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破罐子破摔型
这一周真忙啊,但是没进展没成果,也不喜欢糊弄组会,那就实在一点,用中气十足的声音告诉导师:“我尽力了,但是没成果”,顺便让导师给指个路。
3、组会大佬型
只要略微出手,随便拿点最近的科研成果,就能让导师震惊并完全忘了其他人一塌糊涂的汇报,救人一命的组会大佬非他莫属。
4、中规中矩型
大多数同学都是这种类型,说有成果也不是理想成果,说没成果也还有一点,怎么着都能汇报却都不能让导师满意,不会很赞赏也不会很批评,得过且过,总能过。
组会的频率
组会频率要适中,太高或太低都不行。有的导师就像闲云野鹤,整天找不着人,一年开一次组会就不错了。而有的导师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周两三次组会,恨不得一两天内就要取得进展,直至把学生push到崩溃的边缘。
根据我的经验,建议各位研究生,一个月至少汇报1次,但是每周尽量也别超过1次。有组会就去组会讲,没有组会可以找导师单独汇报。
组会形式
1、 一对多。一位导师,带领着一帮小菜鸡开组会,一位同学做大汇报,其他同学做小汇报或口头汇报。
利:人数比较多,导师的火力比较分散,更容易浑水摸鱼,还可以看看热闹。
弊:被导师一顿骂,搞得大家都知道了,老脸不知道往哪搁。
2、 一对一。导师以一对一的形式与研究生讨论进展。
利:针对性强,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被骂了别人也不知道,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弊:一个人承受导师火力,压力太大;伪装的“成果”被一眼识破,“你这不就是没有进展?”、“你天天在忙啥呢?”
3、多对多。课题组规模庞大,大老板手底下还有一众小老板,开组会就像开学术会议,浩浩荡荡,气势如虹。一位研究生讲完报告之后,大小老板依次发表意见。
为了俘获大老板的芳心,小老板们积极提问。一次组会下来,问题就记了两页纸,只想一头撞墙。这种形式为不做报告的同学观摩学习(摸鱼)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偷偷躲在角落里刷手机都不会有人发现!
4、多对一。大老板率领一众小老板,多对一进行指导。这种场景除了毕业答辩以外,基本不会发生。
如果发生了,一种情况是你天赋异禀,做出了重大成果;另一种情况,就是你要延毕了,大家集体研究一下是让你换方向、换导师还是建议你退学…
END
【大师兄】科研辅导团队,由三位博士师兄创立,懂你的科研困难,更懂你的毕业焦虑。我们是一支有情怀的科研辅导团队,需要论文辅导的同学欢迎咨询~
--------------------
大师兄为大家整理了【读博读研大礼包】含开题报告、SCI、毕业论文等写作模板关注即可领取!!!
--------------------
内容来源:原创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出品 | 大师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