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创作的《生死场》,将她从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曾评价这本书:“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在这次讲座中,嘉宾章海宁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这部作品,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生死场》的价值与意义。
话剧《生死场》
《生死场》的文学经典魅力
《生死场》于1934年年初开始创作,同年9月完成,最初在哈尔滨的报纸上连载时,这部小说被起名为《卖场》。1935年,萧军、叶子、萧红成立“奴隶社”,在上海自费出版了《生死场》,鲁迅为其作序,胡风作后记,使得这部作品在上海引起轰动,萧红也因此被全国各地的读者所认识。
《生死场》在不同时期都备受关注,版本颇多。民国时期至少出版了十余种版本,继奴隶社之后,大连、哈尔滨等地也纷纷出版。1949年以后,不同出版社都推出了《生死场》,其中黑龙江文艺出版社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版本印量最大。
《生死场》不仅在大陆有众多版本,在港台以及海外也是一样。此外,它还被改编成多种形式,例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连环画以及香港的绘画作品。它也被搬上戏剧舞台,成都话剧团曾编过三幕七场的话剧剧本,田沁鑫编剧的《生死场》话剧影响力巨大,不仅在北京连演不衰,获得各种奖项,制成 DVD光碟,甚至还到韩国进行演出。如今,很多高校的戏剧课也常将《生死场》搬上舞台。从文字到绘画,再到舞台,《生死场》的经典性毋庸置疑。
《生死场》的阅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35年12月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它作为抗日小说、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被阅读,鲁迅、胡风的经典评价对读者起到引领作用;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它被作为启蒙小说来阅读,舒乙、钱理群等学者以启蒙的眼光为读者导读;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的解读视角开始进入读者视野,刘禾、孟悦、戴锦华等学者,开始用女性视角重新观察这部经典作品。
话剧《生死场》
《生死场》的现代意义和女性关怀
从传统社会开始,人类就经历着漫长的男权主导时期,主张男尊女卑,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在很长时间里,女性被作为物品消费,没有真正的“人”的地位,无法与男性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分享社会权利。萧红的《生死场》站在性别平等的角度,阐述了女性的不公平待遇,体现出现代意义上对女性的一种关照。
《生死场》中,萧红描写了许多女性形象。王婆经历了三段婚姻,两次改嫁,第一次婚姻因不能生育男孩和家暴作结,第二次改嫁后丈夫去世被指责克夫。第三次改嫁时,丈夫不接受她之前的孩子,她只能把孩子留在原来的家庭。后来,王婆的儿子因加入“红胡子”被官府通缉枪毙,王婆绝望服毒自杀。
金枝的命运同样悲惨。她少女时与成业恋爱未婚先孕,嫁过去没多久,成业便开始打骂她。孩子出生后,不仅打骂没有停止,成业还在情绪失控下把孩子摔死了。日本人占领东北后,金枝一家失去土地,她被迫背井离乡到哈尔滨打工。在哈尔滨,她做“服裙”工作被男人强暴,带着屈辱回到家乡,却又被母亲催促回城市赚钱,无奈之下她想出家,却发现尼姑庵的尼姑也跑了。
此外,《生死场》还描写了麻面婆、月英等女性。麻面婆难产时骂自己的男人,后来被日本人强奸并杀死。月英是大渔村最漂亮的女孩,却因患病被丈夫漠视、抛弃,最后在痛苦中死去。似乎,那个年代的女性,没有一个能逃过命运无情的倾轧。
萧红对女性的这种关爱,在大部分男性作家眼里是被忽略的存在。过去,我们经常谈到鲁迅对萧红《生死场》的评价。他说,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与迂回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看到的是萧红迂回的笔致在写作方法上增加的美感,而不是萧红性别描写中的女性主义色彩。胡风说,他透过《生死场》看到了女性纤细的感觉。很显然,这种感觉只是性别差异的外化表现,他看不到的是这种性别描写背后的含义。这反映出在传统阅读中,女性实际上是失声的,女性形象也是缺席的。
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逐渐兴起,人们这才开始意识到《生死场》中对女性问题的特殊关照。萧红本人就亲身经历了诸多深层次的女性困境,包括家庭中男尊女卑的地位、
读书受限、恋爱关系中的不平等对待以及家庭暴力等。因此,《生死场》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生与死的哲思、民族危亡的严峻、阶级压迫的沉重以及普通人民生存的艰难,更重要的是它深刻揭示了性别压迫的问题。更为复杂的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并不能单纯通过阶级解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话剧《生死场》
《生死场》当下意义与社会期待
在当下,《生死场》的阅读仍具有重要意义。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就像在编织一场梦,萧红的梦中,寄托着她对未来的社会治理以及改善女性生存状况的热烈期待。
萧红并未遵循传统文学的模式去赞美女性的传统美德,而是选择以文学为载体,深刻揭示了女性在身体、生育、疾病、战争、贫困及暴力等多重维度下,从家庭到社会所遭受的一系列生存困境,从而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伤害。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努力地推动性别平等,但女性在教育机会、职场发展、生育权利等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不公。
《生死场》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它警醒着我们,性别平等道阻且长,需要我们携手共进,不断努力。
本文根据首都图书馆“阅读之城”线上阅读分享会:从《生死场》看女性关怀——萧红作品线上读书分享会的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主讲人:章海宁 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萧红文学馆执行馆长,《萧红全集》主编
主办方:首都图书馆
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