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毕业于赣中的吴新明先生提供的。吴新明先生赣中毕业后考入哈军工,他已经78岁高龄,目前居于安徽蚌埠。虽然居住在他乡,但是吴先生对家乡的发展、对母校赣中的发展一直很关注。从他的朋友圈我找到了很多赣榆的资料,里面有不少影像资料特别珍贵。最近几天,本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吴先生的作品,欢迎大家关注本公众号,将会在第一时间收到最新内容。
吴新明 ,1946年8月生于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 1965年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导弹工程系,1970年毕业。先后在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蚌埠坦克学院等军校从事电路理论教学和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是哈军工历史研究的知名人士,现任《哈军工纪念馆》顾问。1989年曾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专职进修军事教育理论,从此20余年来,青灯黄卷潜心军事历史、军事教育和哈军工历史。发表报告文学作品《皖南事变 傅秋涛突围传奇》、《建议停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一人 张衍同志》、《反复无常的大汉奸郝鹏举》、《从老红军到汉奸 王宏鸣的可耻人生》等多篇;退休后笔耕不止,发表专著3部:《王牌军校 哈军工》、《王牌军校 高端访谈》、《军中名校 哈军工》和《65571传奇-长河浪花》等4部。2008年到2011年,作为主要策划人和编导之一,在广东电视台参与创作了10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哈军工》。在该片制作过程中,曾跟踪采访了120余名哈军工元老、故旧,足迹踏过全国13个省市、遍布白山黑水、大江南北。该片在地方和中央台放映后,获得了一致好评,在茂名召开的“经典中国红色纪录片颁奖典礼”上获得了“红旗飘飘经典作品”荣誉,同时宣布由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2012年该片在长沙又获得国家级纪录片最高奖项“金鹰奖”。
青口河静静地躺在在苏鲁交界的大地上,平静的河面如同一泓池水波澜不惊。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截住了源头,像全国许多河流一样只留下了一个符号意义的河道,为了维持这个符号,人们给本来干枯的河道注入了“生态水”,造成了有河无流的局面。青口河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她因为流经小城青口镇而得名。历史上的青口河湍急而碧透、淙淙的河水欢快地流淌着,两岸河床里黄沙透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金光,鱼儿自由地在水中游弋一眼见底,其水质之美,今天再好的瓶装矿泉水也没有它甘甜、软绵。过去,整个青口河沿岸的人家都是到这条河里来汲水喝,挑水的汉子、抬水的姑娘、媳妇是青口河两岸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电影《南征北战》的一个镜头,战士们来到大沙河边用手捧水畅饮的景象好像就发生在眼前。如今,无论哪条河除非在源头,谁也不敢直接捧起来直接喝!可别小看这条从山东莒南县而来的不起眼的小河,她曾经孕育过一场热闹非凡的海洋文明,还造就了延绵300多年青口镇的商业繁华。青口河发源于山东省莒南县洙边镇,在山东境内叫洙边河,河虽不长但历经山东和江苏两省,进入江苏后途径赣榆县黑林镇、塔山镇转弯由北向东历经土城小镇一路东来,弯弯曲曲九转十八弯流到青口,再东去5公里就入黄海了。青口河临近青口转了两个大弯:一个是古河套,像黄河的河套一样,弯了个U型,连带着河边的村子也叫做“古河套”;河流到了青口又弯出了一道大的弧形,这里的河堤就是著名的“月牙堆”。月牙堆上树木繁多、绿树成荫,这里是鸟儿的天堂。一到春天,这里成为儿童的乐园。大家到这里抓鸟和知了。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抓鸟的过程。抓鸟那是家里有钱的大孩子干的事,用竹竿子摸上熬好的桐油,其粘度就像今天的树脂胶,从树下间隙里对准鸟,趁其全神贯注的鸣叫时,屏住呼吸,一杆子猛地顶上去,粘住了鸟儿翅膀,鸟儿狂叫着被活捉了下来。抓住鸟的那一刻有说不出的惬意!搞得好一天能收获几只“大榆眼”、“小榆眼”、“绣眼”、“黄雀”等等。至于蝉,那就比较简单了,过程是一样的,只是粘料要简单些,不要那么专业。只要盯准家里妈妈推磨,趁她不备,悄悄地猛偷一把麦子面糊就跑,妈妈心疼麦子糊,在后面怎么喊也追不上,跑到河边耐心地洗出面筋,缠在竹竿上就可以抓知了了。青口河全长大约60公里。历史记载600年前青口河的入海口就在青口附近,大约是现在的丁庄、王庄、东南庄一线,后来沧海桑田,一场大地震把陆地往东推移了5公里,于是青口河也随之延伸东去。当年青口河的气派和风貌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感谢金朝爱国大诗人元好问先生厚爱青口,留下了不朽的诗句,给我们增加了可圈可点的记忆。他在给好友青口驻军首领青口帅的诗《横波亭》中写道:孤亭突兀插飞流,
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
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淡月鱼龙夜,
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
浮云西北是神州。
横波亭想象图
这首诗第一句就告诉我们,青口河入海口处水流湍急,河口有“飞流”入海,入海口处还有一个高大的亭子,号称“横波亭”。这样看来,青口河当时还是风景秀丽之地,河边还有亭榭楼台,这个亭榭的气势很宏伟,大到压过三国时代陈宫修的楼宇,元龙是三国时的名仕陈宫的字,曾任徐州牧。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曾重笔描写了这位名儒。这样的风景和建筑必然召来了文人骚客来此聚会。横波亭历经沧桑,怎么消失的没有文字记载,估计是毁于兵燹或者是地震。历史上青口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陆上运输不发达的年代,水路交通显得格外重要!历史记载:青口是水陆交汇的大商埠,著名的徽商、晋商都来此驻足,并留下了永久记忆。据语言学家考察青口话,其很独特,说是操着山东鲁南口音又夹杂着许多山西方言的特殊语言,实际上现在的语言学家们又把赣榆话分属于:“胶辽官话”,整个江苏省就是四大语系,赣榆县一个县占了一种语系。赣榆话是很独特的,如:巷子的巷在青口读“hang”的第三声,把爸爸叫dada,这是是典型的山西方言。当海上来的船队到了青口东南庄码头时由于河浅进不了青口码头,头脑聪明活络的青口人发明了“连桶”船队,用椭圆形的大木桶一个接一个形成规模的力量的“桶队”,把南方来的货物从东南庄码头转运到青口二道街商埠码头,大批的南货、北货每天川流不息的在这里转运着,繁忙的青口河就像如今的京杭大运河。青口河就这样在明末清初造就了一代海洋文明!我们小的时候(解放初1952年前后)这种木桶联运的物流已经消失,但木桶还在,一般停泊在青口河南岸,平时没用。当青口河发洪水的时候,两岸的交通运输中断,那时河面上是没有跨河大桥梁的。这时要想过河到对岸去,就要借助木桶做摆渡船了。滔滔洪水浊浪滔天,黄水里还夹带着一个接一个的漩涡,发出哗哗的喧嚣声,让人望而生畏。谁敢摆渡呢?青口河南面木桶的船主就是熟练的艄公。他们掌握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当木桶装满了人后,大家都是站在桶内,这个桶的重心很难把握,只见艄公操起竹竿在洪水中一杆一杆划着八字稳妥地前行。有时一个大浪打来,木桶被打得偏离方向,艄公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着、校正方向向对岸划去,终于把旅客送到对岸。送到对岸时旅客已经被河水冲到下游离对岸出发点至少300米左右。1964年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竣工通车,木桶从此失去了最后的经济功能,1964年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木桶过河示意图
退出历史舞台的行当不止这一个,在青口镇没有通自来水之前,所有人家吃和用的水都要到青口河去汲,男人、孩子、姑娘、媳妇,有抬的,有挑的,成天川流不息,形成青口河码头上川流不息的浩瀚队伍。不过这些都是业余的,青口河还有一支专业的挑水队伍—卖水。他们专门为没有劳力或者不愿意出力去汲水的人家服务。在卖水的队伍里多数都是贫困人口,上了年纪的人都忘不了挑水卖的青口“名人”汪大山,许瞎立,还有庄瞎子……汪大山的出名在于他老婆,他老婆叫“梅花”,是一位从山东讨饭到青口的傻子姑娘,那时汪大山已经40多岁了,孑身一人。经好心的街道办事处郑培莲书记说和就嫁给了汪大山。婚后,两个人过得很好,偏偏青口有个傻子叫“愣美”的花痴,他也看上了梅花,竟然把梅花偷跑了,一时闹得青口沸沸扬扬,最后,还是被汪大山找回来了,物归原主;许瞎立也是一个穷光棍,有一位老母亲,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去世后他拣了一位比他大30多岁的老太太为妻,这又是一大新闻……每年夏天青口河都要发大水,当滔滔的洪水一浪高似一浪接踵而来时孩子们都偷偷地跑到河堤上去玩耍。这时青口河热闹起来了,河里浊浪排空,堤坝上人流不息。大家紧张的忙碌着防止大水冲破堤坝,1952年全国大水灾,青口也发生了决口事件,浑浊的黄水像脱了僵的野马冲进了青口镇大街小巷、钻进了各家各户。我们躲在家里看见胡同里的流水夹带着各种漂浮物:锅碗瓢盆、桌子板凳、死猪、死鸡什么都有,小孩子好奇想下水去捞一把,家长牢牢抓住我们的手,一步也不许动!决堤的事经常发生,镇上的商会为了安全决定集资筑堤坝,说干就干,请来了水利专家指导在最容易破堤的地段,青口河北面从小南门起始,上溯了大约300米左右,一座高5米的石坝耸立在青口河北岸,石坝的建立为青口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但是当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来临的时候,如1952年夏天青口河还是决堤了。如今,青口河上游修建了塔山水库彻底根绝了水患,从1958年开始,青口河再也没有发生水灾。青口河更多的时候是儿童的乐园。夏天我们三五成群偷跑出来到青口河里去游泳,大家脱光了衣服光着屁股在河里戏水,大一点的孩子会游泳,什么狗刨式,狗挠式,踩水、晃水、扎猛子等等……我们跟着偷偷学,一般的很快就可以学会“狗刨”,上大学后游泳课上我自称自己会游泳,结果狗刨式一出场引得城里同学笑破肚皮!游泳是有危险的!青口河里有东西两个堰塞口,水域开阔有几亩地面积,水深十几米,会水的孩子老是拿到堰塞口去游泳为荣,结果堰塞口每年都要吃掉一两个英雄,所以下河游泳受到家长严格控制。决不允许下河!可美丽的河水吸引着我们,总是偷偷地跑到河里玩一把……当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大自然也给人类带来丰厚的回馈。青口河清清的河水里小雨小虾就不必说了,在河床的沙滩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王八,每没到夏天有胆大的人拿着铁叉在河水里往下反复地插,一会功夫就插到一只王八,铁叉穿透了王八的硬壳,一边流血一边还张牙舞爪地在挣扎。运气好,一个上午可以抓到十到二十多个。顺便说一句,那时人傻,绝大多数人都不吃王八。传说吃了王八就会“憨”,哪个人愿意为嘴而伤神变成傻子呢!?冬天青口河又是一番风景。当进入腊月,大雪纷飞,河面封冻了像铁板一样硬,铁轱辘大车在老牛的牵引下在河面的冰上过河像趟平地一样方便,车在冰上行走时冰被压得嘎吱嘎吱响。这时我们一有空就跑到河上滑冰。滑冰比较容易学,有别人趟过的跑道,做一个助跑动作,临近跑道双脚一并立即开滑,不用使劲人嗖嗖地移动,那兜风的感觉真好像神仙一般!不过这中间不能遇到障碍,假定遇到障碍,立即就是一个仰面朝天,摔一下是很危险的,轻则鼻青眼肿或头破血流,搞不好还会腿断胳臂折,那问题就大了。冬去春来,每年阴历正月十六,青口河边还有一场特殊的集会,叫做“南窑会”,在青口河南有两孔砖窑,相传在1921年正月十六这一天窑主人陈三开窑烧砖,先烧香敬窑神,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后来形成了习惯,每年正月十六,大家都自发来南窑游玩,在窑上走一圈,一边走一边说“走南窑 过百桥 走三遍 不害腰 ……”然后再丢几个钱下去,祈求有一年的好运,于是大家纷纷而来,争先恐后排队走窑,完了以后都集中到青口河北面的沙滩上,这时商家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产品在这里买卖,各种各样的小吃,各种各样工具,各种各样的玩具应有尽有,摆得琳琅满目、热闹非凡!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是“咕咕荡”这是一个玻璃器皿,很像现代的醒酒器,底薄如蝉翼,嘴尖如瓶颈,吹起来发出清脆的咕咕荡的声音,但吹此物要拿捏好分寸,吐气要均匀,稍不注意就会把底吹掉,一个玩具马上完蛋! 其实,不是南窑会期间,盐市街前面的河滩上也是一个热闹的市场,河北岸的沙滩上排满了各种商贩,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卖柴火的、卖粮食的、卖各种小吃的:凉粉、黄粉、烧饼、油条、呛面饼、发面饼,空气里飘逸着醉人的香味,闻着闻着口水就流出来了。这个沙滩上还有几盘铁匠炉,最著名的就是周培芝父子开的烘炉,专门打造并销售除了铁锅外各种铁器用具。大约是1950年,有一位没有科学常识的铁匠师傅捡来了一枚炸弹,他们认为这是难得的“巧”,白捡了一大块洋铁,随手放在烘炉里烧,哪知烧着烧着,轰的一声巨响,炸弹炸倒了一位拾粪的孩子。顺便说一句,那时,粪便是金贵的东西,不像现在,认为是脏东西,在马桶里冲掉。那时动物和人晚间在外面是随地大小便的,第二天有许多人一大早,早起背着粪筐去检粪回家,积攒起来上到田里做肥料。这孩子是西门里一户菜农家的,名字叫某某。有些人不厚道,编出了一个儿歌:“小拾粪、该上灰、炸弹炸了个脚后跟”,从此,这位兄弟成为一个残疾人。由于他腿瘸,人称:某瘸子,或者干脆称瘸子,正式的大号反而少有人知道。“该上灰”是该倒霉的意思,青口土话。青口河的美妙说不尽、道不完,她给我少年时代带来了无比美好时光,带来了许多永远不会忘记的甜美记忆,多年在外,每次回家我都必须到青口河边走一走,尽管目前河已经没有流,沙滩也已经消失殆尽,人工打琢的风景虽然也很优美,但我从内心深处还是忘不掉老青口河的自然风光。退而求其次,令我魂牵梦绕的河的位置还在,模样还有,这就够了。社会必须发展、人类总要进步。牛车虽好,但现在放着高铁和轿车不坐,去乘牛车,恐怕连元代的画家王冕也不愿意了。这个历史的趋势谁也不能阻挡!2017年12月16日初稿
2020年8月9 日 定稿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