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旅
清涧之畔,山川壮丽
黄河水滋养了无数的生命
文脉传承,代代相续
一曲道情在时光中沉淀凝聚
听,那年俗的风轻轻吹过
看,这片黄土地上的故事从未停止
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中央
从生活的写真到新年的篇章
清涧道情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
承载着民间艺术精华
将文化记忆深深烙印
生活的民俗写真
这里,黄河水缓缓流淌,携带着千年的记忆;窑洞里,祖辈的故事仍在耳畔回响。清涧道情,这朵绽放在黄土地上的艺术之花,自明清时期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丝弦一响唱道情,道情把道情唱分明。”道情是渔鼓的前身,原名“黄冠体”,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清涧道情逐渐演化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百姓的日常生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都能够成为其具体的表现内容,剧情精彩、曲调流畅,在黄土高原上广为流传。
情感的共鸣
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清涧道清融合了部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是陕北人心底的呼声,在陕北的民俗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
清涧道情保留了许多原始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剧情走向、语言形式和演出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结晶。
清涧道情的音乐形式与民歌、说书等音乐呈现截然不同,保留了道教音乐的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民间艺术质朴之美的直接展现,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清涧道情完整地诠释了清涧人的品质特征、生活乐趣和审美取向,具有浓厚的精神凝聚力和地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