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蒂:美丽的高岭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主题创作作品展

文化   2024-12-25 11:50   河北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2024年,省作协组织省内外知名作家赴衡水市、唐山市、廊坊市等相关县区,重点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农业、新兴产业和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红色太行、非遗文化传承等重要河北场景,深入到企业、村庄、田间、社区等基层一线,多方位、多角度进行采访、采风创作。活动结束后,组织推介主题创作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原载《北方文学》2024年第11期)


美丽的高岭

杨海蒂

塞罕坝,这三个字仿佛有魔力,一直吸引着我心向往之。那是因为,它不仅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而且处处书写着传奇。

夏季的塞罕坝,最美也最多情:林海斑斓多彩,草原丰饶多姿,野花绚烂绽放,微风温柔撩人……七月底,我终于来到神往已久的塞罕坝,亲睹这“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 摄影:王龙

饭后与同伴散步,往塞罕坝林区方向走,山门前两块巨幅招牌扑入眼帘:“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作为半个“林草人”,我备感振奋充满自豪。

人类是一种被森林包围的物种,植物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森林养育了人类,森林孕育了文明。科学家证实,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与森林减少关系密切。森林给予人类无穷的宝藏,也滋润着人类的心灵,没有森林,人类便失去了诗意居所,甚至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千里松林”“贫瘠荒原”再到“绿色明珠”,塞罕坝的历史沧桑世纪巨变,就是最好的例证。

塞罕坝,这三个字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遥想当年,塞罕坝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辽、宋、金元时期,塞罕坝有浩瀚无垠的“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明代,塞罕坝为蒙古游牧之地,依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清朝鼎盛时期,塞罕坝成为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清末开围放垦,导致肆意砍伐,加之山火不断,渐渐地,塞罕坝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塞罕坝退化为风沙肆虐的高原荒丘,呈现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中国曾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南拱京师,北控漠北”的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隶属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塞罕坝“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北京因之饱受沙尘暴之害。国家越来越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下决心要在塞罕坝植树造林,阻断沙源,护卫首都

这是决策者的高瞻远瞩,“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城”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林业(垦)部部长梁希提出的林业建设目标,“替山河装扮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也是新中国的艺人”,梁希部长诗情荡漾的话语,感召激励无数务林人甘于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无私奉献,几年间,全国林业建设热潮涌动。

1951年,河北省在围场县建立阴河林场。1956年,河北省在围场建立大唤起林场。1957年,河北省建立国营塞罕坝机械林场。

1958年初春,谢光等六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骑着骏马兴高采烈来到塞罕坝,来自石家庄、保定的他们,第一次见到铺天盖地的大雪,兴奋地打起了雪仗,齐声高喊“塞-罕-坝,我-来-了”;另一路人马是马义生等12人,乘坐大卡车,驶过“人行飞鸟上,马踏乱云中”的道坝子梁,过御道口牧场,向塞罕坝进发。傍晚,两路人马在塞罕坝会合,高兴得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欢歌笑语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吓跑了嚎叫的野狼、驱散了初春的严寒。

这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年积雪期七个月的高寒地区,开始了艰难困苦的拓荒创业:地窖当房屋,天热常有蛇钻近土炕,冬天则被褥冷似铁,取暖的方法就是把烤热的大石头放进被窝,晚上睡觉要戴皮帽,想卷起冻在炕上的毡子得用铁锹慢慢地铲;大雪封山后,他们“与世隔绝”,饭菜只是黄豆沾点油,喝水只能靠融化地上的雪,夜里唯有昏暗的煤油灯和破旧的收音机为伴。天寒地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缺乏医疗,很多人得了严重的肠胃病、风湿病、心血管病,落下一辈子的病根,而“创业先驱”孟继芝冻掉了双腿、凌绍起冻伤了身体……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们无怨无悔。

一年后,又有100多名林业部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塞罕坝。这些先行者,拿后人的话说“能留下来就是一种奉献”,但他们奉行“人可以无所求,绝不能无所为”,不仅为荒凉的塞罕坝涂上了一抹新绿,还开荒种地为后来者备下十几万斤粮食,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和深厚的情义啊。

塞罕坝 摄影:王龙

塞罕坝常年风起沙涌,北京长期沙尘弥漫,林业部下定决心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已刻不容缓。

1961年10月,塞罕坝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琨,率领一支队伍策马于冰天雪地的坝上考察环境,面对漫无边际的荒漠,迎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几天下来,他心情灰暗:这样的环境下,树木能成活吗?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康熙点将台的石崖下,刘琨猛然有了惊人的发现:天然落叶松的残根!

康熙点将台形如卧虎,周围地势平坦开阔。相传康熙年间,为了评定噶尔丹叛乱,康熙皇帝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在此台上任命抚远大将军和安北大将军,点将台由此得名。乌兰布统之战大捷后,康熙再次登临此台,意气风发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

现如今,康熙点将台四周,林海茫茫松涛阵阵,十几万亩壮观齐整的落叶松林,颇有三百年前清军将士班师回朝的气势。而六十三年前,广袤荒漠上出现的一条松树残根,就让刘琨一行欣喜若狂:有树根就说明有树木!他们满怀希冀四处踏寻,终于,在红松洼,刘琨远远地望见了一棵——一棵孤独寂然的树,顶风傲雪挺立于天地之间。他激动地扑过去,深情地抚摸着这棵落叶松,他知道,有一棵树存活,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亿万棵树生长,这棵鲜活的古松,证明“千里松林”的景象能在塞罕坝重现!

横空出世的这棵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国家在塞罕坝选址建场的决心和信心;这棵松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一棵树”,成为塞罕坝人心中的功勋树。

怀着虔诚之心崇敬之情,我久久地瞻仰这卓尔不群的“一棵松”,其遒劲的树干、苍劲的枝条、强劲的生命力,令我动容。

天寒地冻的1962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应运而生,由围场县国营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林场和大唤起林场合并而成。国家发出号召,“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一批批响应号召的林业干部、专家、工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怀着远大理想,相继奔赴向往中的塞罕坝,誓言要用勤劳的双手让“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

然而,因为气候严酷、树苗引进、经验不足等各种原因,两年里,大家千辛万苦种植的两千多亩树苗,成活率很低。塞罕坝人心急如焚:照此下去,荒漠何时才能变绿洲?林业部领导相应作出战略性决策:组建过硬的党委和总场领导班子。

决策者的眼光有多远,塞罕坝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塞罕坝的前景就有多美。

塞罕坝 摄影:王龙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一位伟人曾这样说。

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受命而来,成为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出任场长,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丰宁县县长王福明任副场长。走马上任后,他们都把家从城里搬到坝上,个个忙得像高速转动的陀螺无法停下来。专家们悉心观察苦心钻研,不拘于理论,也不慑于权威,得出“外地苗木水土不服”的结论,林场决定自己育苗,并改进传统育苗法。李兴源摸索出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彻底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紧接着,李信潜心研究改进苏联造林机,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当一个人有志成就大业时,冥冥中就会有幸运之神援之以手。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尚海发现了形如马蹄踏痕的“马蹄坑”。马蹄坑地势平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适宜机械作业。场领导挑选出最优秀的员工,调集最精良的装备,分成4个机组挺进马蹄坑。

王尚海亲自挂帅,大家争先恐后,个个都是拼命三郎,马蹄坑人声鼎沸机器轰鸣,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远比清朝王公贵族“木兰秋弥”更为激动人心。

塞罕坝又见森林:马蹄坑造林688亩,当年成活率96%。塞罕坝人为之欢欣鼓舞,塞罕坝从此拉开了大规模造林的序幕,他们像移山的愚公、填海的精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机械造林和人工造林并举共进。对塞罕坝人来说,没有过不了的难关,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到1982年,塞罕坝林场超额完成了国家确定的20年造林任务,成绩在全国遥遥领先。

青山静默,林风轻拂。我来到了落叶松林中的“尚海纪念林”,向王尚海雕像深深鞠躬。1989年底,王尚海同志病逝,家人遵照其遗愿将其骨灰撒在马蹄坑营林区的林海中,英魂永远与林区相守;两年后,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决定在此修建墓碑,并把这片森林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人的尊严在于人的价值,而人的价值是靠他的劳动、他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的。

天上斗换星移,地上日新月异,昔日荒漠塞罕坝,已超百万亩林海,成为世上最大人工林海,不仅阻挡了风沙肆虐、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而且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近两千种动植物,包括大量野生、珍稀、特有、重点保护动植物,成为“动物的天堂、植物的乐园”。

塞罕坝,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数字是枯燥的,罗列是乏味的,但它们最富有直观表现力:

1962年到1982年,塞罕坝造林96万亩。

1993年5月,塞罕坝森林公园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林业经济又有了新的增长点。

2001年,御道口草原风景区被评为国家风景区。

2002年,塞罕坝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塞罕坝自然保护区。

2005年,御道口草原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2007年5月,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9年-2010年,塞罕坝接连获得“河北最美三十景”“中国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明星旅游目的地”等荣誉。

2011年,塞罕坝开始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2018年,塞罕坝荣获“中国旅游年度十佳”。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塞罕坝考察。2021年9月,塞罕坝双喜临门: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系塞罕坝获得的第二个联合国最高荣誉。

山林自有不朽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重返大自然的森林旅游,正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塞罕坝的金字招牌,使塞罕坝成为森林旅游胜地。生态,才是永恒的经济。

塞罕坝既有高原又有森林,既有山地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丘陵又有曼甸。塞罕坝莽莽苍苍的林海,让我感觉仿佛到了大兴安岭;塞罕坝一望无际的草原,让我似乎置身于西乌珠穆沁;塞罕坝的田园风光——村庄、庄稼、菜地、炊烟、集市、湖泊,又让我恍惚回到了江南故乡。

“我自相矛盾吗?很好,我就是自相矛盾吧,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惠特曼这段诗句,似乎就是为塞罕坝而写的。

森林到处都有,塞罕坝的森林气质不同,因为有白桦林。我以前只在苏俄电影里见过白桦林,而在塞罕坝“五花草塘”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白桦林近在我眼前!

登上塞罕塔极目远眺,塞罕坝的浩瀚与深邃尽收眼底。远处的河流,环抱着草甸静静地流淌。

塞罕坝孕育了无数河流:伊逊河、蹶尾巴河、小滦河、如意河、吐尔根河、羊肠子河、阴河、老哈河、西辽河、西拉木伦河、乌兰公河……著名的滦河就在这里,滦河源头吐力根河也在这里。“吐力根”蒙语意为弯曲狭窄,也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

湖光山色,是国人心目中的仙境圣地。塞罕坝七星湖,原是七个小湖,环抱于青山、绿树和碧水之中,远远望去,有如天上北斗七星降落人间,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月亮湖是高原湖,因湖水如同镶嵌在草原中的月亮得名,蒙语名为沙拉诺尔湖。只消听听这些描述,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

七月,塞罕坝是“花的世界”,山坡、山谷、林间、河滩、路边,到处可见金黄色的金莲花、白色的飞蓬、黄色的野罂粟、紫色的柳兰、紫红色的红花鹿蹄草、深紫的达乌里黄芪、宝石蓝的翠雀、深蓝色的蓝刺头、粉红色的山刺玫、黄白间杂的蒙古黄芪……正是“山下千林花太俗,山上一枝看不足”。

红松洼自然保护区20万亩的辽阔草原上,也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成群结队的绵羊和三五成群的牦牛,悠闲地踱步在蓝天白云下。不远处,一排排旋转的发电风车,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

高原风光、湖光山色、长林丰草、飞鸟走兽,构成一幅壮美的塞罕坝天然画卷。

在我心目中,塞罕坝最美的是人,尤其是女子——她们是“美丽的高岭”上最美的花朵。

“六女上坝”名闻遐迩1964年夏天,陈彦娴等承德二中六个花样年华的高中女生,怀着到坝上植树造林的美好憧憬,不顾家人反对,一同来到了塞罕坝。她们以浪漫的情怀、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不畏艰难、不计得失。她们说,再苦再累,一切都值得。

其实,建场伊始就有承德农专的女生来到塞罕坝,时年18岁的尹桂芝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白城林业机械化学校的六位女生被分配到塞罕坝,其中有四位北京姑娘、两位湖北城市姑娘。吉林四平市女教师刘育红,是追随恋人而来的。张启恩夫人张国秀,为了丈夫“科技兴林”的事业,舍弃中国林科院工作的优越条件,带着孩子搬离北京扎根坝上。现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副书记李永东夫人、秦皇岛姑娘龙双红,同样为了爱情,大学毕业分配时选择了塞罕坝……相继来到坝上的女子,嫁给了爱情,也嫁给了塞罕坝。

时光流转,塞罕坝“林一代”渐渐凋零,大批子承父业的“林二代”也已老去,自愿留下自发回来的林场子弟成为“林三代”,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共同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时代变了,他们对塞罕坝的热爱没变,依然“一天看不到这片林子,就觉得缺点什么”,塞罕坝近60年没有发生过火灾,因为每个塞罕坝人都把守护森林视为己任。

我以为,塞罕坝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仅仅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兴林的绿色之路、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在于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作家简介

杨海蒂,著有文学作品多部,大量作品用作试题,被译多种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入选数百种选本、选刊、年鉴、排行榜、教材教辅读本。获丰子恺散文奖、孙犁文学奖、丝路散文奖、北京文学奖、中国•大河诗歌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等,长篇散文《这方热土》入选国家“十本生态文学好书”和“国家公园建设成果展”。现为《人民文学》编审、中国林业生态作协主席。

来源:基层服务部

  河北省作家协会是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的全省各民族作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河北作协
河北省作家协会是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的全省各民族作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