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战争,惊心动魄!一位赣榆老人与青口战役十八勇士的故事

民生   2024-11-23 15:55   江苏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每天发布本地最新资讯




编者按:

郭建中同志的这篇回忆录是十分难得的好文章,说其难得基于两点:一是郭九峰先生的家史是青口镇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艰苦的探索,在国民党和日伪时期,这种探索是艰难的、坎坷的!只有共产党来了,青口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但是郭九峰家族三代人还是不屈不饶地探索并走过了一段先行者的路程。

第二,长期以来,青口十八勇士的事迹都是记者们的追述,没有人亲眼目睹的体会,郭建中同志从父辈的回忆中,鲜活地再现了十八勇士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人民和共产党军队血肉相连,军民鱼水情的情景。显示了虽是在敌占区,青口人民仍然热爱共产党、热爱八路军。这是当今极好的一篇党史教材!

                                                                                            吴新明

                                       2021-10-1


郭建中简介


    

郭建中,男,1950年213日出生,连云港市赣榆区人,工程师、经理,退休。爱好写作。本人名字与成果已载入《中国专家人才库》。



我的父亲郭九峰

                                 郭建中

父亲郭九峰是二零零零年去世的,距今已廿一年了,多年来,父亲的形象一直是高大的,不时地显现在我的面前。我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表达对老人家的思念,但话到嘴边,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几次提笔都没有写成。昨天又听到”我的老父亲”这首经典老歌,我不由自主的潸然泪下。该写一点关于父亲的文字了。
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很少生病。在去世前几个月里虽然心脏衰竭,但仍能生活自理,就是出房间活动少了。因是我自己创业开厂,时常早出晚归。每天早上上班前我都要去房间看望父亲。父亲是春天去世的,临终那天早上和往常一样,我走进父亲的房间,这时,他已经坐起来,看见我就叫我帮他穿衣服,我没有多想,先给他穿毛衣,帮他伸袖子,可能是我动作快了些,他让我慢一点,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和我说话。下午,我下班回家,家属说今天给父亲吃饺子,我想先进父亲房间看一下,再回厨房端饺子。一进门我就叫了一声大大,但没有回应声,当我走近床前,一瞬间就慌了神,我看见父亲躺在床上,被子盖在下身,半闭着双眼,左手搭在右胸旁,右手伸到床沿边,我拉了一下父亲的手,手指一动不动。把脉后发现脉博已消失。这时我才意识到,父亲已经逝去。我不禁泪如泉涌,连连大声叫着大大......父亲安祥地走了,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院子里的亲属很快来到父亲的房间,满屋子都是哭声,老母亲哽咽地说:”“中午他还在院子跟邻居拉呱......",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意,我后悔极了,后悔自己太大意了,总以为父亲不会这么快去世:后悔没能多陪他说说话;后悔以前对他关心的不够。晚上,我坐在父亲的遗体旁边,心情很失落,我心目中最敬重的靠山没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哀思和怀念。
父亲生于一九零八年(光绪34),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享年九十三岁。父亲的一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慨括:"平凡而不平庸,淳朴善良,坚忍而豁达"
父亲五岁时,爷爷挑着他,带着全家从山东日照逃难到苏北赣榆县青口镇。爷爷有文化,会“石印技术”,在镇上开了一家印刷社,以此勉强维持生活。父亲十四岁时爷爷就去世了,由大伯(比父亲大七岁)继承父业,命名”焕文石印局”,兄弟俩共同经营。大伯心灵手巧,会刻字,喜欢玩鸟,可惜在一九三八年,因日本飞机投炸弹受惊吓得病去世。于是经营印刷社,养活全家老小的重担落到父亲一人身上。当时父亲三十岁,由于“石印技术”有局限性,已不适应社会需求,于是父亲借钱托人从青岛购买了一台德国造铅字印刷机。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带了一个徒弟。后来,因生意不景气,就把这台印刷机卖给了沂蒙山区的八路军,据说这台印刷机为共产党山东根据地印刷《大众日报》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口镇是敌占区,我们全家住在东门里火叉巷内。一九四一年三月廿五日,八路军从沂蒙山区挺进苏北,为了打通山东和苏北两个根据地的联络,在罗荣桓同志亲自布置下,发起“青口战役”,经过激战,重创镇内日伪军,获得了大批战利品。而后,由于新浦日军疯狂反扑,鉴于八路军已经达到了战役目的,三月廿六日天亮前攻城部队主动撤出,撤离中由于东门里地形十分复杂有两个班与大部队失联,十八名战士没有跟上主力撤退,不幸被从新浦赶来增援的日伪军围困,两次突围都未成功最后退到火叉巷一个大院里,经过顽强抵抗,战至傍晚,打死了几十个日伪军,十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剩下八名战土也被冲散。父亲听说是山东过来的八路军,顶着激烈的枪响,悄悄打开大门,正巧有一位八路军战士跑到门前,不由分说,父亲随手把战士拉了进来,关紧大门,两个人寻视完院子和屋内,才觉察到无藏身之处。鬼子追喊声越来越近了,这时西院传来徐奶奶的声音:"赶快到屋后草垛里藏起来,快!”父亲有些不舍,但还是拉开门闩,并迅速脱下外衣让战士穿上,八名八路军刚藏进草垛,日伪军就到了门前,他们挨家挨户搜查,没有搜出一个八路军,气急败坏扬言若八路军再不出来就要烧光巷内所有房屋,为了掩护老百姓,藏在几个草垛里的八路军不约而同地冲出来,与日伪军拼死厮杀,最后全部被俘。眼看此场景,父亲心里难过极了。仇恨的眼泪直往肚里流!多少年来,父亲谈起这件事,就会情不自禁流下同情的眼泪。
解放后,父亲分得了房产,政府发给了”土地房屋证"。社会稳定,百废待兴,县里决定成立国营印刷厂,先组成筹建小组,父亲懂印刷技术,是重要成员,他很高兴能发挥自己特长,为建厂出力。他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印刷厂成立后,父亲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经常被评为劳动模范。因厂里需要,一直干到七十岁才退休。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县印刷创始人,他的姓名和贡献被收录在”赣榆县志”里。
父亲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从不阿谀奉承,说话直来直去,无意中就会得罪人。解放后二十多年内,每次“政治运动”都会受到冲击,整他的理由是解放前开印刷社,带过徒弟,属“剥削行为”;我祖父从日照逃难到青口原因不清楚:在五八年”大跃进"年代,有一次父亲和同事去日照联系业务,一路上看见田里许多地瓜没人收,烂在地里,便说了句惋惜的话,过后,那个同事便诬陷父亲“攻击大跃进”;“四清运动”后期,厂内有人贴大字报,说父亲喜欢钓魚、下棋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我三姐中专毕业后分配在辽宁丹东硼砂厂,工作勤奋,积极上进,党组织想发展她入党,必须政审、外调,可是每次去函或去人调查,印刷厂政工科回复都是父亲的”历史问题没查清",使三姐入党的事迟迟不能解决。三姐受压抑,父亲心里很难过,感觉拖累了女儿,他气冲冲找到政工科当事人,质问:“你们为什么说'历史问题沒查清'?解放后快三十年了,难道还查不清?”,最气人的是,当事人还不承认这事。在那个年代,父亲很无奈。直到一九七八年全国“大平反",三姐入党的事才得到解决,但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抹平的。
父亲中上等个子,身材匀称,不胖不瘦,退休后微胖。方圆脸,下巴宽圆,脸面白净,五官端正、目光和蔼,平时总是爱叼着一个猴头烟斗,有人说他的面相像列宁。文化馆里教“人物素描”时还请过他当人物模特。
父亲爱好广泛,喜欢读书看报、书法、写作、拉胡琴。他只上过一年私塾,但靠自学,认识很多字,厂里连大学生都不认识的生僻字,他都认识。文化馆里有他参赛的书法作品。晚年,还写过“养生健身”文章,在“江苏老人报”上发表。
父亲有一种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豁达胸怀。受伤害、不愉快的事从不记在心里,十件事有一件是受感动与喜悦的事,他都不会遗忘。见到那些当年陷害他,使他遭受二十多年心灵创伤的人,不是耿耿于怀,却坦诚以待,似乎完全原谅他们。直到今天,想起了老父亲,我对他这种博大的胸怀由衷的敬佩。
父亲一生历经磨难,又喝酒又吸烟,却活到了九十三岁高寿,与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也与他坚持锻炼密不可分,八十岁那年夏天,还曾下河游泳。他喝酒从不超量,吸旱烟总是”吧嗞吧嗞”吸进去又喷出来,很少吸进肺里。
父亲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在他的眼里每个儿女都是他的骄傲,都是那么孝顺。从不计较哪个孝顺、哪个不孝顺。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儿女中都没有硕士、博士,但孙子、外孙子中有硕士、博士,他也感到很欣慰。
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乐意帮助别人。一九七六年全国都在防地震,镇内几乎家家都搭防震棚,夜里在防震棚里睡觉。巷子里就数我家院子大,邻居找到我父亲,想在我家院子里搭防震棚,父亲很高兴地答应了,可父亲仍坚持在屋里过夜,怎么劝他也不听。他还在桌上倒立一个长酒瓶,以防万一来地震,能听到瓶倒声就向外跑。
父亲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们,父亲的教育让我们永远受益。父亲常对我们说:人生就像演一场戏,要注重名誉,要演好,使台下观众喝彩,即使不喝彩,也不能被观众哄下台。
记得我少年时,当时没有电视,每个星期我和姐姐都要看一场电影,看完电影回到家,父亲都要问我们:电影名称,主题思想,有什么感悟。若我们回答不上来,他都会说:“不能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父亲面貌慈祥,不擅于处理家庭矛盾纠纷,清官难断家务事,他最厌烦发生纠纷后互不相让,争吵不休。平常和家人或外人在谈及这方面话题时有一句口头禅:“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是宋朝诗人陆游的诗”铭座”里的佳句。
父亲是一个能吃亏的人。他常说"吃亏是福,能忍自安。",在"文革”时期,行政机构由”革委会""军管会"取代。一九七零年,我家因拆建房和里院邻居发生房产纠纷,邻居提出无理要求,阻挠我家建房,母亲和我们都很气愤,有关部门”和稀泥”,不坚持原则,迟迟不能解决。父亲讲了”六尺巷”的故事给我们听,说明朝宰相张居正家里人与邻居为一堵墙发生争执,写信要张居正来解决,张居正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接到信后,家人邻居羞愧不已,各让三尺,终成今天之六尺巷'”。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我家主动让出一条一米多宽的通道给里院邻居出入,两家分开各设大门,达成协议,把纠纷解决了。
往事如烟,岁月穿梭。父亲去世后四年,母亲也走了,也是享年九十三岁。我们兄姐五个,大哥、大姐已不在了,剩下我和两个姐姐也早已是做爷爷奶奶的人了。写到这里,我两眼已湿润,我想,在我们有生之年,不能再留有遗憾,要把父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传给子孙后代。



非常正能量的一篇文章,欢迎大家转发!

印象干于
原名称“印象赣榆”,因平台命名规则不得已改为“印象干于”,名字改变,初衷不变,一如既往给大家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