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南腔北唱,琴声婉转,曲乐悠扬

文摘   2025-01-07 16:14   陕西  

榆林文旅
 2025年01月07日 16:01  听全文


春秋更迭,岁月如梭

榆溪河畔,竹丝轻摇

琴声婉转,曲乐悠扬

腔调独特,韵味无穷

榆林小曲就像一股清泉

融入了这方水土的灵魂

渗透在每个陕北人的骨子里

织就了一幅幅动人的北国画卷



01
历史源流

在广袤的陕北大地上,榆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陕北文化,成就了榆林璨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传承着灿烂辉煌、弦歌不辍的陕北文化,诠释着绚烂多姿、独具魅力的榆林文化。


这里所积淀的丰富文化遗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陕北儿女。在豪放激越的陕北大地上,有份温柔婉约的江南水乡丝竹响起,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赵汉时期,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榆林小曲之所以会有丝竹韶音的韵味,是明清时期由“南官北座”的官员把南方流传甚广的音律曲艺带到当时的榆林,融合当地的方言和民歌小调而形成,榆林小曲因此传承了500多年前的韵味,被誉为明清小曲的活标本。

西口的人流,五百里内不做官的官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戍边将士,在榆林形成多方人才汇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格局。



当南方的小调长期与北方苍凉的陕北民歌相互补偿、相互融合,两种不同文化逐渐形成新的曲调曲风,既有南曲的委婉柔和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形成今天的榆林小曲。


石阶漫漫,里巷深深,明清古建筑间,耳边隐约又听见器乐余音悠扬,淳朴简单的特色生活仿佛跃然眼前。



02
生活艺术

榆林小曲,是来自时光深处的旋律,记录着千年历史文化生态,它是古老的瑰宝,也是当下生活化的艺术。榆林小曲用优美的唱腔和缠绵细腻的曲调征服着每一位与它邂逅的人。



榆林小曲,清新愉悦,百听不厌,那种莫名的情怀总是容易让人陷入或喜悦或悲伤的情境之中。音乐的旋律清丽婉约,韶音飞扬,殊有风情,雅俗共赏,别具一格。


榆林小曲表演,便就着条凳或坐或站,跟着手锣晃动身肢、欣赏小曲,犹有回味。抑扬顿挫的声线、情感表现力十足的三弦和音响洪亮、余音悠长的手锣,渔鼓,将人带进一个个故事里。


伴随着丝弦的清唱法,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在榆林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就算没有华美舞台的演出,也足以吸引着大批观众驻足聆听。

身处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沉浸在浓郁的驼城文化氛围里,下一刻仿佛已经身临“三月里桃杏花开九月里菊花香”的情境,除了时光逆转的错觉,只余优雅、舒服和享受。


03
独特价值

一吟一唱、一呼一应,每一段旋律、每一种声音,都让非遗“潮”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漫步榆林老街,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老榆林,小北京”的古城遗韵,也能细细品味塞上驼城的沧桑历史。


榆林小曲是一种具有江南古乐遗韵的城市坐唱艺术。2006年5月,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榆林小曲是“南腔北调”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既收集了江南丝竹的婉转柔丽,又吸纳了本土方言的芬芳,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且词曲也有文人雕琢痕迹,与信天游顺天而生,但却于信天而唱的原生态作派格格不入,倒成了音乐流变的范本。在塞上孤独自赏,大放异彩。


榆林小曲历经三百余年的演变,一直延续到今天,凸显着这座古城里蕴藏的岁月故事,流淌的历史烟云,记载的风雨沧桑。

它唱响了榆林人的情怀与心声,流淌着黄河儿女最真诚朴实的情感,宛若一首锦绣浪漫的诗篇,成为了榆林一张珍贵的历史文化名片。


时间掺杂着丝竹声
诉说岁月未逝
繁华永存的韵味

一唱三叹

如同古城墙砖缝中的记忆

在巷陌间回荡
深深记录着岁月的歌谣

随着微风轻轻传颂


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榆林文化;繁荣文化事业,服务全市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