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江贤达日| 百年乡会惠桑梓 千年围江共梦圆

旅行   2024-12-12 16:35   福建  

“围江贤达日”

围头村第⑤个


为深入实施“党建强引领 乡贤促振兴”行动,弘扬围江乡贤文化,凝聚围头贤达力量,围头村决定自2024年8月起,在每月中旬设立“围江贤达日”!欢迎围江海内外父老乡亲们提供有关资料。

围头村在2007年提出“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方向标、路线图和时间表,掀起了“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打造海峡名村”的建设热潮。18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最美渔村等29项“国字号”殊荣和福建省侨胞之家、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等100多项省市县级荣誉,赢得了“海峡第一村”的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来之不易,它是我们家乡今后发展的精神财富与坚实基础。

围头村的发展离不开海内外贤达的鼎力支持,现今家乡掀起的“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热潮正是传承1926年飘洋过海的围江先贤主导“振兴围江·一次创业”建设故乡初心夙愿,是“围江姓氏一家亲·为乡为民为家庭”南洋精神的延续。

围头村每月现有五个主题日,分别是5日“综治主题日”、15日“村民主题日”、25日“主题党日”以及上旬“双拥主题日”、下旬“小星星主题日”。今年正值旅菲围江同乡会创立100周年,围头村特选在值得纪念的这个时间段,每月中旬增设“围江贤达日”(注:即现有设定的常态化每月“5+1主题活动),这既是家乡对海内外贤达的感恩与肯定,又是再次吹响凝聚新时代围头力量推动家乡高质量振兴的冲刺号角,这项每月主题日的开展意在为新一轮的围江海内外贤达再一次的融入到“围头乡村振兴促进会”这一交流平台,共同为家乡的全面高质量永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通过“围江贤达日”的设立把尊重贤达、礼敬贤达、引导贤达回归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以“传承、传播,创新、创业”激励海内外围江人携手同行,齐心合“围”,勇立潮“头”,如期实现“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美好愿景,共圆2026百年“围江梦”,致力实现2035年幸福围头、海峡名村“围头梦”,一步一脚印,沿着家乡瞄定的新目标而共同砥砺前行!

让我们共同关注每一个“围江贤达日”,一起阅读领悟围头村的前世今生,一起绘就家乡的美好未来!

这个月的中旬是围头村第5个“围江贤达日”,我们特别展示《晋江乡讯》第684期刊登的《百年乡会惠桑梓 千年围江共梦圆》 。


12月9日,菲律宾《世界日报》全文转登《晋江乡讯》文章《百年乡会惠桑梓 千年围江共梦圆》。


百年乡会惠桑梓 千年围江共圆梦





编者按:宋元时期,伴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繁荣及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许多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前往南洋诸国。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4个在南洋,至此华人的足迹已广泛分布在南洋各地。15世纪,哥伦布开启了大航海时代,遗憾的是,明朝政府却实行了海禁,再加上天灾人祸频发,导致民不聊生,大量东南沿海民众选择冲破千难万险逃亡至南洋,由此出现了中国人移民海外的第一次小高潮。19世纪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清政府的腐败,中国再一次掀起了下南洋的高潮。回顾中国历史,王朝更替不断,但中国人长达千年的“过番”脚步却从未间断,在这段漫长的漂洋过海的征途中,书写了一段段广大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筚路蓝缕、艰难奋斗的历史篇章。为揭开这早已远去却弥足珍贵的历史,晋江市融媒体中心《晋江乡讯》社推出专栏“南洋往事”,旨在挖掘海外华人群体那些遥远尘封的历史,呈现一个生动而又全面的华人“南洋往事”。本期刊发谢清泉撰写的《百年乡会惠桑梓 千年围江共梦圆》。

引言:和煦的阳光、婆娑的椰林、珍珠般的岛屿还有那飘香的榴莲。这休闲惬意的美好画面是现今大多数人对东南亚的印象。其实,这个区域还有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名字叫“南洋”。


蹈海踏浪下南洋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其中就有以福建和广东地区人员向东南亚地区迁移的“下南洋”。清道光闽浙总督赵慎珍有云:“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在清末民初那个灰暗的时期,动荡的时局,艰苦的环境,让三面环海的围头乡民“依海‘难’生”。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及家族命运,许多人只能蹈海踏浪到南洋谋生。在那个年代,南洋就像是一片古老而绮丽的淘金热土,是诸多围头人为生活冒险打拼的乐土。

△围头湾  朱庆福丨摄


“陈兴尾往菲谋生,在马尼拉取(娶)希腊女为妻。”这是围头陈氏族谱记载的有关围头人下南洋往菲谋生的最早记载。陈兴尾生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卒于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这表明清嘉庆、道光年间就有围头人往南洋谋生。

围江乡侨往南洋谋生,主要集中在“吕宋”(现菲律宾),首站一般先到马尼拉,有南下发展者,才前往宿务及怡朗等地,再随各自的发展方向辐射到其他地区。

作为著名的侨乡,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海外华侨荣归故里的光鲜。可是谁又知道,这些海外游子是忍受了多少屈辱、经历了多少磨难、远离了家庭的温暖、消耗了多少青春岁月,才换回来这衣锦还乡的荣耀。又有多少人是经历了含泪离别新婚娇妻,归来时相迎的却是龙钟老妪的悲欢离合;更有多少人飘泊半生老屋依旧,昔日千叮万嘱送儿远行的父母,却已被供奉在厅堂之上……


友爱互助立乡会

吴永泰于1893年渡菲习工艺,1900年创办合发拖鞋厂;吴达屋1889年远渡菲岛宿务市,在母舅陈氏家具店任学徒,1901年与其舅合资创办源泰公司经营杂货,1926年,开始独自经营源泰公司;吴天赞1885年南渡菲律宾,在源泰公司打工,任职15年后方自营荣泰公司;吴远圈1919年赴菲当学徒,1945年后开始经营耀南商业、报光百货商场;吴道盛1912年南渡菲律宾谋生,初在同村吴仔柱的鸿发信局任职,后于1928年创建建南民信局,二战后在菲律宾创建建南银行;吴文卿小学毕业后,应招赴菲当鞋店学徒,二战后,自营信局,做汇水金融地产及保险业……

翻开围江南洋先侨的奋斗史,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从学徒零工、搬砖打杂做起,为了实现梦想而全力以赴,经历了无数风雨后才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迎来灿烂的彩虹。

在围头村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多姓氏杂居却能交融如一家,历世敦睦相处,友爱互助的传统极其可贵。这份乡谊在海外侨胞身上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经历过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做苦力工甚至还要遭受殖民者的压迫等身处异乡的艰辛,围江先贤们“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为他人撑伞。”他们辛苦打拼,待到事业有成,即引荐家乡有志青年出洋,先安顿他们到自己经营的店里或工厂从学徒做起,再根据能力晋升职务。如遇到有才干又有抱负的,还会大度地资助其创业另谋发展,充分显示了无私大爱的围江乡情乡谊。

△私立围江小学师生暨校董欢迎

旅菲董事长吴道盛先生夫妇回国留念


为更好地团结乡亲、赓续乡谊,帮助远离故国的乡亲适应环境。在吴达屋、吴达柱、吴天赞、吴清渊、吴心扇、吴达轩、吴达万、吴天韮、吴天魬、吴天礼、吴永秦、吴道令、吴天凤、吴则明、吴道蛋、吴远赐、吴达赐、吴天才、蔡继蓼、周时滚、陈炳煌、洪球智、蔡继洞、谢德章、谢德有、吴道河、蔡继长、洪我气、洪宣怀、洪我固、吴尊保、吴天敬、吴道盛、吴业亮、吴天乞等乡侨的倡导下,“以维系乡侨感情,发挥荣辱关心,休戚与共,诱掖后进、劝导乡侨洁身自爱,守己安份,和洽侨社,遵守当地法律,恢复固有勤俭耐劳之美德,同舟共济,力求发展事业,共谋桑梓之福利”为主旨的马尼拉、宿务两处同乡会在民国13年(1924年)相继成立。

△菲律宾宿务围江同乡会

第五十一届理监事合影


反哺故园齐聚力

同乡会成立之时,正是中国旧社会时局动荡之际。远在南洋的围江乡侨们洋装在身,却未曾改变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国爱乡之情。同乡会的成立,让这些漂泊中的游子在异国他乡有了一个扎根的地方,有了一个寄托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的家。通过同乡会的组织,心系故乡、忧国忧民的乡侨们为改变家乡贫穷、封建落后的面貌,提出了“振兴围江·一次创业”的倡议,开启了反哺建设家乡的事业。

1926年,为应对当时的农村械斗及兵匪官绅的欺压盘剥,旅菲乡侨捐资组建以保卫乡里安宁为主旨的万胜会;1927年,为增强村民团结,杜绝封建陋习,促进乡村建设,旅菲乡侨吴清渊等人倡导成立了新民村组织,订立《围江新民村盖屋规则23条》并立碑志,主张科学文明、民主思想、提倡公益;1931年,菲岛各埠及缅甸乡侨集资建成了三层钢筋水泥楼作为新民村董事会会所(村部)。

△围江盖屋碑记

为改善围头港口船只进出港条件,南洋乡侨集资于1936年在古渡口建成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现代化码头,并购置“江南号”等小火轮,解决众多乡人靠海吃海的生计,一度成为围头港往来南洋、台湾、金门、厦门的“晋江南渡口”。

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与南洋的交通被切断。诸多围江旅菲乡侨就地投身于抗日斗争中,吴天赞自购飞机一架支援国内抗战;吴达屋遗孀陈蕊治为救济祖国伤兵和难民而奔走募捐;吴永源、吴伯谦、吴秋霖、吴金宽、洪溯灯、洪溯培等乡侨加入抗日队伍,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有的乡亲英勇地牺牲在了异国的土地上。抗战胜利后,吴道盛侨领第一时间牵头捐资购买大批杀虫剂药片,帮助家乡围头灭杀蚊虫和解除疾患之苦。

△旅菲华侨吴天敬将自家建造的毓秀楼交给国家作为西线运输支前的临时指挥所


在笼罩着白色恐怖和排华风潮的上世纪60年代,具有远见的先贤呼吁菲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政策,主张华人融入菲主流社会,围江侨胞纷纷响应,顺应时势加入到促进菲华关系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离乡太久,别梦依稀,桑梓已遥,恋根情愫长萦心头。我们远离家乡,但是乡音、乡情的依恋,从未消逝。”旅菲围江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蔡文远的一席话,道出了所有海外围江人心系故乡的心声。随着1979年吴道盛家族出资140万元独建一幢围江校舍及大礼堂,并出资港币100万元设立吴道盛教育基金,旅菲乡侨纷纷慷慨解囊,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了捐建学校、幼儿园、修建道路、卫生保健院、菜市场、公厕等公益事业的建设热潮,同时也为推动中菲友好事业而不懈努力着……

△围江学校


振兴围头共梦圆

从1949年的“海防前线第一村”、1958年的“海峡炮战第一村”、1979年的“海上贸易第一村”、1992年的“两岸通婚第一村”到2018年的“金门通水第一村”,作为祖国大陆距离金门岛最近的渔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围头长期担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也因此延缓了发展的脚步。

△围头村  朱庆福丨摄


“岁月如歌,风雨兼程百年路。乡谊似酒,豪情绽放多士心。”(旅菲围江同乡会永远荣誉理事长吴仲振所题楹联),海外乡侨艰难创业,无私回报家乡的浓浓桑梓情让人感动。作为海内外围江人共同的家园,命运多舛的家乡要发展、要振兴,不能仅靠海外乡侨的扶助,留守在家的围头人同样必须奋力争先,担负起振兴家乡的义务!

有感于百年前围江先贤主导的“振兴围江·一次创业”建设故乡的初心夙愿,在时任围头村委会主任洪水平的倡导下,围头村在2007年提出“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方向标、路线图和时间表,由此掀起了“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打造海峡名村”的建设热潮。这18年来,围头村已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最美渔村等29项“国字号”殊荣和福建省侨胞之家、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等100多项省市县级荣誉,被誉为“海峡第一村”。

△围头湾  王沧海丨摄


围头村的发展离不开海内外乡贤的鼎力支持,现今家乡“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热潮正是1926年反哺建设家乡的围江先贤“围江姓氏一家亲·为乡为民为家庭”“南洋精神”的延续。围头村现有“综治主题日”“村民主题日”“主题党日”“双拥主题日”和“小星星主题日”等五个主题日,今年正值旅菲围江同乡会创立100周年,围头村特选在八月份这个值得纪念的时间段,在每月中旬增设第六个主题日——“围江贤达日”。

△围头湾半岛  李子宏丨摄


围头村设立“围江贤达日”是家乡对海内外乡贤的感恩与肯定的最佳体现。通过“围江贤达日”的设立,把尊重乡贤、礼敬乡贤、引导乡贤回归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以“传承、传播、创新、创业”凝聚新时代海内外围江人力量,携手共进,齐心合“围”,勇立潮“头”,吹响家乡高质量振兴的冲刺号角,如期实现“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美好愿景,共圆2026百年“围江梦”!




END

文章来源:晋江乡讯


围头·海峡第一村·公众号

编辑:吴雅妮

一审:谢清泉、吴宏霈

二审:洪嘉奖、蔡雄彬

三审:洪水平


围头海峡第一村
“海峡第一村 美丽新围头”——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官方微信,即刻关注随时知厝边大小代,及时了解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新鲜事! 新浪微博@围头战地文化渔村 www.weitoucun.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