄(相传原本是想迁去后立村南崔庄,并改崔何为北崔庄,但未能如愿,故后世其实居佛堂村——编者)。”再据《崔氏族谱·士新公支派碑》载:“公讳士新,先世出登州府黄县,前明洪武二年(1369),思荣公始迁于邑之东偏崔家楼,公其元也,又移居前韩家庄(今乐平铺镇崔韩村)。”又据《崔氏族谱·清登仕佐郎乡饮耆宾东峰先生墓表》载:“崔氏世居邑东南崔家楼,为茌望族。公九世祖讳珙,迁居武庄(今属杜郎口镇),因家焉。”另外,十六世崔毓岭、崔毓臣、崔毓山三兄弟自崔楼村迁至今冯官屯镇侯庄;又有族人自崔楼村迁至今杜郎口镇北街村;而自崔何村外迁的村有今杜郎口镇丁刘村、南曹村、刘神村;自武庄外迁的村有今杜郎口镇北陈村;自崔韩村外迁的有今杜郎口镇腰庄、鲍庄,以及今乐平铺镇张小村、东张楼村、郝西村;自鲍庄外迁的村有今杜郎口镇二十里铺。

关于其他姓氏迁来情况有四:其一为何姓,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何明会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并立村何家庄;其二为李姓,自今振兴街道洼李村迁来,具体迁来情况不详;其三为杨姓,清道光年间(1821—1850),杨均因投亲自今东阿县高集镇庙杨村迁来;其四为史姓,1962年史期明自平阴县迁来。



历史人物


乐平铺镇崔楼村崔氏一族自古为茌邑望族,名人辈出,特别是迁居邻村崔何村六世崔应时支派,其十四世崔庄临一家不但出现了三举人、二进士,而且出现了翰林崔穆之,可谓茌平古之功名佼佼者。特别是在茌平旧志中,对崔何崔氏一族的人物记述当为人员最多、内容最丰者,有十几人之多。

崔庄临

字敬孚,号莅堂。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三《人物·乡贤载:崔庄临,字敬孚,号莅堂,嘉庆五年(1800)恩科举人,以大挑二等选菏泽县训导,署曹州府教授,签取知县。

崔象贤

字伯嗣,号砚农,崔庄临之长子,曾任菏泽训导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之三《人物·孝义》载:崔象贤,字伯嗣,号砚农。庠生,菏泽训导,庄临长子。生而英敏,读书目数行下。

崔象仪

字仲威,号可亭,崔庄临之次子,崔象贤之弟。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三《人物·乡贤载:崔象仪,字仲威,号可亭,庄临之次子,象贤之弟也。孝弟发于天性,幼能窥知父意。喜读书,即读终日不辍,年十五六,十三经俱能背诵,尤嗜读《左氏传》,能逐句倒读如流水,或曰诸经惟《仪礼》为难读,于是复读《仪礼》,使如所读《左氏传》而后止。后随父任菏泽,于周秦诸子以逮汉魏传书,多钞录盈箧笥,尝自病不善属文,郁郁以居。庄临谕之曰:‘读书所以为人耳,不能文非病也!’意始稍稍解。……象仪先象贤殁,病革,持兄手不能释。殁后四年,穆之举于乡,又两年成进士,入翰林,象贤以象仪不及见,每与客言及,辄挥泪不止。客有语象贤者曰:‘阿弟止长厚耳,才不逮君远甚。’象贤曰:‘止其读书,孝弟象贤能及之乎?’且其平日尝自诵曰:‘能费事人方省事,好省事人必费事。’此非有道者之言欤?!”

崔承之

号绍庭,系崔象贤之长子。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十《选举志·进士》载:“崔承之,咸丰癸丑(1853)科,内阁中书。据《崔氏族谱·端和先生教思碑》载:“(承之)癸丑通籍授中书,俸满以同知,记名出为云南寻甸州牧,以严亲年渐高不欲远离引归。授徒以修脯代禄养,先后二十年,或馆里中,或邻乡,或官署。主平阴、济阳、夏津、齐河、威县、阳谷书院讲习,以正教人,不事迫切,文艺而外,尤重躬行。其经指授,甲乙科、拔萃成均者相接踵,其未腾达者亦不失为端行励学之士,于古人立教大旨不既得欤。师道立则善人多,尽己及人裕之者素也。

崔延之

字绍组,系崔象贤之次子。据《崔氏族谱·世表》载:“延之,字绍组,又字寿卿,号汉阁,又号少伯,由廪生中式清咸丰己未(1859)恩科举人,光绪庚辰(1880)大挑一等,请以教职,候选授鱼台县教谕,兼理训道,加五级内阁中书衔,敕授征仕郎。”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十二《艺文》载:崔延之著《孟子弟子考》、《黄河故道考》、《百官箴》一卷、《尔雅说文引诗》、《异文证》。

崔穆之

字清如,号肃堂,系崔象仪之子。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十《选举志·进士》载:“崔穆之,咸丰庚申(1860)科,由翰林官湖南岳常澧道署布按二司。”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三《人物·乡贤》中对其有详细记载。

崔式衡

字亭孙,号敬舆,又号叔平,系崔穆之三子。民国二十四年(1935)《茌平县志》卷十《选举志·举人》载:“光绪:崔式衡  丙子科,内阁中书。”又据《崔氏族谱·世表》载:“式衡,字亭孙,号敬舆,又号叔平,由清廪贡生中式光绪丙子(1876)举人,内阁中书,截取分发山西候补同知加三级诰授奉政大夫。”

崔鼔源1914—1993)

原名崔,晋泉,系崔承之重孙,后随祖崔式度居聊城古楼东大街。深得祖上书法真传,民俗学“布衣大师”吴云涛与崔鼓源是莫逆之交,他曾这样评价崔鼓源的书法:“虽宗真卿法度,而兼得张迁、曹全精华,气韵之美,自成一家。”又说:“劲健明快,犹如断金切玉。”


-END-



编辑:李 静     审核:王效山
监制:常 霞     顾问:刘本科


智慧茌平
茌平当地最有权威的信息平台,最大范围的主流受众,最具专业的策划团队,最为细致的服务跟踪,致力传播,成就超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