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辑|莫言:小时候的年

文化   2025-01-30 09:46   河北  




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也是首个世界非遗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春节有关的一切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基因和血脉里。春节期间,我们特从作家李浩主编《印象春节》中遴选多篇名家作品,和大家一起重温春节记忆,品味文化中国年。敬请关注!


小时候的年

  莫言


01

小时盼年,其实与食物有关。那时候农村最好的食物就是饺子,再就是年糕,这些食物,只有在过年时才可以吃到。

春节期间吃的是素馅饺子,豆腐粉条菠菜白菜。 

为什么要吃素馅饺子呢?

老人说是因为神不能吃荤,实际上是肉贵且很难买到,而豆腐粉条之类比较便宜而且也容易买到。

 一进腊月,节日就比较多了。

首先是腊八,要喝腊八粥,凑够七种粮食加上大枣。这个粥非常稠,要熬很长时间,要一边熬一边搅动,否则就煳了锅底。

大枣是珍贵的东西,锅里放进几颗枣,母亲是有数的。我们兄弟们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手中的勺子,母亲就说:不用看,勺子有眼。

过了腊八之后就盼望辞灶,腊月二十三。辞灶也叫过小年,比较隆重,晚上吃一次饺子。

关于辞灶,有很多说法,大意是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每家要焚烧一张“灶马”。

所谓“灶马”就是一张木板印刷的画,上边画着一个三绺胡须的男人,他的两边各有一个圆脸的女人。

我们知道那个男人就是灶王爷,那两个女人,自然是灶王奶奶。

焚烧“灶马”时要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烧“灶马”前要在锅台上摆供,供品很简单,就是几样糖果、点心。

糖果就是那种“关东糖”,吃着粘牙,有人说是要用这种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这些说法矛盾重重。如果粘住了灶王爷的嘴巴,坏话自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成了吗?

另外我还有一个巨大的疑问:难道说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灶王爷吗?如果是神的话,应该是一个灶王爷管了天下所有人家厨房里的事。每家都有一个灶王爷,那假如有的家里分家,是不是要重新再配给他一个灶王爷呢?

拿这问题去问爷爷奶奶,他们也不回答,只说: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知道那么多事干什么?闭嘴。 

02

过了腊月二十三,再有七天,有时候是六天,就是除夕。

那就一天一天数着,盼望着。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已经开始准备做过年的馒头。把最好的面放在大盆里和起来。

面和得特别硬,加水很少。

这个时候家里的男人会帮女人揉一揉面。我小时候,很喜欢帮母亲揉面。一边揉着,一边想到“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样的句子。母亲夸我揉得好,我就更加来劲。

馒头的中间揉上栗子和大枣,图个吉利。

馒头蒸好了,就开始蒸年糕。蒸年糕用的是北方的黍子米,不是南方那种糯米也不是东北那种高梁米。要用石碾子把它轧碎,拉着石碾子来回转, 一边碾一边要用箩不断地筛。这是可怕的体力劳动。

做出年糕来就用一块笼布把它抬出来平摊在高梁秆做的锅盖上。拍得平平的,按照图案插上大枣,冷却凝固后切成方尖碑的形状,供到“阁板”上。

所谓“阁板”,就在一进堂屋的正北面那个地方,摆着一张桌子。祖先的牌位都要供在这个“阁板”上。

傍晚,该吃晚饭了。晚饭时多半有酒,家族里的男人们会利用这个机会聚聚,谈一些重要的事情。小孩子没有资格参加这个集会,胡乱给你一点东西吃,然后就让你睡觉,说快睡觉,睡到半夜起来过年。

以前没有钟表,母亲一般不睡觉,整晚上忙活,把房间里还有灶房周围收拾干净。夜里要烧的柴火,下午就拿回家了。

大年夜里最好烧豆秸。豆秸烧起来噼啪乱响,一些残余的豆粒在烧的过程中发出爆裂的声音,散出一股香气 。

实在没有豆秸烧,就烧棉花柴。说是“烧豆秸出秀才,烧花柴出刀才”。

半夜时分,母亲就把孩子们都叫起来了。然后就看见在被子上面放着母亲给我们准备好的新衣服。

午夜时分,正是最冷的时候,农村的房子里没有暖气,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到处漏风,每个人都打战,牙齿打战,嘚嘚地响。

天特别的黑,那时农村没有电,平常的日子,每家就点一盏小油灯。

大年夜里点着蜡烛,蜡烛插在“阁板”上,火苗抖动,辉映着“轴子”上的人物,闪闪烁烁,神气活现 。

母亲在那里忙忙碌碌,豆秸烧得噼啪响,炉膛里的火很明亮,从来没觉得小房子里有这么亮过。蜡烛的光和炉膛里火苗使烟熏火燎多年的黑色墙壁像上了釉一样闪闪发光。

这时候我们都悄悄地等待着,一直等到母亲把煮好的饺子从锅里捞出来放在碗里。父亲就用托盘端着饺子,带着我们,走到街上去接财神。

这时村子里突然之间就像战争爆发一样,家家放鞭炮,此伏彼起,连成一片。

放过鞭炮后,父亲就带着孩子,对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磕头。磕完头就回家,回家之后这神圣的过年过程就基本上结束了。

然后就上炕吃饺子。炕中央放一张矮腿炕桌,全家人围桌而坐。

这时候小孩子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大人磕头,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磕头,反正最小的就磕一圈 ,一边磕头还一边喊 “给爹磕头 ,给娘磕头”。

磕完头就要分磕头钱,就是压岁钱。

有的小孩儿想钱想得太心切,该说“给爹磕头” 都说成了“给爹磕钱”。

磕完头,拿到压岁钱,就该吃饺子了。饺子里是包着钱的,谁在饺子里吃出一枚铜钱来,就预示他一年有钱花。

从饺子里吃出的钱归自己所有,所以孩子们都希望吃到硬币。有一年我吃了两三碗饺子没有吃到硬币,不肯罢休,非要吃到,很执着。

我母亲怕我撑坏了,悄悄地把一个硬币塞到饺子里,放在我碗里,我一咬,咯噔一下子,好了,终于就吃到钱了。

03

大年初一、初二的时候,村子里的年轻人玩一种叫“打尖”的游戏,上点年纪的人,都站在一个避风的墙根下,双手插到袖筒里面,晒着太阳看热闹。

所谓“打尖”,就是把一根细木棍的两端,用刀子削成尖儿,用一根粗木棍打细木棍的尖儿,打得远就赢了,输了的要受惩罚。

惩罚的方式是“摸糊”,具体方法是先约定摸村子里某个地方,或是某棵大树,拿帽子将输者的头眼蒙住,然后就是“蹲三蹲、抡三抡、十二晃荡八大锤”。

输者此时已经蒙头转向,在赢者监督之下去摸那个预先约定的目标。这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跟着看热闹。

“摸糊”者经常是与既定目标背道而驰,有时还会掉到猪圈里。

我们小孩子自己玩的游戏叫作“挤出大儿讨饭吃”。

具体玩法是,一群孩子,顺墙排开,脊梁紧贴着墙,从两端拼命往中间挤,中间的小孩谁被挤出去了,就成了出去讨饭吃的大儿。

这个活动如果被家长看见了,肯定是拖出来给上两拳头,然后拧着耳朵拖回家。

因为这游戏特费衣裳,玩上两三次,棉袄就开了花了。

初三、初四就开始走亲戚。初三走姑姑家,初四去姥爷家,新姑爷也是这一天去岳父家。

初五再走一些不太要紧的亲戚,初六、初七就要开始干活了。

有时候在正月十五以前要演戏,各个村轮换着演。

我们村是三县交界的地方,外县的剧团到我们村来演,我们也到外县的村子里去演,演吕剧、茂腔、柳腔。

春节期间演戏,也是青年男女谈恋爱找对象的大好时机,一方面是到外县去演戏能认识一些外面的人, 扩大寻找的范围,另一方面,本村的男女在演戏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感情。

农村找对象是有季节性的,农忙时间,都是顶着星星出去披着月亮回来,没时间恋爱。

到了春节前后,吃得也好,时间上有一点空余,各个村又能串着看戏演戏,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在这个时候找到配偶的。

到了正月十五,基本就是总结性质的,过年期间留下一些肉、豆腐,拿出来包顿饺子吃。然后漫长的一年又开始了。


《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

李浩 主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年12月


本书共收录了26位作家的28篇作品,从多元视角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春节及年俗礼仪的观察与诠释。读者不仅能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春节记忆与情感共鸣,更能深刻领悟中国传统节庆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在文学的滋养下,对中国节庆文化获得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新年快乐

万事顺意

来源|中国作家网

  河北省作家协会是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的全省各民族作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河北作协
河北省作家协会是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的全省各民族作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