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光盘、凡一平、黄芳 | 骏马奖·作家面对面

时事   2024-11-16 12:21   广西  

“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将于今夜在广西南宁盛大启幕。人们在聚焦这场每四年一届的文学盛典的同时,也在聚焦文学桂军——多年来,他们深耕脚下的土地,不断书写着广西故事,为全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广西元素和广西视角。

在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广西作家的创作硕果累累:光盘《烟雨漫漓江》获长篇小说奖、凡一平《上岭恋人》获中短篇小说奖、黄芳《落下来》获诗歌奖“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前夕,当代广西记者与三位骏马奖作家对话,倾听他们的文学创作故事——


 骏马奖·作家面对面 




光盘:用虔诚点燃文学之火

点击跳转↑查看完整版对话


关于漓江的诗文自古而今非常多,但还没有过长篇小说。您创作长篇小说《烟雨漫漓江》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漓江上游地区作为重点?

光盘:漓江自古以来就是著名风景区,历朝历代关于漓江的诗词歌赋以及散文,可以说汗牛充栋,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比如,唐代诗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宋朝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当代陈毅将军的“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等。作为作家,我总觉得漓江的文学作品中,不能少了小说。于是,很多年前就有了写一部漓江小说的念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动笔。


2022年元月的一天,突然就有了创作有关漓江小说的冲动和行动。但是一开笔,熟悉的漓江突然陌生了,有一种灯下黑的焦虑。我有必要再次走近漓江,再去看看漓江的山水和那里的人们。于是,我制订出较为详细的深入漓江、扎根漓江的计划,并且决定以漓江源头地区为重点。源头是一条河流最重要的节点,没有源头,就没有河流。有什么样的江河源头,就有什么样的河流形态。河流的命运掌握在源头地区人们手上,反过来,河流的命运又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命运


在漓江上游地区乡村体验生活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即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猫儿山“树大招风”,被众多外来偷猎者、盗砍盗伐者紧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任务便显得特别重要和繁重。我采访了其中三个管理站,即同仁、庵堂、八角田,站里的巡山人员三班倒,管辖的山林宽、林子厚、峡谷多、河流多,每天必须巡山到“边界”。除跟偷盗者斗智斗勇,还要跟攻击性强的野生动物比“武功”,每天都处在危险之中。巡山工除了护山,还要负责宣传生态环保工作,时常在非核心保护区救人,那些自发的徒步者迷路遇困,全靠有这些巡山工施救。森林公安抓偷猎者,也全赖巡山工提供线索。


采访他们,我始终冷静,把他们当普通人看待,不激发他们的豪言壮语,聆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因为我要的是一群真实的人,一群有血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通过采访他们,随他们巡山,破译他们内心的密码,我寻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源头活水。


据我所知,《烟雨漫漓江》是首部写漓江的长篇小说。正如我在自序中说的,“《烟雨漫漓江》只书写了漓江的一个角落,一个片段,她丰富的内涵和张力,我一生都写不完”。





凡一平:我这辈子的创作都离不开上岭村了

点击跳转↑查看完整版对话


“上岭”好像您身上的一个胎记。您只在上岭村待了16年,相比起来,您在都市待的时间更为长久,您也写过很多都市题材小说,但好像对上岭,您倾注了更多创作心血,为什么?

凡一平:上岭,是我近些年文学创作的地理标识,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从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往东十三公里,再沿红水河顺流而下四十公里,在二级公路的对岸,有被青山和竹林环抱的村庄,就是上岭。它是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或摇篮。上岭有着不多的人口,却生生长流,他们渺小却坚韧,又像鱼群一样抱团,欢乐。已经死去和还活着的,都是我的父老乡亲。
近些年,上岭故事如井喷般不断地涌入我的脑海并诉诸文字。一个接一个渺小、坚强、智慧的人物,让我心动,也让我冲动。我把他们写出来,呈现他们于苦难中的坚强和达观,生存的智慧和善良,同时寄托我对生命的悲悯、对人性幽微的探索,以及对人性光芒的希冀。这些作品或是我献给上岭村的又一曲悲歌,或是另一杯甜酒。书中的故事无一不发生在上岭,转移和加载在了产婆、裁缝、侦探、说客、道公、保姆、歌王等人物身上。他们身上满是上岭男人、女人的性格和气味。他们的经历中有我曾祖父的冒险和神秘,有我祖父的坚忍和大气,有我外婆和母亲的非凡才艺和想象,还有我父亲和叔父的善良忠诚……
上岭是一个村,又是一个人。我是上岭村人。我想我这辈子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我、养我、亲我的上岭村了。只是,接下来我该如何描写上岭村,让上岭村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打动人心,到处传扬,这是个问题。






黄芳:文字为我打开了另一个更为宽阔从容的世界

点击跳转↑查看完整版对话


您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的关系?如何评价自己的诗歌风格?

黄芳:我觉得非常庆幸的是,一直以来,无论生活还是职业,都没有影响到我的诗歌写作,更多的时候反而是促进了我的写作。


我的生活圈子不大,但文学浓度很高,亲友都支持我的文学创作,甚至都是同好。工作上,无论是曾经从事的报社记者、出版社图书编辑,还是现在的大学教师,它们都跟文字有关,甚至可以说,写作就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反复地强调,自己是一个在梦想与生存中拥有平衡术的幸运儿。于我而言,创作与生活,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就像互为镜像的玻璃。


任何一种写作风格,尤其是具体到某个人的写作风格,其实都是评论家给出的。曾经有评论家用“羚羊挂角”来形容我的写作风格,我只能说受之有愧。后来,又有评论家提出我的写作进入了“中年写作经验”的阶段。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无意识的,我也是看到之后才会说,“哦,原来我是这样的风格”。


10月21日,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独秀书坊有一场关于我和光盘老师骏马奖作品的分享会。活动中,广西师大文学院的陈瑜老师向我提出了关于诗歌中出现很多“贴地”和“倒伏”意象的深意,这个问题是我可以清晰地回答的。


因为不擅长与外界打交道,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习惯和偏爱观察,并且以文字的方式把所观察到的世态万物陈抒出来。“贴地”是我观察的本能,它能让我更深刻地感受这片大地的炽热与悲苦,我们既是世界中的一粒微尘,又是不可替代的巨石;“倒伏”则是因为我明白,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如草木一般,在风浪到来时不由地倒下去,风浪过后又能够直立起来,轻柔又坚韧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广西获奖作品 。《当代广西》制图





不想错过重要推送&官方福利?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加个星标

  进入微信公众号“当代广西”主页,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就可以了


记者 | 邱烜
责编|黄雅文

审核 | 朱金莉  钟振
当代广西新媒体出品
阅读推荐
广西作家协会揭牌仪式举行 刘宁张宏森等共同揭牌

出走三年,回归即巅峰!大众为何“偏爱”李子柒?


热门视频推荐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当代广西视频号


当代广西
关注行进中的广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