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基本情况
昆明市西山区第一中学创办于1979年,1988年,经昆明市教育局批准,原西南联大教工子弟学校“天南中学”在西山一中校园内恢复办学,招收高中学生,挂“天南中学”的牌子。1991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复“两校”合并为一所完全中学,定名为“昆明市西山区第一中学”。2023年6月,通过名校融校方式,云南师大附中与昆明市西山区第一中学合作办学,云南师大附中西山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已被云南省教育厅拟认定为云南省一级二等普通高中。
云南师大附中西山学校交通便利,布局优美,校园环境清幽。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静”“润”为主题,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现有两幢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楼各一幢,3个食堂,建有图书馆、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书法教室、音乐室、卫生保健室、同步录播教室、综合馆、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生涯规划中心、美术教室、形体教室、通用技术及劳技教室、地理教室等,学校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
学校是“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实验基地”“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校合作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实验学校”“云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实验基地”“昆明市绿色校园”“昆明市禁毒示范学校”“昆明市示范家长学校”“昆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昆明市平安校园”“昆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评估实践基地学校”“昆明市新高考改革校本课程试点学校”“昆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示范学校”“西山区科普教育示范学校”“西山区文明校园”。
全校现有53个教学班,共有在校就读学生2686人。教职工229人(含附中本部派驻守教师24位),正高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57人,一级教师75人。学校有“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中数学工作坊主持人,有省级“三八红旗手”、省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班主任”,有昆明市名校长1人、昆明市名班主任2人、昆明市最美班主任2人、身边好老师2人、昆明市“优秀园丁”5人,学校有西山区“王铸中学名校长工作室”“胡青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有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79人。
办学特色突出
(一)校际联动,一体化办学成效显著
学校自2023年6月与云南师大附中合作办学以来,紧紧抓住发展的新契机,全体师生勠力同心谋发展,学校2023年获区教育教学优秀学校、2024年获区教育教学进步学校,在育人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名校融校成果显著。
名校融校坚持一套班子统一管理,西山校区与本部、呈贡校区采用教学管理统一、教学资源统一、教育教学活动同步的一体化运作管理模式。师大附中派驻管理团队和优质师资,加强对西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开展一体化教研活动,有效引领学科教学工作,凝聚智慧,共同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的教学质量。建立西山学校与本部学生同步培养机制,开展校本课程,竞赛课等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在教学资源,教学资料,教研成果的共享中共同发展。
1.深入课堂引领示范
云南师大附中本部共有20位教师在各个年级任教,他们尽心尽责,在组内积极开展课堂诊断教学活动并及时反馈交流信息,组织同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竞赛中担任学科评委。
2.学校教师到附中本部跟岗学习
自2024年3月以来,学校共派36位青年教师到附中本部进行跟岗学习一周,附中本部为每一位跟岗学习者都配备一位指导教师,跟岗学习者需要每天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少于2节,每周听课不少于10节,跟岗学习结束后要提交一份教学设计给指导教师审核,撰写一篇学习培训心得交附中本部和学校教科室。
3.联合教研共同进步
学校高三年级各备课组每个月与云南师大附中本部高三年级备课组开展一次联合教研,两校学生同步月考,学校初三年级与云南师大附中呈贡校区初三年级实行共同出题、研题,同步考试,三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共同开展质量分析,共同商讨备考计划及内容。
(二)思政育人,培根铸魂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馆校合作、实践教育为主要抓手,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提高育人效能,办好家门口的教育。
1.馆校共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积极发挥学校作为云南民族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校合作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以党建为引领,通过馆校合作,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让博物馆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培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馆校共建共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馆校合作以来,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开展了“多彩民族、共筑梦想”探索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共筑知识桥梁,馆校合作新篇章”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征文比赛、共画民族团结、“七十五载岁月路,民族之光耀中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一叶知艺、代代相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跨学科融合课程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园、“馆校共建育新人,非遗铸牢代代传”课程体系建设研讨活动、“筑梦中华情,云绘共融梦”主题美育等活动,通过跨学科课程融合体系建设、民族非遗手工体验、民族特色运动体验、观看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短片、参观博物馆、文艺演出、征文绘画、主题班会、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小小讲解员等形式,以体验式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续写誓词碑故事,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用好本土红色资源,推进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持续有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学校积极构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新格局,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走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之路。学校在开展好爱国主义进教材进课堂、红色电影党课、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文艺演出、演讲朗诵比赛、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同时,更加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注重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依托抗战胜利纪念堂及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二一”四烈士墓及纪念馆、昆明市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旧址、聂耳墓、禄劝皎平渡等本土红色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教材”,把课堂搬到革命历史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
3.探索党建品牌内涵式发展,助力培根铸魂
学校积极打造“润物无声 践行初心”特色党建品牌,以讲好初心故事、赓续本土红色精神、党建书屋建设、榜样微光、课程思政示范课、党员帮扶学生计划、立足岗位做贡献为载体,探索“润物无声,践行初心”内涵式发展,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以教职工社团、学生党课、观看红色电影、座谈会、文艺活动等为载体,推进党工团队一体化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群建,突出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做好青少年思想工作。定期举办艺术节,在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党的思想;通过开展高三成人宣誓仪式及决战中考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使命感及责任感;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及诵读比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认识;坚持党建带工建,积极组织开展乒乓球比赛、气排球比赛等各项活动,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及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全校教职工凝聚力,全力构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