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简称秦,山西简称晋,河南简称豫,每一个地方的简称,其实代表着这个地方的精神原乡,也可以说是这个地方的根脉所在。河北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燕国和赵国,所以又称燕赵大地。燕赵大地的根脉何在呢?我以为就在衡水。因为河北简称“冀”,源自衡水市如今下辖的冀州区。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所以中国古代又叫九州,而当年的冀州乃九州之首。衡水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当时分属冀、兖二州,经过分分合合,目前的衡水是1962年设置的。
我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去河边走走,因为河是一面镜子,它流经两岸的时候,总能映照出历史和现实的影子。我想,这里之所以叫衡水,应该有一条衡河或衡水河。我刚刚来到衡水,就问去衡河怎么走。当地的朋友则说,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滏阳新河、清凉江、江江河、南运河,这里的河特别多,但却没有一条叫衡河(水)。倒是有一个衡水湖,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取土修建防洪大堤留下的洼地。
但是“衡水”一词,白纸黑字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应该是北魏文成帝所立的《皇帝南巡之颂》碑。我在衡水看到的碑是仿制的,真正的原碑被修复以后,存放在山西大同的觉山寺,日日沐浴着袅袅梵音。因为石碑残损严重,经过反复研究考证,可以从碑文中看到,文成帝曾在信都(衡水冀州区旧称)的“衡水之滨”举行过盛大的“禊礼”。“禊礼”指古代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举行的清理河污、消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据当地史志专家考证,“衡水之滨”中的“衡水”确系河流的名字,是当时穿过冀州境内的漳水下游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史料的印证,《史记》记载:“禹行自冀州始。”《尚书·禹贡》也记载,大禹治水时曾“至于衡漳”。
乐来画乡,文盛武强 摄影:胡海杰
衡水武强县的年画名气很大。我的故乡是秦岭南麓的丹凤县塔尔坪,和武强县之间隔着一个山西和半个河北,导航的距离是1019公里,驾车需要11个小时。原以为这个名字威猛的地方,和自己是毫不相干的。但是站在武强年画博物馆的门前,看到门头悬挂着的一幅年画,我的眼睛突然被点亮,心为之一颤。朋友问我,你看看这张年画里有几个孩子?我看到三张孩子的脸,便回答是“三个”。朋友笑着说,其实是六个孩子,所以这张年画的名字叫《六子争头》。这里的“头”,既有头颅的意思,也有“第一名”的寓意。我仔细一看,画面上确实是六子连体、两两争头的画面。三个头,六个孩子,三坐三趴,还真是绝妙。
艳丽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胖嘟嘟的光屁股小孩,是那么的可亲可爱可喜,顿时把我的故乡和衡水无缝地对接在了一起。随着参观的深入,武强年画勾起了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
我对故乡最美好最深刻最隆重的记忆,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似乎只有最后一天——过年——是彩色而喜庆的,其余的日子都是昏暗和苦涩的。这一天的喜庆色彩,是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红通通的对联、温暖的木炭火、高高挂起来的灯笼和丰盛的年夜饭组成的。当然,最神圣的,还是贴门神秦琼和敬德。父亲把放炮、烧火、贴对联和挂灯笼的任务总是交给我,只有贴门神,他会和我一起。我负责往门神上涂糨糊,他负责告诉我,贴高了还是低了,偏左了还是偏右了。
因为门神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守护,是一种祈福,是一种信仰。我们村子里没有寺庙,过年没有烧香拜佛的习惯,除了上坟的时候念叨几句,祈求死去的亲人保佑一家人来年平平安安,似乎所有的祈福,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门神的身上了。也可以这么说,除了死去的亲人,我们只有门神可以依靠。
有一年,我的生活和工作非常不顺,经济上陷入了困境,父亲听说后,取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积蓄交给我,特别自责地说,都怪他,过年的时候没有好好贴门神。原来,那一年春节我没有回家,父亲按照往年的习惯,依然贴了秦琼和敬德,但是到了三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门神贴颠倒了,其中秦琼那一张,头朝下,脚朝上。父亲嘟囔着说,我们这么不敬重秦琼,他还怎么保佑我们啊!
父亲分析,自己再老眼昏花,也不至于分不清上下,所以怀疑是村子里的坏人捣了鬼,揭了我们家的门神重贴的。我宽慰父亲,不至于,和我们家再怎么有仇,也不会干出这么缺德的事情。再说了,秦琼宽宏大量,而且武功高强,即使是睡着了,也照样可以看门,流年不利都是我自己不争气而已。
这么多年,无论走到天南地北,我依然保持着过年贴门神的习惯。只是时代不一样了,看家守户的门也不一样了。当年在乡下,大门是两扇,所以门神也是两位,敬德秦琼分立左右,刚好形成守护之势,在吱吱咛咛的开开关关中,预示着一家人的平安和吉祥。如今在城里,木门换成了铁门,开关之间发出冰冷的哐当声。关键是,这些门都只有一扇,所以每次让人特别犯难。把两位并肩贴在一起吧,拥挤,失去平衡,感觉特别不好;如果贴一个人吧,势单力薄,也不吉利。
后来,在家人的建议下,干脆就贴一个“福”字。“福”字有时候用隶书有时候用行书,有时候用墨水有时候用金粉,有时候倒着贴有时候正着贴。但是不管如何,毕竟只是一个汉字而已,没有了门神的故事,没有了门神的血肉,没有了门神的那种味道,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门神的那种宗教般的气息。
当年,我们每次贴完门神,父亲都会问一句,你认识这两个人吧?不等我回答,他就会告诉我,右边的叫秦琼秦叔宝,左边的叫敬德尉迟恭;秦琼脸上留着细长胡子,敬德下巴上长着络腮胡子;秦琼手上拿着的是金锏,敬德手上拿着的是钢鞭。我就会问他,为什么要贴秦琼和敬德,而不贴孙悟空和猪八戒?父亲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每次都是神秘一笑。直到我长大了,自己去查了查资料,才弄清了其中的来龙去脉。门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没有门的诞生,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筑巢打洞的动物有何区别呢?所以,门神的诞生水到渠成,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据记载,在周朝就出现了祭祀门的活动。祭祀,是中国的一种信仰活动,通常和天地神灵和祖先联系在一起,这足以证明门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不过,在周朝以前,门神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祭祀的时候只是朝着门,叩拜,跳舞,饮酒,欢歌。直到后来,人们才把神荼和郁垒这两兄弟当成了门神予以祭祀。据《山海经》记载,东海有一座岛屿,岛上有一座巍峨的山,叫作度朔山。山上有神奇的大桃木,枝干绵延三千里,中间有一道鬼门,供万鬼出入。山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管理着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意思是,他们遇到恶鬼,便用绳子捆住,拿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命人把神荼、郁垒的像画在门上,并且悬挂着苇索,“以防御凶魅”。当然,据出土的东汉密县画像砖、南阳画像石、北魏宁懋石刻,以及武强年画等文物资料显示,除了神荼和郁垒这些神人,人们作为镇宅的形象还有很多,比如神虎和神鸡。但是,把秦琼和敬德作为门神,得以普及和广泛推广的时间,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已经是元代的事情了。最原始的故事蓝本是这样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亲手杀死了大哥太子李建成,大将尉迟恭,也就是敬德,射杀了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还对太子和齐王的子孙大肆杀戮,包括几岁的幼童都没有放过。所以李世民继承皇位以后,心中特别不安,晚上无法入睡,总感觉有鬼魂前来索命。于是,秦琼和敬德拿着兵器站在门前站岗。有了两人的守护,李世民才心安无事,夜夜都睡得很香。后来,两人年老体衰,无法值守夜班,人们只好把两人的画像挂在门上。这段故事是真是假,我是无从考证的。但是有人说,秦琼和敬德被普及,得益于小说《西游记》和《隋唐演义》。我查了一下《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确实是这么描写的:却说太宗苏醒回来,只叫“有鬼!有鬼!”慌得那三宫皇后,六院嫔妃,与近侍太监,战兢兢一夜无眠。不觉五更三点,那满朝文武百官,都在朝门外候朝。等到天明,犹不见临朝,唬得一个个惊惧踌躇。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不觉倏五七日,众官忧惶,都正要撞门见驾问安,只见太后有旨,召医官入宫用药,众人在朝门等候讨信。少时,医官出来,众问何疾。医官道:“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脏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众官闻言大惊失色。正怆惶间,又听得太后有旨宣徐茂功、护国公、尉迟公见驾。三公奉旨,急入到分宫楼下。拜毕,太宗正色强言道:“贤卿,寡人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更不曾见半点邪祟,今日却反见鬼!”尉迟公道:“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何怕鬼乎?”太宗道:“卿是不信。朕这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着然难处。白日犹可,昏夜难禁。”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甚么鬼祟。”太宗准奏,茂功谢恩而出。当日天晚,各取披挂,他两个介胄整齐,执金瓜钺斧,在宫门外把守。好将军!你看他怎生打扮: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不过,我个人认为,秦琼敬德当了大家的门神,如其说是得力于文学作品,不如说是文学作品借鉴了门神的故事。门神是民俗文化,是市井崇拜,演义自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应该更可靠一些,因为普通老百姓哪里会读书呢?起码在我的老家塔尔坪,没有几个人读过《西游记》和《隋唐演义》,但是并不影响家家都贴秦琼和敬德。另外,从时间上来说,唐朝的秦琼敬德二位,作为门神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和两部著作创作的时间,大致都在元末明初,著作相对还晚了一些。何况《西游记》自己也写了,秦琼敬德当门神已经是“千年”“万古”。不管如何,历史上有名的英雄数不胜数,秦琼和敬德能成为人们避灾化难的门神,都是靠他们自己修行来的,如果他们没有高强的武功,没有仁义的品质,没有英雄气概,别说成为永不退场的神了,恐怕早被遗忘在浩渺的历史烟尘中了。我们家还贴过灶神。我的印象中,贴灶神是母亲去世以后的事情了。母亲在世的时候,家里经常没有粮食,尤其到了冬天,稀糊汤都喝不上,只能以麦麸和苞谷糠就酸菜度日。而到了腊月底,几乎到了断炊的地步。这时候,家里便会点一锅豆腐。豆腐自然是留着过年吃的,严格来说只有大年三十晚上一顿,剩下的要留到正月招待尊贵的客人。点豆腐的真实用意,其实是为了豆渣。舀上两瓢豆渣,再切几个萝卜,加在一起放在锅里一煮,便是一天的饮食了。豆渣煮萝卜,看似清清白白,其实缺油少盐,又苦巴巴的,实在是难以下咽。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不吃豆渣就挺不到过年。点豆腐的浆水,用途也非常大。首先用来清洗被子褥子。家里的被褥用了一年,上边沾了很多污垢,被汗水浸湿过一遍又一遍,已经变得硬邦邦的了。用浆水来洗,不需要洗衣粉或者香皂,就有天然的美白效果,不仅特别干净,而且软和和的,还带着淡淡的香味。洗完了被子褥子的浆水,由于汗水和污垢的原因,不仅稠巴巴的,还带着一股子咸味。再把苞谷秆剁碎了,拌进去,用来喂猪,猪高兴得哼哼直叫。浆水是猪最喜欢的食物,增肥效果特别明显。腊月是猪的一生中最丰盛的日子,也是它们的上路饭,等浆水吃完了,也就到了挨刀子的时辰。母亲吃多了糠糠草草,最后患了肠胃方面的疾病,在三十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去世以后,也许为了怀念母亲吧,姐姐贴过一次灶神。灶神没有贴在厨房里,而是贴在了中堂“天地君亲师位”的旁边。平时烧香祭祖的时候,也捎带着祭一祭灶神,祈求保佑我们粮食丰收、烟火兴盛,不要再挨饥受饿。不过,灶神只贴过那么一次,就再也没有撕掉过。四五十年过去了,经过烟熏火燎和岁月的沧桑巨变,还依稀可以看到灶神笑眯眯的红润的面孔。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很多,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武强年画只是其中之一。但是从画风和人物形象来看,我更相信我们家所贴的门神来自武强,主要证据有两点:一是武强门神的色彩由槐黄、榴红和靛蓝三色组成,比较鲜明纯正;二是武强门神的人物,面部周正帅气,表情威风凛凛,不像其他一些门神,看上去比较丑比较凶。还有一点,爱屋及乌,我第一次如此接触年画,对武强年画是有感情的,以后再贴年画,我肯定要优先选择武强出品,反正如今的网购特别方便。我在武强的年画中,还找到了一个美丽故事的源头。小时候的塔尔坪,孩子们是没有书读的,大人们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大部分是文盲。但是我们特别爱讲古今,也就是讲故事。夏天的时候,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讲;冬天的时候,坐在火塘前,一边烤火一边讲;春天和秋天,在地里薅草和收庄稼的时候,也要讲。我们讲的大多是鬼故事,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故事和爱情有关。相传,有一个小伙子父母死得早,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过日子。有一年,他在床里边的墙上贴了一张年画,画中有一个姑娘,长得像下凡的仙女。小伙子每天干活回家,都要对着画中的姑娘看上几眼,有了烦恼和高兴的事情也会告诉她。有一天,小伙子收工回来,发现家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床被铺好了,饭也做熟了。一连好几天都这样,让小伙子特别纳闷。又一天,小伙子带着锄头,假装出门薅草,然后偷偷地躲在窗外。他刚一离开,画中的姑娘就迈开腿,轻轻地走了下来,扫地,洗衣服,生火做饭。小伙子明白了原因,就趁姑娘不注意,把那张年画卷了起来。姑娘发觉后,已经无法回到画里了。因为小伙子特别勤快,在村子里的人缘也特别好,加上对姑娘特别照顾,特别善良和真诚,最终打动了姑娘,答应与小伙子结成夫妻。大人们每次讲完故事,都会补充一句:你们知道了吧,人一定要勤快,心肠要好,才能娶到好媳妇。这个故事被几代人反复讲,添油加醋地讲,甚至还讲得有名有姓。我一直以为是大人们瞎编的,但是到了武强,发现我们讲了这么多年的故事,竟然是“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在哪一方”的传说。关于武强年画的传说还有很多,有镇宅驱魔的猛虎,有扶弱济贫的雄鹰,有阴错阳差的奇巧姻缘,歌颂着人世间的真善美,鞭挞着人世间的假丑恶,为武强年画增加了无限的神秘色彩。其实,门神和灶王爷,只是武强年画中很少的一部分。有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适应于年画艺术,更适应于门神灶神的诞生。武强境内有很多河道,经年累月形成大片洼地,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还有粮食作物以麦子为主,麦子黄了割了,留下大量的麦秸,都为造纸提供了上好的原料。武强适合杜木和梨木的生长,这是年画刻版最好的木材。武强年画一般由黄、红、蓝三色组成,印刷需要的槐黄、柳红、靛蓝三种颜料,都是用当地生长的国槐、石榴树、兰草的花和叶,发酵以后提取出来的。所以,年画能够选择衡水武强,当然与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因素分不开。这里的水,这里的土,这里的人,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万物精华,统统汇集在一起,把灵魂附在一张张小小的年画里。看似小小的一张武强年画,制作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一般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由画师设计并绘制画稿,由刻版师雕刻画版,由印刷师套色印刷。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工匠精神和艺术修养。第一道工序是画稿,这无异于一次书画艺术创作。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戏曲经典,才子佳人,爱国图强……题材丰富多彩。刘无双赠珠、青云下书、白美娘借伞的《六美图》,演绎了一曲曲才子佳人的东方佳话;瓶中插着牡丹花、菊花和百合花,果盘中的寿桃、佛手柑、葡萄和切开的多子西瓜,还配有藕、莲子、莲花,这张《富贵花开》年画,体现了美好幸福的夫妻生活;大战滦州、保卫边区、打日本救中国等年画,展现了保家卫国的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还有神祃图,天神、地神、人神、鬼神,财神、门神、灶神,儒、释、道三教诸神,凡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神灵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些年画,或凄婉动人,或亦真亦幻,或感天动地,或趋福避灾,讲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诉说着画里画外的奇妙世界,怪不得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东方圣经图解”。第二道工序是刻版,一幅年画有多少种颜色,就需要雕刻多少块画版。这些画版选用的杜木和梨木,纹理细腻,木质不软不硬,受潮经水不易炸裂。我抓起武强的泥巴捏了捏,肥沃而不淤腐,细腻而不松软,和杜木和梨木的品质是相符的。在武强年画博物馆,我们看到一位年轻的师傅,手中握着一把雕刀,随着噌噌的雕刻声和木屑的飞溅,一幅十二生肖的《子鼠》慢慢呈现在一块木版上。在博物馆的第四展厅,玻璃柜里码着一摞摞的年画古版。据介绍,这些年画古版是二十年前在武强县旧城村贾家老宅的屋顶上发现的,被冯骥才和薄松年等专家冒雨抢救出来,共150余块,为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所雕刻,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的《三鱼争月》《乐鸽图》。这些年画古版,有的发黑,但是黑而不腐,有的残损,但是残而不裂,画面依然清晰可鉴,经历了数十年到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散发出一股永恒的艺术气息。可以说,在衡水,我找到了那久远而清晰的美好记忆,似乎同时找到了失而复得的生命本源。从衡水离开的时候,有朋友知道我喜欢门神,便送了我两张。虽然离过年尚早,我还是十分急切地想把武强门神贴在大门上。我们家刚刚换了门,门是两扇,正好可供敬德和秦琼分立左右,这是多么威风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