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道情:道岁月变迁 诉悲欢之情

文摘   2025-01-13 16:24   陕西  

榆林文旅
 


清涧之畔,山川壮丽

黄河水滋养了无数的生命

文脉传承,代代相续

一曲道情在时光中沉淀凝聚

听,那年俗的风轻轻吹过

看,这片黄土地上的故事从未停止

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中央

从生活的写真到新年的篇章

清涧道情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

承载着民间艺术精华

将文化记忆深深烙印




生活的民俗写真





这里,黄河水缓缓流淌,携带着千年的记忆;窑洞里,祖辈的故事仍在耳畔回响。清涧道情,这朵绽放在黄土地上的艺术之花,自明清时期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丝弦一响唱道情,道情把道情唱分明。”道情是渔鼓的前身,原名“黄冠体”,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清涧道情逐渐演化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百姓的日常生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都能够成为其具体的表现内容,剧情精彩、曲调流畅,在黄土高原上广为流传。



明代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解释:“道家所唱者,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称道情。”

清涧道情历史悠久,始于唐,成型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涧县被誉为"道情之乡",民间曲艺清涧道情源远流长、婉转悠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豪迈之情。


清涧道清是一幅描绘陕北生活的民俗写真,是一本记录人们情感的民俗专辑。清涧道情采用方言的形式来演绎历史、说唱故事。形象生动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感人肺腑的情节,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朴实无华而又千姿百态的黄土高原风情。



情感的共鸣





清涧道情具有十分浓厚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道白松散,演员将民谚、民谣、顺口溜、歇后语等以方言的形式表演出来,增强了剧情的活泼性和亲和力。

演出风格乡土化、民俗化、生活化,极易获取观众的认可并引发情感的共鸣。表演中穿插着民歌、秧歌等各种民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常常吸引人们驻足观看。


清涧道情曲调优美,节奏明快,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三弦的清脆、管子的柔和、四音的浑厚,加上表演者独具韵味的唱腔,成就了清涧道情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传统的清涧道情,一直是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清涧道清不仅记录着岁月的变迁流逝,也诉说着人们的悲欢之情。


道情演唱时往往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不仅唤醒了人们对于道情传承保护的意识,同时也点燃了陕北人心中炽热的乡愁记忆与无限的人文情怀。2008年,清涧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清涧道清融合了部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是陕北人心底的呼声,在陕北的民俗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


清涧道情保留了许多原始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剧情走向、语言形式和演出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结晶。



清涧道情的音乐形式与民歌、说书等音乐呈现截然不同,保留了道教音乐的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民间艺术质朴之美的直接展现,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清涧道情完整地诠释了清涧人的品质特征、生活乐趣和审美取向,具有浓厚的精神凝聚力和地域归属感。



千载华夏,传承非遗
往昔如夕,历久弥新
清涧道情,诉陕北之苦
说陕北之甜、道陕北之情
以其独有的韵味和魅力绽放在三秦大地
滋养着陕北人民的精神家园
充盈着陕北民俗文化的衍生内涵
道情为平凡的生活注入理想之光
在黄土高原上绘就了
一幅绚丽多姿、匠心独具的艺术画卷



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榆林文化;繁荣文化事业,服务全市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