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医护的期待“落了空”,意见簿上,没有等来患者的批评、建议,收到的反而是一页页的感谢。
“你们解决了我的病痛,服务态度好,对病人和蔼可亲,就像到家一样。”“衷心感谢医护的精心医治和护理。”
一页页的真情表达,是对红十字精神的反馈。红十字,寓意着人道、博爱、奉献。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成立医疗救护队,派遣救护人员赴湘救死扶伤,为最早派到外省的医疗队。这也成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前身。107年来,该院秉承红十字精神,不断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扩建(北区)项目效果图
一个小小的伤口,在该院骨科主任段祥林眼里,或后患无穷。
“糖尿病足、脉管炎等疾病留下的伤口创面,多有细菌、味臭,治疗难度大。若留下疤痕或久久不愈,可能给患者身心造成创伤。”段祥林说。
急病人之急,痛病人所痛。2021年,该院成立骨科党支部,由骨科、疼痛科等11名党员组成。他们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路径,专攻“长不好的伤口”,提供扩创、排脓、消炎、植皮等治疗,以加速创面愈合,降低致残率。
这一举措推行以来,共有300余名患者免除了创面之苦,不仅提高了骨科治疗效果,还增强了老年群体对手术的接受度,突破传统手术年龄“禁区”,其中不乏93岁的高龄老人。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疼痛科副主任张杰创新中医外治疗法,开展超声引导下针灸技术,让治疗更加精准。目前,该技术广泛用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等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近年来,该院党委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强化党支部“双带头人”建设,即科室负责人既是党建带头人,又是学科带头人。
目前该院共14个在职党员党支部,其中9个党支部书记为“双带头人”,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90%。
“他们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发挥‘领头雁’作用,聚焦群众求医的急难愁盼,‘红色引擎’推动医疗事业进步。”该院党委书记张星说,近年来,该院开展新业务约200项,7个学科成为湖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产科、老年病科成功创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为武汉市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去年,江汉区唐家墩街唐蔡社区党委向红会医院内科一党支部“点单”,邀请该院自创的科普秀《Glu探戈》在社区上演。伴随着探戈音乐,“白衣天使”化身舞者,在表演中科普糖尿病知识。
作为唐蔡社区的党建共建单位,该院党委多次组织党员入社区义诊、科普,并成立“唐友之家慢病医疗志愿服务队”。
根据社区需求,该院还组织党员为“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上门体检,并为困难群众上门诊疗。
“医院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大家送上‘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张星表示。
2019年,以协和医院为龙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主体,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江汉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宣告成立。5年间,该院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每周下派支部专家及技术骨干到唐家墩街、万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义诊,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红十字会医院地处唐家墩街,人口密集,老年人众多。患者的需求,就是医院服务的方向。该院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就医体验。
八旬郑婆婆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用药繁多,用法用量各不相同。老人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跟不上,准确用药成了难题。
该院心血管内科联合药剂科推出“服药卡”,列出药品用法、用量、疗程、随访指标等。卡片方便携带保存,不仅方便患者,还便于复诊医生掌握既往用药。
62岁的王女士饱受糖尿病神经病变、颈椎腰椎疼痛之苦10多年,夜不能寐。疼痛科医生张杰接诊后常主动联系她,指导她健康作息,合理用药。在张杰10年的帮助下,王女士的多项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她不仅是优秀的医生,更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意见簿上,王女士写下心声。
数字化时代,一个手机就能挂号缴费、查看结果,这却成了老年人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他们面临“不会挂号、刷码付款”等困境。为此,该院门诊5个人工窗口全部对外开放,增派青年志愿者,确保老人顺畅就医。为避免老人不熟悉流程多跑路,医院特别安排工作人员陪同危重患者、行动不便老人检查,让老人就医有“医靠”。
依托信息化平台,该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药品配送到家。对于出院后的慢性病患者,该院有护士随访并上门护理。
张星介绍,该院开展便民惠民、优化服务竞赛,急诊科、服务中心、血透科、药剂科、内分泌科等8个科室同台竞技,将优质服务经验和创新举措大范围推广。
在去年武汉市医疗卫生机构“双评议”中,该院两次获得月度市、区属28家医院综合排名第一。神经外科住院病区、内分泌综合内科、门(急)诊部3次获评月度“双评议十优满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