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计算机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在西史叙事中,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型)发明者是冯·诺依曼,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型)的发明者是IBM。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代计算机的发明过程。
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957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银行家家庭,因为对于计算机可编程架构的贡献而被人铭记。他被可萨犹大财阀塑造为“现代计算机之父”、“首枚原子弹诞生的关键人物”,——正如被塑造为大神的爱因斯坦、毕加索等人一样,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犹太人”。
为了达到占领世界文化高地,打压其他民族的自信心理从而永远站在金字塔顶端攫取源源不断的利益,西史叙事是这么吹嘘冯·诺依曼的:
“六岁时他就能用希腊语同父亲互相开玩笑。六岁时他能心算做八位数除法,八岁时掌握微积分,在十岁时他花费了数月读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并可以对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历史上某个事件做出对比,并讨论两者的军事理论和政治策略,十二岁就读懂领会了波莱尔的《函数论》要义。”
冯·诺依曼八岁掌握微积分、十岁读完四十八卷世界史并能将当下发生的事件与历史对比,从而讨论军事理论和政治策略,十二岁读懂领会《函数论》要义,你信吗?笔者是不信的。这样的天才远远超过了法国神童商博良,可谓吹起牛来没有边际。
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自己不害臊,害臊的就是别人。
1926年春,冯·诺依曼来到哥廷根大学,担任希尔伯特的助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希尔伯特就是戴维·希尔伯特(又译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年~1943年),这位大兄弟发表的相对论的论文比爱因斯坦整整早了一年。
爱因斯坦的成就都可以造假,更何况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是一颗被强行点燃的耀眼巨星,在他耀眼的光芒下,隐藏着一个来自中国的伟大身影,那就是朱传榘。
1919年,朱传榘出生于天津,1939年赴美留学。
1942年,朱传榘从明尼苏达大学毕业,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而后,继续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
计算机的研发,与美国军方的实际应用需求存在很大的关联,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根据《20世纪40和50年代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的计算》(Computing at LASL in the 1940s and 1950s)资料披露的情况,1943年的计算技术与迅速增长的核研究和发展的需求相比,处于极其原始的状态。彼时使用的模拟计算器包括计算尺和微分分析仪。计算尺是无处不在的个人计算设备,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使用的是18英寸的计算尺。
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使用的另一种模拟计算设备是机械“微分分析仪”。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设备,并不容易获得,因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没有使用它们。早期的数字计算,只能通过机电式桌面计算器或会计机器来完成。这两种方法都被用于早期的武器计算。
1946年,时年26岁的朱传榘因为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基础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宾夕法尼亚大学安排他和五个美国人组建团队,共同研制计算机。
(朱传榘为前排六人之一)
在此之前,具备初级计算能力的一些计算设备已经出现,但这些计算设备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只能处理特定的数据和问题,不具备通用数据的处理能力。
以冯·诺依曼为首的另外五个美国人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重担便落在了朱传榘的身上。
朱传榘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尝试,最后终于成功地将二进制和电子线路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了一种逻辑结构,即二进制逻辑,由此发明了数字电路,让电流具备逻辑运算能力,变成了“电脑”。
1946年2月14日,全世界第一台具备通用计算意义的计算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问世,被命名为“ENIAC”。然而,ENIAC公开亮相之时,计算机发明团队的名单中只有冯·诺依曼为首的五名美国人的名字(冯诺依曼只是理论总结,还被指责剽窃),朱传榘的名字却被刻意删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中国人。
根据1949年4月21日《数字计算机时事通讯》(Digital computer newsletter)登载的消息,“ENIAC”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学院建造的,并正在那里进行了初步的测试。报道称,一种新的代码即将完成,它将利用寄存器,并将大大提高运行速度,与目前的代码相比,速度可能会提高大约三倍。实现此代码所需的辅助设备正在阿伯丁建造。一旦寄存器安装和测试完成,代码可能会被引入。
第一代计算机ENIAC发明后不久,便被运用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项目中,例如,美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1947年,朱传榘离开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先在著名的生产大型模拟计算机的里维斯仪器公司当工程师,在那里设计了一台名为REEVAC的计算机。
1949年,转入著名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负责计算机的开发,为该实验室研制一台用于原子反应堆研究的计算机,并主导完成了计算机AVIDAC的研发工作,1950年正式启动,1951年投入使用。
在此期间,美国另外一个著名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实验室也决定研制一台计算机自用,但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人员。朱传榘又作为核心力量,将橡树岭实验室的资源和人才与阿尔贡实验室的组合起来,成立了联合研制组,并最终为橡树岭实验室开发出ORACLE计算机。这两台计算机为美国原子能和新型武器的研究发挥过重要作用。
后来,朱传榘还参与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MANIAC计算机的研制。
1980年,美国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第一次颁布“计算机先驱奖”,共有32人获奖。
1981年,美国方面出于种种压力,终于很不情愿地承认了朱传榘在研制和发展计算机过程中的巨大贡献,专门为朱传榘补发了“计算机先驱奖”。
这一刻,迟到了35年。
直到此时,人们才蓦然惊觉,原来朱传榘才是计算机研制的主心骨。然而,美国虽然颁发了奖项,却对自己的无耻行为没有任何解释和道歉。
1978年10月8日,朱传榘返回中国,担任了众多荣誉职位,捐建了上海交大教师活动中心,开启了人生事业的第二个篇章,并在其后的三十多年时间内,与其夫人荣智珍女士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直到2011年因病在波士顿去世,享年92岁。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对朱传榘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还特意向荣智珍发了唁电。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第二代计算机的发明历史。
第二代计算机的发明,也与中国有关,但是也被西史刻意抹杀了。
妇孺皆知算盘是华夏的发明创造。
令人惊奇的是,IBM推出的早期计算机其核心部件与算盘高度雷同。那时的计算机——“电子商业机器”(Electronic Business Machines)被称之为“现代算盘”(Modern Abacus)。
当站在中国算盘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后,IBM公司反过来嘲笑和数落中国“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发展能力”:
“一千年来,中国一直用同样的算盘来进行增加、列表和计算。看看今天的中国吧!
不改变方法的人和国家必须向更开明的竞争对手屈服。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好主意最终会成为一种障碍,而不是一种帮助。国家和相关问题一样,满足于使用过时的规则和工具,总是受制于进步和远见。
本公司的业务是向政府、机构、行业和个体企业提供如何以最少的支出实现最大收益的方案,具体做法是研究它们的问题,并提供效率更高的机器来分析情况、检查损失、追踪浪费、降低成本,以最少的支出和最少的员工来完成。
中国建造了一堵长城,将新思想拒之门外,并在其中枯萎。任何不欢迎节约效率的企业都将注定步其后尘。
1921年4月23日。”
此事充分说明了中国算盘与IBM早期计算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且,1921年4月23日这个时间非常诡异,因为按现行西史,IBM发明第二代计算机是在1954年。
更耐人寻味的是,西人在阐述计算机的历史时,承认算盘是计算机的源头,但却将位于源头的中国算盘直接划给了巴比伦。可是,图中出现的明明是中国算盘呀。
再来看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是怎么描述算盘历史的:元始前6世纪,中国发明了算盘,这是第一个已知的计算设备。
这个阐述够清晰了吧?
中国是元始前6世纪发明了算盘,哪怕退一万步,就算巴比伦真的存在,那它发明算盘的时间也只是在元始前5世纪,仍然比中国晚了100年左右。更何况,这巴比伦还是19世纪横空出世的,此前没有任何人知道,还经不起仔细推敲。
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再来看看一位海外博主对计算机历史的阐述。
从表面上来看,上面的论述似乎颇有道理,但是实际上有两个问题:
其一,计算机的数理逻辑是朱传榘设计的,只字不提朱传榘对计算机发明的贡献;
其二,计算机的源头是中国算盘,这一点连西方都不敢否认,只能想方设法虚构历史,称巴比伦也发明了算盘,并用巴比伦来替代中国。
可是,这位聪明的博主在论述计算机历史时却完美地避开了朱传榘和中国算盘,果然是个人才。
青松山长(鹤先生)(微信:hexuan7295)一直致力于弘扬国学,传播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文章始终围绕着“上有利于国家振兴、下有益于个人启智”之出发点,以笔为刀,书家国大义,斩魑魅魍魉。为防失联,各位可加个人微信。
10万+ 好文 点击查看
1.重大发现:三星堆人基因检测结果问世!5000年中华历史将发生大变!
阅读:2万+ 点赞:2000+ 2.越共中央总书记向毛主席像敬献花圈鞠躬!多数媒体却鸦雀无声,这是有多愚蠢? 阅读:1.5万+ 点赞:2000+
3.教材新增重大内容!为何大多权威媒体鸦雀无声、集体失声?
阅读:3万+ 点赞: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