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的轮回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也讲述着时代的变迁。
11月19日,记者走进中宁县徐套乡上流水村,夏天的忙碌、秋天的喧闹被冬天的恬静、悠然取代。
不过,村“两委”班子可没有丝毫松劲,村党支部书记马汉录和几名村干部忙着接下来的各类技术培训事宜。
今年风调雨顺,以硒砂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上流水村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丰收年,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不过,这还不是上流水人最骄傲的事。
“最骄傲的事,是考出的大学生多。”马汉录说,“现在村里不比谁家收入高,就比谁家出的大学生多,孩子大学考得好!”
上流水村现有常住人口367户1382人,虽地处偏远深山,可声名在外,是远近闻名的“学霸村”“才子村”,从2000年到现在共考出300多名大学生。
2024年大学新生合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慢慢吃饱肚子的上流水村人知道,要想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有出息,就要读书,靠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重教尚学,成为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风尚。
当村干部已有12个年头的马汉录,每年会收到很多村民的喜报。马汉录说,这些年几乎每家都考出了大学生,很多孩子考上了名校。2003年下流水乡撤销,在这之前的三四年,上流水村考上大学的人数超过其他村的总和。2024年,村里又有17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村民马树海原是贫困户,但“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他家得到生动诠释。家里的“五朵金花”个个争气,大女儿马燕从江苏大学毕业,如今在宁东当老师;老二马萍大学毕业后,在外地经商;老三马琳南京大学本硕博连读,如今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工作;老四马佳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老五马洋在中国海洋大学上学。马树海家成了全村乃至全乡的教育示范户。
马汉录印象最深的是,马树海大女儿马燕工作后,拿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父母到村委会申请把自家唯一一个低保名额取消,让给更需要的人。
村民杨英俊家的孩子也是方圆十里八村的榜样。老大杨灏从宁夏大学毕业,现在青铝集团宁东分公司工作。老二杨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目前自主创业。
老三杨玟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杨英俊说:“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娃娃不但自个有出息,还能帮衬家里在县城买房买车,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大学生新生欢送座谈会
在离村部不远的文化广场凉亭立柱上,悬挂着近几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名单:马小飞考入中南民族大学、杨婷考入西北民族大学……村民杨永伏说,现在每天早上开车送孩子到乡上上学成为村上一景。
“过去村民日子紧张,对孩子读书不够重视。”马汉录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的民办教师杨学良转正后,不但有工资,而且还把几个儿子培养成才了。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在宁夏大学、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大学学习。后来他的大儿子在当地一所学校当校长,小儿子在北京从事翻译工作,引得村民非常羡慕,从那以后村民纷纷效仿。
“在教育上,咱村比赶超很厉害,不光比谁家娃娃能考上,还比谁家考得多、考得好。”杨永伏等村民说:“现在共产党的政策这么好,国家发展得这么好,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想着培养娃娃读书,不仅他自个有出息、有前途,而且对国家有用、能作贡献。”
“这里的孩子咋这么争气?”这是许多人的疑惑。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马汉录说:“这里靠天吃饭,不读书就没出路,就要跟父辈一样土里刨食,这就倒逼着这里的人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读书,而念书的娃娃也都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改变家庭,所以都非常勤奋努力。”
马汉录还说,他们村早已实现整村脱贫,大多村民在周边县城买了房买了车,去年人均收入1.57万元。今年硒砂瓜卖得好,人均收入1.9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上流水人,今后会有更多孩子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
▌作者:全媒体记者 王平 马进军 梁旭强 谭勋泽 见习记者 徐峥 文/图
▌审核:张长春